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馬橋文化:長三角考古學文化的余響

    2025-11-08 09:30

    作者 文博時空

    文博時空 作者 翟德芳 迄今為止,長三角地區發現的新石器時代的考古學文化,獲得學術界公認并命名的,按照歷史發展的時間順序,分別為上山文化、跨湖橋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廣富林文化、錢山漾文化和馬橋文化。我在前面的訪古文字中,已經逐個介紹了從上山文化到廣富林文化的發現史及文化特征,在廣富林文化的內容里簡單介紹了錢山漾文化,本篇文字要介紹的馬橋文化,已經是長三角地區的最后一個考古學文化,再往后就是吳越等歷史時代的文化了。在這個意義上,馬橋文化可以說是長三角地區以典型遺址命名的考古學文化的余響。


    馬橋文化是以最早發掘的上海市閔行區馬橋鎮的馬橋遺址命名的。我在長三角地區的訪古之行中,把上海地區的遺址博物館作為專項考察的對象,看完崧澤遺址、廣富林遺址后,就來到馬橋遺址考古博物館,觀摩學習之后,也就有了這一篇訪古文字的內容。

    ?

    上??脊诺谝煌?/u>

    馬橋遺址發現于上個世紀50年代末的大躍進期間。1959年12月,文物機構接到群眾報告,稱在馬橋人民公社發現了化石。相關人員隨即趕赴現場進行調查,在沿河北岸的臺地上發現大量印紋硬陶、紅色印文軟陶的陶片和石器。1959年底,上海重型機器廠在當時的上??h馬橋公社(今屬上海市閔行區)建造廠房,選址在當地稱作“岡身”的地帶。建廠房需要把土地墊高,在挖土時暴露出大量古代遺存。上海博物館得知情況,立即組織人員進行搶救性發掘。當時上海地區具備考古專業知識的人員,包括上博考古組組長黃宣佩在內只有四五個人,由他們組建起上海第一支考古發掘隊伍。當時的考古發掘不請農民工參與,而是從各文化單位抽調干部參加。黃宣佩按照科學考古的要求,指導考古組和博物館干部開始了發掘工作。上海的第一次科學考古發掘,在“邊干邊學”中拉開序幕。

    馬橋遺址位置圖

    ?

    發掘持續了兩個月,發掘面積約2000平方米。發掘確認,遺址的文化層分為三個階段:上層為春秋戰國時代的吳越文化遺存,出土各類印紋硬陶和各類青綠色或青灰色釉的原始瓷;下層為良渚文化遺存,出土以素面為主的泥質灰陶和夾砂紅陶片,具有典型良渚文化的特征;中層屬于一類新的遺存,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骨器,并有少量的小件銅器,陶器以夾砂和泥質紅褐陶為主,器物表面一般拍印各類紋飾,具有鮮明的特色。這個中層遺存,就是后來被命名為馬橋文化的遺存。著名考古學家、南京博物院院長曾昭燏稱贊上海的考古工作搞得很科學,她認為馬橋遺址的發掘,首次發現良渚文化、馬橋文化(當時尚未定性和命名)和吳越文化的地層疊壓關系,意義重大。

    ?

    馬橋遺址發掘現場復原


    此次發掘之后,上海文管會于1966年對馬橋遺址進行了第二次發掘。在1978年發表的馬橋遺址發掘報告中強調,以馬橋遺址第四層為代表的文化遺存具有鮮明的特性,明顯區別于較早提出的湖熟文化,也不宜籠統稱之為印紋陶文化。當年夏天在廬山召開的“南方印紋陶學術討論會”上,提出了“馬橋文化”的命名,獲得學術界的普遍認可。根據對出土的木炭樣品進行碳十四測定的結果,馬橋文化的年代為距今約3900到3200年間,大體處于夏代至商代早中期,是太湖流域青銅時代的一種考古學文化。


    馬橋遺址發掘人員工地合影


    馬橋遺址的發掘是上海地區科學考古的起點。20世紀90年代,為配合重大工程建設,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于1993至1997年先后四次發掘馬橋遺址。這一時期的發掘已經運用多種科技考古技術,如植硅石分析、孢粉分析、磁化率分析、動物計量統計、古DNA檢測等,在環境考古、聚落考古、分子人類學等領域取得重要成果。2005年和2008年,又進行了調查勘探工作,探明遺址面積10余萬平方米。

    ?

    馬橋文化的特色

    以馬橋遺址為典型遺址命名的馬橋文化,分布于環太湖的長江下游地區,目前已經發現了90多處遺址。馬橋文化的遺跡主要為生活遺跡,包括灰坑、灰溝、水井、房址、灶等,墓葬發現較少。該文化已經出現青銅器,發現有銅鏃、斜刃小銅刀和長條銅鑿。作為生產工具、武器的石器有雙肩鋤、鐮、穿孔半月形刀、斜柄刀、犁形器、有段錛、穿孔翹刃鉞、雙翼帶鋌鏃、石矛等。陶器主要為夾砂紅陶、各種印紋陶和灰陶、黑衣陶,代表性陶器有瓦足鼎、凹底罐、鴨形壺、高圈足豆、簋、尊、觶、觚等。夾砂繩紋(或籃紋)紅陶的器形主要是鼎足,其次為甗和釜。呈各種陶色的印紋陶(有淺黃、橙紫紅、紫褐色)為輪制,紋飾有脈紋、籃紋、席紋、方格紋、回字紋、云雷紋等,底部都是圓底內凹,有折沿弧腹的罐和盆、帶圓把的杯和鴨形壺等?;姨?、黑衣陶和黃衣灰陶都是平底或圈足器,以素面為主,有的在肩腹部壓印條帶形的云雷紋或魚鳥紋,器形有觚、觶、尊、豆、簋、瓦足盤、袋足盉和澄濾器等。


