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金融監管總局副局長周亮透露,正聯合科技部等起草保險業支持科技創新有關文件。財聯社近期調研也發現,科技企業早已成為今年保險公司重點深耕的企業群。一方面,從業務端看,挖掘科技企業的保障需求,創新科技保險產品成為保險公司負債端探索的增長新曲線;另一方面,深入科技企業及其產業鏈上下游,也將為保險投資端帶來潛在機遇。
近期,財聯社記者走訪保險公司和科技企業了解到,保險行業探索科技企業帶來的保障業務機遇,正成為不可阻擋的趨勢。保險公司緊鑼密鼓針對高精特新企業保障需求開發保險產品,從主動出擊滿足風險保障、共探全流程風控、護航企業出海等等,保險正在全維發力,挖掘科技企業“金礦”。
數據也驗證了上述趨勢。據財聯社記者不完全統計,10月,保險公司共調研了314家上市公司,次數達703次,其中對科技行業的調研次數近600次,生物醫藥、電子設備制造、電池材料等科技企業撐起重頭。Wind資訊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險資機構(包括保險公司和保險資產管理公司)共計調研A股上市公司14128次,其中,電子元件、醫療設備等科技板塊上市公司獲得險資機構高度關注。
但科技企業是“富礦”,卻也帶給了保險公司不少挑戰。調研過程中,多位保險業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舉例坦言,“科技企業,例如生物醫藥企業,是一個典型的高投入、長周期、高風險行業。研發新藥需要巨額資金投入,且研發周期長達10年以上,成功率卻相對較低,這既對保險產品的設計提出挑戰,也對技術理解力提出了高要求?!?/p>
也有保險人士對財聯社記者坦言,傳統的保險是基于大數法則,依賴足夠多的樣本來鞏固統計概率。但現在針對科技企業的各類創新產品,幾乎沒有任何傳統數據支持,“這讓保險公司精算部門非常頭疼?!辈贿^,調研過程中也發現,當前不少企業對科技保險的認知整體不斷提高,保險正從簡單的風險承擔者,轉變為科技企業穩健發展的戰略伙伴。
挖掘生物醫藥保險機遇,破解創新與風險平衡難題
資本市場升溫帶動險資調研熱情,其中,生物醫藥等科技成長股也成為了險資調研的重頭戲。多位保險業投資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四季度保險資金對權益市場整體樂觀,關注兩條主線,一是科技創新為核心的新質生產力標的;二是周期性行業的估值修復機會。
“當然,保險機構頻繁對生物醫藥、電子設備制造等科技型企業的調研,不僅代表著險資投資的偏好,更與當下監管引導的‘科技保險’密切相關?!币晃槐kU公司業務部門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在其看來,比投資更為重要的是,科技企業將成為保險公司撬動科技保險,探索負債端新增長的關鍵點之一。
也有業內人士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當前,生物醫藥等科技型公司對保險保障產品的需求較為迫切。江蘇省首批標桿孵化器播禾創新中心總經理樂曉桐對財聯社記者坦言,從現實角度出發,生物醫藥公司最需要的保險產品集中在臨床試驗階段?!皠撔滤幮枰陼r間,而80%的費用集中在臨床試驗,可以認為臨床對生物醫藥企業來講,是風險極高的一個階段,而且本來創新藥的成功率就比較低,如何在這個階段降低企業的風險,同時更好地保護受試者,是行業的訴求?!?/p>
有需求,對作為供給端的保險公司自然是機遇。一家位于蘇州的生物醫藥公司對財聯社記者表示,該公司已在中國太保產險蘇州分公司投保了臨床試驗責任保險,累計保額500萬元。臨床試驗中,一旦發生因使用藥品引發不良反應,導致受試者人身傷亡或財產損失,保險公司將按合同約定進行賠付。該保險不僅保護了受試者的權益,而且減輕了研發機構的經濟負擔,能促進醫藥產業創新發展。
