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19 19:42

經濟觀察報記者 鄭晨燁
2025年10月6日,在紐約Casa Cipriani酒店舉行的Citadel Securities全球市場未來會議上,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勛在聊到中國市場的時候,丟出了一個數字。
黃仁勛說,受美國出口管制影響,英偉達在中國人工智能(AI)芯片,即用于驅動大模型進行思考和計算的核心硬件的市場份額,已經從95%降到了0%。
這句話,很快就從會場傳了出去。過去兩年多來,英偉達這家全球AI芯片領域的絕對主導者,在美國不斷收緊的出口管制紅線下疲于奔命,為了在規則內尋找到哪怕一點空間,黃仁勛做了很多努力。
當A100、H100芯片被限制,英偉達馬上推出了性能經過調整的A800和H800,作為面向中國市場的“特供版”。幾個月后,A800和H800也被列入限制清單,英偉達又接著推出了閹割版中的閹割版——H20。
與此同時,黃仁勛本人也在不同場合發聲,提醒美國決策者,“傷害中國的事情,往往也可能傷害美國”。他亦反復強調,失去中國這個“獨一無二”的市場,對任何美國公司都是巨大損失。
市場一直在觀察這些應對措施的效果,但這一次,從黃仁勛口中說出的“歸零”,相當于為英偉達在過去兩年來的種種努力,畫上了一個句號。
黃仁勛話音落下11天后,10月17日晚間,寒武紀(688256.SH)披露了2025年第三季度財務報告:公司2025年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7.27億元,與去年同期相比,暴增1332.52%;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67億元,而去年同期,這個數字是虧損1.94億元。
一個曾經占據95%份額的離場者,一個單季營收增長超過13倍的本土公司,在這兩個數字之間,是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
“真空”
在黃仁勛丟出英偉達市場份額已經“歸零”這個數據之前,中國的AI芯片市場,一度可以直接和英偉達畫上等號。
這不是一種感覺,2022年,知名市場研究機構國際數據公司(IDC)發布報告稱,當年在中國AI加速卡,也就是專門用來進行AI訓練和推理的硬件市場中,英偉達一家就占了約85%的份額。IDC的分析師在同期進一步指出,如果把范圍縮小到大模型訓練這一核心場景,英偉達的份額“超過90%”。中國信通院在其2022年發布的產業白皮書中也得出了相似的結論,認為在AI訓練芯片領域,英偉達市場份額“超過90%”。
當時的市場景象是,國內的互聯網公司、云服務商、AI創業公司,在進行大模型訓練時,幾乎沒有第二個選擇,英偉達的A100、H100芯片,是當時全球范圍內性能最強的算力硬件,在國內市場更是“硬通貨”。
“一卡難求”是常態,加價、排隊、托各種關系找貨源的故事,彼時在圈內廣為流傳。
硬件之外,英偉達真正的護城河,是一個名為CUDA的軟件平臺,簡單來說,這是一個連接硬件和AI開發者的橋梁。經過多年積累,全球幾乎所有的主流AI應用和算法模型,都優先基于CUDA開發,這意味著,即便有其他廠商造出了性能不錯的芯片,但只要開發者們習慣了在CUDA上工作,切換平臺的意愿和成本就會變得很高。
這種一家獨大的局面,在2022年10月迎來了轉折點一一美國商務部出臺了新的出口管制規定,明確限制將A100、H100等一系列高性能計算芯片出口到中國。
英偉達的反應很快,為了保住中國市場,這家公司迅速推出了一系列性能經過調整的“特供版”產品,主要是A800和H800芯片。這些芯片沿用了與A100和H100相同的架構,但在關鍵性能指標,特別是芯片間的互聯速率上,進行了削減,使其剛好低于管制紅線。
這套應對方案在短期內起了作用,A800和H800進入中國市場后,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國內AI算力的緊張局面,亦為英偉達在2024財年(截至2024年1月底)的收入提供了支撐。
根據其財報信息,該財年包含中國大陸及港澳臺在內的大中華區,為英偉達貢獻了約171億美元的營收,同比增長66%,創下歷史新高。
但在2023年10月,美國政府的相關管制規定再次升級,這一次,連A800和H800也被明確列入了限制清單。
英偉達只能故技重施,接著推出了性能更低的H20等系列芯片。和前代產品相比,H20在算力、帶寬等方面做了進一步削減,H20在市場上一度被戲稱為“閹割版中的閹割版”。
面對不斷收緊的規則,黃仁勛本人也開始在各種公開場合發聲,試圖向美國的決策者解釋其中的復雜性,更頻繁地強調中國市場的重要性。
2024年1月,也就是第一次大規模管制落地三個月后,黃仁勛開啟了他近年來最高調的一次訪華行程,他先后出現在英偉達位于深圳、上海、北京的公司年會上,穿上東北大花襖,和員工一起扭秧歌、發紅包,當時,英偉達的“特供版”芯片H800等產品仍可在中國市場銷售,黃仁勛反復強調:“中國市場對英偉達至關重要?!?/p>
一年后的2025年1月,黃仁勛再次來到中國大陸,這一次,他更多地出現在了產業場合,與宇樹科技、銀河通用等機器人公司的負責人會面,傳遞出英偉達希望將AI能力拓展到機器人領域的信號。
2025年4月,市場傳出消息,連經過性能調整的H20芯片,也可能被禁止對華出口,黃仁勛隨即開啟了第三次,也是最帶有“救火”意味的訪華行程。根據公開信息,4月17日,中國國際貿易促進會(CCPIT)會長任鴻斌在北京與黃仁勛舉行了會談,黃仁勛在會談中表示,中國是英偉達非常重要的市場。
