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博時空 作者 金笛 在將近半個世紀的時間里,毗鄰西安城墻、鐵道以北、西安人俗稱“道北”的廣大區域,由于歷史原因形成了西安市最大的棚戶區。這里低矮潮濕、斑駁雜亂,而在一千多年前,這塊土地矗立著金碧輝煌的天上宮闕——大明宮。
?
1959年冬天,中國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的馬得志等專家來到龍首原一帶發掘。經過9個月的摸索,根據元代李好文的《長安圖志》所示,取得重大考古發現,這里是廢棄的大明宮,面積是3.3平方公里,而明清故宮的面積為0.72平方公里,竟然是故宮的4.5倍。大明宮不僅是唐帝國最宏偉壯麗的宮殿建筑群,也是當時世界上面積最大的宮殿建筑群。站在大明宮含元殿向南眺望,整個長安城盡收眼底。
?
經過六十余年的持續發掘,大明宮國家遺址公園終于成型。戰火摧毀不了地層中的石器,搶奪者帶不走宮城的泥土。
重啟修建
大明宮,最初為唐太宗貞觀八年(634 年)為其父李淵修建,因唐初所用宮室為隋朝所建太極宮,地勢低洼、潮濕不安。次年(635 年)李淵去世,唐太宗以“孝治”為由,大明宮停工擱置。
?
三十年后,龍朔二年(662 年),唐高宗李治正式下詔重啟工程。詔書雖由高宗發布,但此時“二圣臨朝”已初步成局,武則天對重啟大明宮起到了決定性的作用。在太極宮里,唐高宗因風疾,頭痛目眩,無法理政,委托武則天代為理政,據《資治通鑒》載,“自是上每視事,則后垂簾于后,政無大小,皆與聞之。天下大權,悉歸中宮,黜陟殺生,決于其口,天子拱手而已,中外謂之二圣。 ”
?
?
武則天以“盡孝”、為皇帝改善環境為由,力排眾議,決定上馬工程。大明宮如此龐大的宮殿群,無論如何應是一個漫長的時間,但實際上僅僅用了短短兩年時間,征用了十萬工匠“晝夜輪作”,迅疾而成。
?
?
考古隊在挖掘過程中,有了驚人的發現:在含元殿附近,有二十處多處火燒痕跡,周圍密密麻麻全是磚窯??上攵?,這樣巨大的工程量,當時需要多么周詳的安排,必須是有條不紊、忙而不亂,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各項任務。
?
唐代以“赤”為“國色”,因李淵自稱“火德”,對應赤色。鳳凰自古以來是盛世的象征,在《詩經?大雅》中有“鳳凰鳴矣,于彼高崗;梧桐生矣,于彼朝陽”?,大明宮正門被命名為“丹鳳門”,取“丹鳳朝陽”之意。
?
后武則天當政時,改中書省為“鳳閣”、門下省為“鸞臺”,并宣稱有鳳來儀,暗示天命所歸。
????
丹鳳門采用“天子五門道”,為中國古代城門的最高等級,其墩臺東西長74.5米、南北寬33米,兩側筑有54米長的馬道。
?
大明宮二十載
從662年始建,663年剛剛建好,李治與武則天就急匆匆搬進了大明宮。直至683年離開大明宮赴洛陽,武則天陪伴李治在大明宮度過了二十年。
在這個新的空間里,鳳凰將振翅飛翔。
?

