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20 09:52

中聯重科(000157.SZ)的烘干機賣空了。
這家裝備制造龍頭企業,為應對今年的秋雨,國慶期間開了一場保供會,決定增加一倍的工人,每天生產量從原來的15臺增長到30臺。但訂單還是源源不斷,交貨壓力巨大,機器剛下生產線就被送走,庫房沒有庫存。
另一家頭部企業安徽正陽科技,今年的糧食烘干機銷售量同比已增長40%。近期,其銷售負責人正在北方多省奔走,10月12日,他從安徽六安出發前往北京,一路上沒有見過藍天,全是陰雨或大雨,他感慨:這個天氣干農業,沒有糧食烘干機,相當于在街上裸奔。
自9月以來,北方多省一改往年的秋高氣爽,下起了一場又一場秋雨,平均降水量創下有氣象記錄以來的歷史最高值。
山西長治屯留區上村鎮的喬強,開了一家糧油公司,收購鎮內的糧食轉賣。他看到,周邊地里的水滲不下去,形成了水洼,地面連續一個多月都是濕的,他出生40多年來第一次遇到這種情況。過去很長時間,這里更常見的是干旱,水井深度從10米逐年打到50米才能見水。
河南商丘農民陳星宇家有10多畝玉米地,大部分都出現了積水,最深處可沒過膝蓋,看上去像是把玉米種在了稻田里。10月16日,他站在泥水里掰玉米,不少玉米都發了霉。

陳星宇家的玉米泡在水里(受訪者供圖)
不僅是玉米,湖北、淮河地區的部分水稻,倒伏在田間,收割后無處晾曬,堆積起來出現了酒糟味。玉米與水稻分別是中國第一、第二大糧食作物,今年這場撞上了秋收的連綿陰雨,讓農民對烘干機的需求從未如此迫切。
自2023年農業農村部等部門聯合發布《關于加快糧食產地烘干能力建設的意見》以來,各地烘干機數量有所提升,但安裝量仍然有限。
據經濟觀察報了解,在已安裝烘干機的地區,目前大部分烘干機因處理量、開機費等限制,只能滿足種植大戶和糧食收購商的需求。為了應急,山東、河南等地的政府機關騰出了大院和廣場,以便農民能在天晴時抓緊時間晾曬糧食。
夏天求的雨下在了秋天
10月15日,陳星宇回到了老家商丘。家里還剩幾畝地的玉米沒有收割,之前租用的履帶式收割機趕往了別處,忙不及。眼見10月17日還有一場大雨,陳星宇只得辭了工回家搶收。
陳星宇是一名90后,雖然沒有常年在家,但對家鄉的天氣十分了解?!耙驗槲沂寝r民的孩子,每到秋收季節,我就會很關注天氣?!彼f,家里已下了快兩個月的雨,玉米地積水過深,往年使用的收割機開不進去,只能租割水稻用的履帶式收割機,這種機器的租賃費貴不少,每畝地要120元。
玉米收割回家后需要晾曬。往年天氣晴朗時,收回來的玉米棒子會被裝進有透氣孔的袋子,或者放在鐵絲網搭建的玉米囤上。但今年多雨,這種方法會讓不少玉米發霉、長芽。
當玉米含水量超過14%時,就有霉菌生長的風險,含水量越高發霉速度越快,而今年部分玉米的含水量已經達到40%。陳星宇估計,今年自家玉米的發霉率將近70%。
一些農民為了解決霉變問題,對玉米進行“火療”——對著玉米囤噴火,或者在旁邊生火堆,但這種方法又可能讓玉米囤內部的溫度升高導致發芽。

發霉的玉米(受訪者供圖)
看著長霉、發芽的玉米,陳星宇一陣陣心疼。今年種玉米,從播種到收割都很難。他還記得播種時,天干得厲害,連續高溫不下雨,村里人只得排隊從水井里泵水來澆地,有的老人因為澆水被熱暈在地里。
即便澆上了水,在地面高溫下,玉米苗也長得干巴巴的,像草一樣,那時村里人每天都盼著下雨,沒想到,夏天求的雨最終下在了秋天。
雨水不合農時,不是第一次了。陳星宇記得,2024年夏天,商丘也下了一場大雨,河漲滿了水,村子被淹了一半,玉米那時還沒出穗,很多都倒在了地上。
陳星宇算了一筆賬,一畝地,玉米種子要80元,一袋化肥150元,機器播種30元,履帶收割機120元,從田里運到家的車費30元,不算人工費,成本至少要410元。今年玉米收成不好,一畝地只能收七八百斤,算下來,價格在6角以上才能回本。這是他沒有選擇將潮濕的玉米直接賣給糧食收購商的原因,濕糧的收購價格只有5角。
陳星宇最近得知了家附近有一個烘干點。10月17日時,他還不知道烘干點是否可以為小種植戶提供烘干服務,另外他也擔憂,下雨天將玉米棒子運輸到烘干點需要費不小的勁,一番折騰后糧食損耗也不小。
24小時運轉的烘干中心
在河南南部從事烘干機銷售的劉艷,已經有十多天沒有好好睡覺了,她每天在各個烘干中心間奔波,幾乎每小時都會有電話打進來咨詢烘干機購買及安裝事宜。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劉艷時已是晚上8點,她當時在河南信陽市潢川縣,正要去幫助一位客戶解決新機安裝問題,本來售后不應由銷售人員負責,但因裝機量增大,廠方的售后人員已經跟不上了。
劉艷在那些希望購買烘干機的新客戶家里看到,無處晾曬的水稻已經結成團發了芽,還有的散發出酒糟味;花生泡在地里,很多種植戶已經放棄,無奈地說“誰愿來拔,免費送”。對玉米和水稻,劉艷能幫上忙,花生的問題卻無解,目前市場上還沒有成熟的花生烘干機。
購買烘干機的多是糧食收購商或者種植大戶,他們依托烘干機建設的糧食烘干場所被政府稱為烘干中心。往年,農戶一般不舍得賣濕糧,因為價格比干糧低不少,都會選擇曬干后再賣給糧商,今年不少農戶不得不將濕糧賣出,這些濕糧堆積過多,糧商必須配置烘干機才能解決儲存和轉賣的問題。
劉艷看到,也有很多種植大戶將水稻運到烘干中心去代烘干,“但烘干機量還是小,不夠用”。
在山東菏澤,種植戶也在排隊等烘干機。成武縣九女集鎮步樓村支部書記步真奎今年9月時個人出資近100萬元建了一個烘干中心,他的烘干機每次處理量有40噸,按照今年的收成情況,一次可以處理近100畝地的玉米。
步真奎說,他已經幫村里的種植大戶代烘干多日,自9月28日以來,烘干機24小時運轉,但仍然有不少種植戶在排隊,“再多三個烘干機也閑不住”。