2025年7月,黃仁勛年內第三次訪華,這一次,他脫下了標志性的皮夾克,穿上了唐裝,出席了第三屆中國國際供應鏈促進博覽會,并向媒體透露正在申請向中國市場重新銷售H20芯片的許可。
在這次行程中,他依舊密集地向外界釋放信號,留下了“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市場”“華為是一家規模與實力并存的公司”等一系列表態。
到了2025年10月6日,在紐約舉辦的上述那場會議上,黃仁勛的發言已經頗有放棄“掙扎”的意味。他的表述,更多地轉向了對政策后果的直接評判和對未來的思考。
他說,美國的政策導致美國公司失去了世界上最大的市場之一,他“無法想象任何決策者會認為這是一個好主意”。
他也第一次從“AI工廠”的視角,解釋了為什么封鎖可能無法奏效。
黃仁勛認為,未來的AI將開創兩個萬億級的新市場,一個是“數字勞動力”,一個是“物理AI”,也就是機器人。而要支撐這兩大市場,就需要大量的AI工廠作為基礎設施。他同時判斷,這些AI工廠的建設,正處于一個數萬億美元市場爆發的初期;而中國,擁有全球約50%的AI研究人員,對AI抱有極大的熱情。
但這些表態,并未改變什么。
同時,在2025年10月1日至10日,根據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披露的文件,黃仁勛本人已通過超過30筆交易,累計減持了60萬股英偉達股票,總套現金額約1.13億美元。
眼下,英偉達的全球戰略重心,也出現了清晰的轉向。
就在黃仁勛紐約發言的11天后,美國當地時間10月17日,他本人出現在了臺積電位于美國亞利桑那州的半導體制造工廠,他和臺積電的高管一起,在一片剛剛下線的晶圓上簽了名。
這片晶圓,是英偉達最新一代,也是迄今為止最強的AI芯片平臺Blackwell的首批“美國本土制造”產品。
Blackwell芯片擁有2080億個晶體管,是其上一代旗艦產品Hopper芯片的2.5倍以上。按照英偉達的說法,其性能將為大模型推理等任務帶來數十倍的提升。
在黃仁勛公布的產品路線圖里,英偉達計劃以“一年一更”的節奏快速迭代其AI芯片,Blackwell之后是Blackwell Ultra,再之后是Rubin和Rubin Ultra。技術車輪依然在加速向前滾動,但這些最新的產品,從誕生之初,似乎就與中國市場隔著一堵墻。
一邊是中國市場的產品線被快速壓縮,另一邊則是其全球主力產品線在加速迭代,并且開始將最先進的制造環節向美國本土遷移。
至此,一個巨大的市場“空”間,就這樣開始形成。
“填補”
10月17日晚間,寒武紀(688256.SH)披露了2025年第三季度財報:2025年第三季度實現營業收入17.27億元,同比增長了1332.52%;當季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5.67億元,去年同期則是虧損1.94億元。
再把時間線拉長一點看,2025年1月到9月,寒武紀總共實現了46.07億元的營業收入,這個數字和去年同期的1.85億元相比,增長了2386.38%。
利潤上的變化幅度更大,2025年前三季度,寒武紀合計實現了16.05億元的歸母凈利潤,而在2024年的前九個月,公司則有7.24億元的凈虧損。
2025年前三季度的“成績單”,解釋了寒武紀的股價為何能在2025年以來持續暴漲,甚至在8月底一度短暫超越貴州茅臺(600519.SH),成為A股股價最高的公司。
業績增長的背后,首先是供給側的變化,英偉達高端產品的缺位,為國產芯片讓出了最直接的市場空間,但更深層的原因,還是來自需求側的演進。
大模型的技術應用,主要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訓練”,需要用海量的算力,把模型從零開始“喂”出來,這個階段對芯片性能要求極高,是此前A100和H100的主戰場;第二階段是“推理”,也就是讓已經訓練好的模型,去執行具體的任務,比如回答用戶的問題、生成一張圖片。
2025年初,DeepSeek發布的R1推理模型,在行業內引發了不小的震動,亦直接帶動了AI應用在各行各業的加速落地,也讓國產芯片在推理這個環節的性價比優勢,開始凸顯。
值得注意的是,根據寒武紀披露的股東信息,知名“牛散”章建平,在2025年第三季度,繼續增持了寒武紀約32萬股的股票,其總持股數已超過了640萬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53%,名列第五大股東。
盡管營收和利潤增長可觀,但寒武紀在2025年前三季度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依舊是負數,為-0.29億元。同時,從季度環比來看,寒武紀第三季度的營收和凈利潤,相比業績異常強勁的第二季度,分別下降了2.4%和17%。
畢竟,再怎么說,寒武紀只是填補英偉達留下的市場真空的力量之一。
比如,在英偉達高端芯片受限后,華為旗下的昇騰系列芯片,憑借其軟硬件協同的優勢,亦迅速成為市場上一個有力的替代選項。
英偉達的老對手AMD同樣沒有缺席,該公司正憑借其MI300系列AI芯片,積極在中國市場尋求機會。
由此,英偉達的缺位,讓原本由一家企業主導的市場格局,進入了一個群雄并起的新階段。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