666年,在武則天的建議下,高宗欲攜武則天前往泰山舉行封禪大典。?武則天不僅隨行,更前所未有作為“亞獻”,即作第二主祭人行祭地大禮。朝野上下,議論聲不斷,認為“牝雞司晨”“慢神悖禮”。
?
武則天隨即上《封禪請祭地祇表》,據理力爭:“乾坤定位,剛柔之義既殊;經義載陳,中外之儀斯別?,帀髋?,既合于方祇;玉豆薦芳,實歸于內職?!碧斓胤止っ鞔_,剛柔有別;經典記載中,內外禮儀本應不同。祭地之禮既需女性神祇配享,獻祭品的職責理應由后宮承擔。
?
她以“天尊地卑”的儒家理論為依據,皇帝祭天,祭地儀式應由女性主導,巧妙地將性別角色與禮制結合,既符合儒家倫理,又為自己爭取到合法地位。
?
“寧可仍遵舊軌,靡創彝章?”難道要固守舊制,不創立新規范嗎?她一番言辭,鞭辟入理,別人一時難以反駁。
?
唐高宗最終采納了武則天的建議,下詔:“祭地祇、梁甫,皆以皇后為亞獻,諸王太妃為終獻?!?/p>
?
武則天成為中國歷史上首位在封禪中擔任亞獻的女性。
武則天以皇后身份提出“建言十二事”,包括“勸農桑、薄賦徭”“父在為母服齊衰三年”等政策。宰相郝處俊以“違背周禮”為由反對母服改革,武則天駁斥“孝不分男女”。經多年爭論,?儀鳳三年(678年)正式下詔實行母服三年制?。此后,武則天命北門學士在宮中宣揚新政,并編纂《古今內范》(由元萬頃等主編),以歷代賢后事跡為自身執政提供依據。
?
675 年,武則天在大明宮玄武門內設立“北門學士”機構,召集元萬頃、劉祎之等文人學士“以修撰為名,密令參決時政”。
?
明堂的修建一直懸而未決。最早在《周禮》《禮記》中明確記載,明堂承載皇室祭祀、朝會、教化等國家級禮儀活動,堪稱古代王朝的“禮制中樞”與“精神象征”。關于如何建造明堂, 自高祖至高宗幾經議論, 群儒未能決, “終高宗之世, 未能創立”。
?
而武則天“獨與北門學士議其制, 不問諸儒”,武后依靠北門學士,繞開迂腐諸儒,修建明堂,開始“明堂布政”。
?
此時,武則天已經在打破門閥舊族邁出重要的一步,重修《姓氏錄》。魏晉南北朝至初唐,社會階層長期被“門閥士族”壟斷 ——“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普通人即便才華出眾,也難以突破門第限制進入上層社會。此次修訂《姓氏錄》,打破了魏晉以來的門第觀念,為科舉上來的寒門子弟開辟了上升通道。
?
此前,科舉考試“明經科”(背誦經義),為士族子弟壟斷,武則天則側重提拔 “進士科”(靠文才、時務策論),僅 669 年~683 年,進士科錄取人數較貞觀時期增長近3倍,狄仁杰就是這個時候錄取的。
?
在洛陽稱帝后,武則天對科舉施行“懷牒自列”之策,庶民群體可以不經過地方官員薦舉,允許通過自我報名的方式,以應試選官。陳寅恪先生說:“武曌做皇帝時有很多改革, 其中之一是變革隋代以來的科舉制度……武則天注重進士科, 那便不管是什么人,也不分地域,只要能作詩,做文章,尤其是詩,便可到洛陽考進士。因此所有的人,都可以因會作詩, 而爬到最高的地位。門閥制度被推翻, 社會的關系也由此而擴大?!?/p>
?
683年,高宗駕崩,武則天開始臨朝稱制。次年,她正式將都城遷至洛陽,改洛陽為“神都”,長安淪為陪都。
?


?
奉先寺是龍門石窟規模最大、藝術最精湛的一組摩崖型群雕。主尊盧舍那大佛通高17.14米、頭高4米、耳朵長達1.9米,以神秘的微笑著稱,被譽為“東方的蒙娜麗莎”、“世界最美雕像”。盧舍那,意為光明遍照?!洞蟊R舍那佛龕記》有“實賴我皇,圖茲麗質”的記載,這尊盧舍那佛的形象是仿武則天的形象雕刻的。
?

690年,武則天稱帝,建立武周,定都洛陽。在洛陽,經武則天的推行,科舉制成為了一個無法動搖的制度,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實施輕徭薄賦、勸課農桑的政策,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后來的開元盛世奠定了一定基礎。
?
698年,武則天在早朝時突然提出“欲以武三思為太子”,狄仁杰曰:“文皇帝櫛風沐雨,親冒鋒鏑定天下,傳之子孫。陛下今欲以武三思為嗣,臣觀天意人心未厭唐德!且姑侄與母子孰親?陛下立子,則千秋萬歲后,配食太廟,承繼無窮;立侄,則未聞侄為天子而祔姑于廟者也?!保ā缎绿茣?狄仁杰傳》)狄仁杰說,兒子繼位,會把母親敬供于太廟,侄子繼位,還沒聽說過侄子為姑姑供祭的。武則天感悟,即日遣徐彥伯迎廬陵王(李顯)于房州。
?

重回大明宮
701年,武則天又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大明宮。
?
抵達長安當日,武則天宣布改元“長安”,顯然,有“還政李唐”之意。改元同時,武則天宣布大赦天下,平反冤獄。
?
回到長安不久,下詔將含元宮復名“大明宮”,“大明”則取自《詩經?大雅》“明明在下,赫赫在上”,取天命與德行和合之意,是回歸李唐正統的鋪墊。
?