    馬橋遺址出土的石斧
    馬橋遺址出土的骨刀
    馬橋遺址出土的鴨形壺


    馬橋文化在年代上接續良渚文化,但兩者的文化面貌截然不同,沒有直接的承襲關系。拍印籃紋或繩紋的印紋陶在福建閩侯縣曇石山遺址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層中已經出現,在浙南江山地區還發現了可與新石器時代相接、器形則與馬橋文化極為相似的遺存,故此馬橋文化可能來源于浙西南山地的原始文化,同時也包含了山東地區的岳石文化、中原地區的二里頭文化的因素。


    馬橋文化的紅陶鼎 圖源:閔行區博物館官網
    馬橋文化的陶豆 圖源:閔行區博物館官網


    馬橋文化的去向,可以從上海亭林遺址上層文化遺存中找到線索。亭林類型的陶鼎、鏤孔硬陶豆、灰陶三足盤、石鐮和三角形帶柄石刀都是繼承馬橋類型文化而來,兩者之間存在密切的關系。有學者將這類遺存稱為后馬橋文化。

    ?

    馬橋文化反映的古史諸相

    我在前面的諸篇文字中,介紹了長三角地區的從萬年前開始、直到距今四五千年的文化。從這些文化的狀貌可以看出,長三角地區新石器時代文化的發展像一條拋物線,經由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的發展,到良渚文化時發展到高峰,精美的玉器、巨大的城市和宏偉的水利工程,昭示著良渚人已經邁入文明的門檻。然而良渚文化之后,即從巔峰跌落,高等級玉制禮器失傳,后續的廣富林文化已經倒退到相對簡單原始的時代,馬橋文化中根本沒有發現高等級的玉器。對于這種現象,考古學者的分析認為,良渚文化之后,環境發生重大變遷,洪泛、海侵使精耕細作的稻作農業受到嚴重破壞,良渚文化的主體遷徙他處,文化斷絕。經過很長一段時間,海水后退,新的文化的居民定居于此,經歷錢山漾文化、廣富林文化,到馬橋文化時期,來自浙南閩北的印紋陶傳統成為主流,同時與北方地區保持密切的文化交流。

    ?

    對食物來源的分析也印證了這樣的推斷。以稻作為主的栽培農業在馬橋文化經濟生活中所占的比例明顯不及良渚文化。馬橋文化中豬的數量也要少于良渚文化,說明人類獲取肉食資源從以飼養為主、狩獵為輔,回到了以狩獵為主、飼養為輔。


    馬橋文化的部分陶文
    馬橋文化的原始瓷尊 圖源:閔行區博物館官網


    馬橋文化在陶器形態和經濟社會形態上具有原始性,但也有其獨特的重要文化因素,這就是陶文、原始瓷、青銅器。已發現的馬橋文化陶文共234個單字,其字形結構和表意方式比千年前的良渚文字更為簡單,是漢字萌生階段的早期文字的代表,具有重要意義。原始瓷是馬橋文化的重要成就,這一技術出現后得到迅速推廣,為后來的成熟青瓷的發明奠定了重要基礎。馬橋文化的青銅器目前僅見有工具和簡單的兵器,沒有發現鑄范,說明其屬于外來之物,今天的上海地區在四五千年前還處于文明社會的邊緣,中原地區的先進文化還沒有傳導至此。


    云雷紋鴨形陶壺

    ?

    也有看法認為,已經發現的馬橋文化遺址都屬于最基層的村落居址,沒有發現城址和貴族墓葬,所以其文化看起來比較落后。不過馬橋文化時期的城址已于近期發現,位于浙江余杭的小古城遺址就是重要的馬橋文化遺址之一。這個遺址有較為豐厚的馬橋文化堆積層,而且有城墻遺存,這就意味著有大型的組織結構,很有可能屬于馬橋文化的中心聚落。在這方面,我們期待未來有更多的重要發現。

    ?

    最后附帶提一句,馬橋遺址的發掘將上海的歷史大大提前。良渚文化遺物的發現,表明上海早在五千年前已有人類居住生活。既然有人居住,那么上海的成陸年代也要向前推,大概要到六千年以前,這是一個通過考古發現形成嚴謹的證據鏈,是長江三角洲的發育、形成和變遷研究的新進展,考古學在此發揮了不可替代的重要價值。



    作者簡介

    圖片 | 翟德芳

    排版 | 劉慧伶

    設計 | 尹莉莎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 地址:北京市朝陽區小關北里217號越界錦薈園B座西側501
    • 郵編:100029 電話:010-50953088
    • 舉報郵箱:jubao@eeo.com.cn
    • Copyright @ 經濟觀察網 2001-2024
    • 京ICP備18019893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
    • 廣播電視節目制作經營許可證 (京)字第12950號
    • 增值電信業務經營許可證 B2-20214402
    • 京網文[2024]1990-097號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