<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AI泡沫論再起,但這次不一樣 | 小白商業觀

    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1-09 16:05

    陳白/文 在英偉達觸及5萬億美元市值高位之后,全球市場對AI泡沫的擔憂,在11月開始逐漸在資本市場體現出來。全球人工智能概念股集體走弱,美股、日韓及A股市場均未能幸免。關于泡沫的爭論聲量再一次被放大。

    歷史似乎總在押韻。當一種革命性技術展現出重塑世界的潛力時,資本的狂熱、市場的喧囂以及隨之而來對泡沫的擔憂,幾乎是必然上演的劇目。

    從17世紀的郁金香狂熱到2000年年初的互聯網泡沫,人類的商業史一再重演著預期、狂熱與現實的碰撞。然而,以史為鑒的目的并非簡單斷言“泡沫已至”,而是為了在喧囂中厘清兩個至關重要的問題:第一,我們所談論的泡沫,究竟是資本市場意義上的短期估值泡沫,還是產業本身發展過熱?第二,如果泡沫是新技術革命的伴生物,我們應當如何看待它所承載的建設性意義?

    將資本市場的短期價格波動與產業本身的長期革命性價值混為一談,是觀察者最容易陷入的誤區。當前市場的回調,在很大程度上是資本市場在極度樂觀情緒釋放后,對短期估值錨點、盈利兌現速度的重新校準。這更多是一種金融現象,而非對產業底層邏輯的證偽。

    我們必須認識到,人工智能特別是生成式AI所代表的,并非某個應用軟件或商業模式的創新,而是一次深刻的生產力范式革命。它作為一種通用目的技術,其潛能釋放所需要的周期、所引發的變革廣度,都不能用傳統科技股的估值模型簡單衡量。

    人們常把此刻情形與2000年左右的互聯網泡沫相提并論。確實,那場泡沫破裂時異常慘烈,無數公司在資本狂歡中化為烏有,納斯達克指數的崩塌成為一代投資者的夢魘。然而,如果在今天回望,我們會發現一個無法忽視的現實:正是那場被斥為非理性的狂熱,為我們今天熟知的移動互聯網時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設施”。

    那些在泡沫中鋪設的過剩光纖網絡、建立的數據中心以及對互聯網商業模式的狂熱探索,在當時看來是巨大的資源錯配,但它們客觀上以一種非線性的方式,極大地加速了技術基礎設施的迭代和完善。

    當泡沫退去,存活下來的亞馬遜、谷歌等公司,以及那些“有益的遺產”,共同構筑了Web2.0時代的繁榮底座。最近,亞馬遜創始人杰夫·貝索斯表示,AI熱潮跟2008年銀行業危機不一樣,它是一場“工業泡沫”——科技公司研發技術、大修算力中心,即便破滅,也能留下有益遺產。從這個角度看,貝索斯用“工業泡沫”一詞,精準地描述了資本在推動技術躍遷中扮演的復雜角色:它既是投機者,也是奠基者。

    當下資本確實在以天量規模涌入基礎設施建設,但“軍備競賽”式的投入,無論如何都會在未來留下海量的算力和先進的模型底座,這將成為下一輪創新的“水和電”。而且,與2000年相比也有不同之處:早期互聯網“眼球經濟”等商業模式是極度不確定的,但本輪AI革命從一開始就展現出極為清晰的商業閉環。無論是微軟Copilot(一款基于人工智能的助手)在企業工作流中的滲透,還是AIGC(人工智能生成內容)在內容、設計、編程等領域的應用,AI正從“可用”迅速走向“好用”,其重塑企業核心流程的潛力是真實的。

    從產業革命的宏大敘事來看,這一次或許真的不一樣。AI技術的成熟度、資本投入的規模性以及商業需求的真實性,共同決定了這股浪潮的確定性遠高于過往。

    因此,當我們討論AI泡沫時,真正應該擔憂的不是資本市場的短期回調,而是我們是否具備穿越周期的認知。市場波動在所難免,因為資本的天性就是高估短期,而低估長期。

    退一萬步說,即便是泡沫,那也是在為新大陸的崛起提供必要的“估值”養分。我們需要克制地看待市場的情緒起伏。在歷史的轉折點上,對泡沫的過度恐懼,其代價可能比泡沫本身更為高昂,因為那可能意味著錯失下一個時代的入場券。

    (作者系資深媒體人)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