702年,武則天在長安創設“武舉”,以選拔軍事人才??荚噧热莅R射、步射、負重等項目,打破了此前“以文取士”的局限。為民間習武者及下層軍官,提供了晉升通道。后來平定安史之亂的郭子儀即通過武舉入仕。
?
武舉創始于長安二年(702年),廢于清光緒二十七年(1901年),前后延續近1200年。據學者統計,科舉時代大約選拔了10萬余名進士,其中武科進士有1.5萬人左右。因為資料缺失,唐代武舉只考證出23人,宋代2300余人,元代未設武科,明代4000余人,清代8000余人。
?
702年正月,重啟含元殿元旦大朝,接受百官與四夷使節朝賀,重現太宗時期“萬國來朝”場景。
吐蕃贊普派遣大論(宰相)論彌薩出使長安,請求和親。武則天在大明宮麟德殿設宴款待。麟德殿是大明宮最大的建筑群,建造時共用了192根柱子,是今天故宮太和殿的3倍,是皇帝宴飲群臣、觀看雜技舞樂、作佛事及外事召見的地點。臺基南北長130米、東西寬80余米,全殿建筑總面積達12300平方米。
宴會席間奏《秦王破陣樂》《霓裳羽衣曲》等盛唐雅樂。論彌薩驚嘆:“臣生于邊荒,不識中原雅樂,請陛下允臣近前觀之”。武則天特許其離席觀賞樂舞,隨后指著太液池中的蓬萊島說:“此乃神仙居所,爾吐蕃可有此景?”論彌薩惶恐叩首:“吐蕃唯有雪山荒漠,安敢與天朝相比!”。
?
702年,武則天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薩爾)設立北庭都護府,以維護絲綢之路的暢通。接見波斯末代王子卑路斯三世(駐長安波斯流亡政權首領),賜宅于醴泉坊,鞏固與薩珊遺民的關系。
?
703年,武則天在大明宮麟德殿宴請第八批遣唐使日本國使粟田真人。武則天因其“容止溫雅、好學能文”,授予司膳卿(從三品)虛銜?!杜f唐書?倭國傳》未直接記載武則天“允準國號”的具體措辭,但明確提到粟田真人返回日本時已被唐朝官方認可為“日本國使”。日本《續日本紀》亦載,粟田真人在唐自稱“日本國使”,并與唐朝官員就國號變更展開問答,最終獲得默許。唐代張守節在《史記正義》云:“倭國,武皇后改曰日本國?!本痛擞^之,中國對日本國號之承認,粟田真人功不可沒。
?

?
704年,武則天返回洛陽,把大明宮留給了李唐。
?
神龍元年(705年)正月,武則天病篤,在迎仙宮(迎仙宮為唐代東都洛陽宮城紫微城內的宮殿建筑群,由武則天主持修建,是其晚年重要居所。)集仙殿臥床不起,只有張易之、張昌宗兄弟侍側。宰相張柬之、崔玄暐與大臣敬暉、桓彥范、袁恕己等,交結禁軍統領李多祚,佯稱二張謀反。于是發動政變,率禁軍五百余人,沖入宮城,殺死二張,隨即包圍集仙殿,要求武則天退位。
?
二十三日,李顯代理國政,施行大赦,改年號為神龍。二十四日,武則天被迫傳位給李顯,次日,李顯在通天宮即皇帝位。退位后的武則天徙居上陽宮。李顯復位后,率百官到觀風殿問武則天起居,此后每十日一往;又為武則天上尊號為“則天大圣皇帝”。二月初四,恢復國號為唐,百官、旗幟、服色、文字等皆復舊制,復稱神都為東都。
?


神龍元年十一月二十六日(705年12月16日),武則天在上陽宮的仙居殿病逝,享年八十二歲。遺詔省去帝號,稱“則天大圣皇后”,并赦免王皇后、蕭淑妃二族以及褚遂良、韓瑗、柳奭三人的親屬。神龍二年(706年)五月,她得以與高宗合葬于乾陵。
?
自唐高宗起,先后有17位唐朝皇帝在大明宮處理朝政,歷時達240余年。唐僖宗廣明元年(880年),黃巢率軍攻入長安,與唐軍交戰三年,使得長安城“宮、廟、寺、署,焚蕩殆盡”,大明宮也遭到極大破壞。此后兩次被焚毀,至宋代時已所剩無幾。
圖片 | 金迪
排版 | 劉慧伶
設計 | 尹莉莎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