烘干機正在烘玉米(受訪者供圖)
對村里的小種植戶,由于烘干機處理量限制(每批處理量為40噸,散戶的產量達不到),步真奎無法代烘,只能提供糧食收購服務,他的價格比市場價格高出3分—5分錢。他解釋說:“散戶每戶的水分、霉變程度、質量不一樣,如果把大家的糧食摻到一起烘(湊齊40噸),烘完后不好分?!?/strong>
步真奎從2024年就開始計劃建烘干中心,因為近幾年在收玉米的時節總會下雨,只是往年沒有今年下得久,去年下了一次短時間的強降雨。除了天氣原因,烘干機還可以減少糧食消耗,以往步真奎要費勁找場地來晾曬玉米粒,晾曬過程中需要用鏟車翻騰,導致玉米破碎率比較高。
山西長治的喬強最近與步真奎一樣忙碌。“我們的烘干機24小時工作,7個人輪班作業,我每天基本只睡2—3小時。去年累了還可以休息,今年不行,不看天氣不看時間了?!?/strong>喬強說。
喬強做糧食生意已經七年多了,往年,他會按照糧食質量分別轉賣給酒精廠和飼料廠,今年,很多糧食只能賣給酒精廠了。
今年7月,喬強裝了兩臺烘干機,原因是今年春季他觀察到大風天氣特別多?!八自捳f,春風秋雨,春天有多大的風,秋天就有多大的雨。今年的農諺是‘七龍治水,四牛耕田,九人分餅’,意思是受氣候影響糧食會減產?!眴虖娪X得這些農業諺語很有用,但現在很多農戶已經不了解了。
在中聯重科農業機械公司全球研發中心烘干工程研究所所長方增強看來,和拖拉機等其他農機相比,烘干機是一個增量市場,其中的重要原因是國內糧食機械烘干率不斷上升以及應對氣候變化的應急需求增加。近兩年,中聯重科的烘干機銷量增長很快,年銷量已從2023年的1650臺增長至2025年的近3000臺。一年中,烘干機的使用周期從5月底收小麥開始,至11月份晚稻收割完成,在全國使用范圍很廣。不過據方增強觀察,目前烘干機在南方的銷售量趨于穩定,南方主要烘水稻,前幾年基本已制備到一定體量,北方的需求量增大得較為明顯,主要用于烘玉米和小麥,缺口還比較大,尤其是在今年秋雨的影響下。
南旱北澇 種植制度或調整
針對今年北方連綿的秋雨,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農業農村部防災減災專家指導組顧問鄭大瑋向經濟觀察報解釋,在全球氣候變化的背景下,今年副熱帶高壓提前向北移,且北擴明顯,導致今年河南等北方省份跟過去的長江流域一樣,夏季被副熱帶高壓長期籠罩,干旱嚴重。臨近秋天,副熱帶高壓稍往南撤后,整個華北、黃淮地區的北部都處于副熱帶高壓的北部邊緣,這里正好是個雨帶,因此陰雨連綿。
他觀察,到今年10月上旬,副熱帶高壓的位置還相當于20世紀60年代到80年代時七八月份的位置?!胺旁谶^去,10月上旬時,副熱帶高壓已經撤退到華南了,只是南海邊上有一點?,F在副熱帶高壓遲遲不退,使雨帶持續徘徊在華北與黃淮”。
鄭大瑋表示,氣候帶整體向北擴,水汽就更容易到北方了,北方形成洪澇,南方夏季更容易受副熱帶高壓籠罩,高溫伏旱加重?!敖窈箝L江流域的伏旱跟北方的洪澇可能會增加,但不一定每年都這樣,氣候有波動,只是說發生的概率會比過去增大”。
他認為,農業要適應氣候變化,作物種植制度和栽培管理技術都要進行一系列調整。
中國的種植區劃制度是按照過去的平均氣候狀況來定的,比如江南是雙季稻,長江流域是小麥或油菜與水稻復種,黃淮地區是小麥與玉米復種。過去幾十年,種植結構隨著氣候變化也有一定調整,但主要是品種和播種期的改變,比如說黃淮和華北小麥推遲播種,如果不推遲就會出現過旺的問題,玉米也改用了生長期更長的品種,玉米收獲期也推遲了。
鄭大瑋認為,現在北方夏天秋天雨水顯著增加了,這種情況將來逐步常態化以后,種植制度肯定要做一些調整,例如在北方水資源能夠保證的地區,在低洼地恢復一部分水稻,實際上,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北方很多低洼地區是有很多水稻的。
(文中劉艷為化名)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