雖然承保業務有創新提升,但探索過程中,保險公司也面臨著較多挑戰。中國太保產險蘇州分公司政保業務部負責人蔣晨浩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生物醫藥產業是一個典型的高投入、長周期、高風險行業。新藥研發的資金投入大、研發周期長,成功率卻相對較低。同時,生物醫藥行業受著嚴格的監管,政策和法規對企業的研發、生產和銷售各個環節都有嚴格要求?!?/p>
“面對新領域,保險保障覆蓋是其天然使命,當然,這其中就要考量保險公司的專業能力,如何平衡創新與風險,這是關鍵點?!币晃蝗A北保險公司產品部門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目前在保險產品創新過程中,與科技行業的聯動更為緊密?!叭狈σ酝鶖祿?,保險公司更需要和行業攜手‘摸著石頭過河’,共探相關領域的風險保障方案”。
蔣晨浩也對財聯社記者指出,隨著醫藥行業發展,全生命周期的風險在不斷增加,對此,各家保險公司也在積極探索。目前,其所在公司已經落地一系列針對生物醫藥領域的全生命周期險種,包括上市前臨床試驗責任險、上市后生命科學產品責任險、知識產權執行及被侵權損失保險等創新險種。
前置“預核?!?,網絡安全保險需求或迎井噴
調研過程中,財聯社記者也發現,圍繞新型網絡安全保障需求的網絡安全保險,也成為今年來科技保險的重要觸角。
“在公司發展初期,曾受到勒索病毒攻擊,數據遭到一定程度破壞,由此意識到了網絡安全保險的重要性?!笨迫麪栣t療科技的負責人對財聯社記者表示。
多家科技公司也對財聯社記者表示,數據泄露、網絡攻擊等網絡安全事件,是科技企業當下最關注的、最需要保障的風險?!邦l發的網絡安全風險給企業帶來巨大經濟損失,防火墻、入侵檢測系統以及反病毒軟件等傳統手段,已經難以滿足網絡安全需求”。
不過,新型金融工具正成為應對網絡安全風險,提供有效應對方案的重要抓手??迫麪栣t療科技的負責人表示,該公司即購買了網絡安全保險?!百徺I網絡安全保險后,發現最有性價比的是保險公司的附加服務。比如,保險公司免費為企業進行網絡漏洞檢測,并出具詳盡的網絡安全評估報告。
這既是對企業的“預核?!?,也在幫助企業了解自身風險,為加固防護提供依據。財聯社記者從中國太保產險蘇州分公司企業客戶部負責人處了解到,近十余年來,從企業端接受度來看,市場主體對科技保險的認知和需求顯著提升。
“這一變化與中國科技產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型升級的宏觀背景密切相關?!敝袊.a險蘇州分公司企業客戶部負責人張明對財聯社記者指出。
隨著科技含量的提升,企業在創新活動中面臨的風險也更為復雜和集中,網絡安全風險與挑戰日益嚴峻。有研究機構預計,全球網絡安全保險市場已進入成熟發展階段,預計2025年市場規模增長至230億美元,年均增速超20%。
但網絡安全保險在我國卻還處于起步階段,中國太保產險蘇州分公司副總經理顧珩坦言,當前對網絡安全保險需求最高的有三大行業,工業信息化、金融行業及醫療企業,但除了頭部企業以外,中小企業的意識和購買力并不高。
調研過程中,財聯社記者也綜合多方觀點發現,網絡安全保險難以擴張背后有實際原因,比如中小微企業更愿意將資金投入“看得見”收益的生產環節,大型企業更傾向于部署信息技術消除網絡安全風險,企業借助保險進行風險減量管理的意愿相對較小。
為了破局,保險公司也在發力吸引更多科技企業“試用”網絡安全保險。財聯社記者也發現,有保險公司直接將風控環節前置,比如,中國太保在蘇州新區為26家科技企業提供的服務中,核心即是“保前風險掃描服務”:通過AI和無感掃描技術,免費為企業檢測網絡漏洞并出具報告。這一過程中,保險公司不再僅是“風險補償者”,而是“風險減量服務商”,與政府、企業、技術廠商共同建立“預防—抵御—恢復”的全周期安全生態。
來源:財聯社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