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古國時代”的考古學探索:從崧澤遺址說起

    2025-10-20 09:48

    作者 文博時空

    文博時空 作者 翟德芳 我在介紹馬家浜文化的時候,已經提到,馬家浜文化發展為崧澤文化。崧澤文化是以上海市的崧澤遺址為典型遺址命名的,所以這一篇就從崧澤遺址說起。


    提到崧澤遺址,很多文章都稱它是“上海之源”,稱崧澤文化是上海先民創造的最早的文化。其實說崧澤文化是上海最早的文化是不準確的。因為就在崧澤遺址,崧澤文化的地層之下還疊壓著馬家浜文化的堆積,說“崧澤文化是上海之源”,那其下面的馬家浜文化是什么呢?不過,說崧澤遺址是上?!翱脊胖础钡故鞘譁蚀_,因為正是崧澤遺址的發現和發掘,才開啟了上??脊殴ぷ鞯膶嶋H進程。

    ?

    出人意料的發現

    崧澤遺址位于上海市青浦區趙巷鎮崧澤村,在中心城區東5公里處,青平公路從遺址的北部經過。這里地勢低洼,河道縱橫,村北有一個長寬各約90米、高約4米的土墩,稱“假山墩”。1957年,上海市文物保管委員會考古調查時,發現這一遺址。


    崧澤遺址發掘現場


    說起這個遺址的發現,真有些歪打正著。當年最早到青浦縣(現為青浦區)做考古調查的考古工作者是黃宣佩和孫維昌,前者后來擔任上海博物館副館長,后者后來擔任上海博物館考古部副主任。


    據黃宣佩和孫維昌先生口述,當年他們重點去了青浦的福泉山和崧澤兩個地方。到崧澤,是因為縣志記載,崧澤村的假山墩有晉人袁崧的墓。在此之前,因為上海成陸較晚,所以一般人認為上海無古可考,黃、孫二人覺得上海能找到1600年以前的遺跡也很了不起,所以就迫不及待地在青浦展開調查,卻不料發現了崧澤這樣一個6000年前的古文化遺址。


    崧澤遺址出土的陶壺


    這個遺址于1957年被發現后,次年,上海市出版局飼養場在附近挖掘魚塘,又發現了鹿角、陶片和石器。1960年,上海市文管會在這里進行試掘,在假山墩上發現了豐富的新石器時代遺存。1961年夏天,上海市文管會進行第一次有計劃的發掘,發掘面積458平方米。此后,1974~1976年、 1994~1995年以及2004年,上海市文物考古部門多次對該遺址進行發掘,2004年在崧澤遺址還發現了比較完整的被譽為“上海第一人”和“上海第一房”的馬家浜文化晩期的男性頭蓋骨和房屋基址。


    崧澤遺址出土的陶盉


    遺址以假山墩為中心,東西長約500米,南北寬約300米,面積約15萬平方米。發掘得知,遺址堆積由下到上依次為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和春秋戰國時代遺存,而以崧澤文化的堆積最豐富。根據這些考古工作成果,1987年出版的《崧澤——新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也是上海第一部正式的考古發掘報告;基于這兩次發掘所提出的“崧澤文化”的命名,也得到廣泛的認同,成為第一個以上海的地名命名的考古學文化。


    崧澤遺址出土的玉鐲


    崧澤遺址中層,也就是崧澤文化的遺跡,主要是墓地。發現的136座墓葬是一處氏族墓地,按墓位分布,有東北、北、西北、南和西部5個墓群。其埋葬方式與黃河流域挖土坑埋葬的習俗不同,是將人體平放在地上,堆土掩埋。人骨仰身直肢,頭向東南,周圍放置數件生前使用的石斧等石器和鼎、豆、罐、壺、杯等陶器。有的人骨口內含玉,頸部佩戴玉璜,手臂上有玉鐲。崧澤遺址下層是新石器時代馬家浜文化的村落遺址,在下層發現了石斧、夾砂紅陶釜、陶箅以及泥質紅陶豆、盆等器物。

    ?

    崧澤文化的特征與經濟社會情況

    以崧澤遺址為典型遺址命名的崧澤文化上承馬家浜文化,下啟良渚文化,是太湖流域新石器文化的重要發展階段。目前發現和發掘的崧澤文化的遺址以太湖為中心,東至上海青浦境內,南到錢塘江沿岸,西至太湖以西,北達長江沿岸,甚至遠至長江以北。太湖東部和東南部遺址分布最為密集,是崧澤文化的核心分布區。盡管崧澤遺址因發現得早而成為典型遺址,但就整體而言,它在崧澤文化的眾多遺址中級別并不高,只能算是史前人類的一個普通村落。

    ?

    崧澤文化是以原始稻作農業為基礎的文化,該文化發明了先進的石犁,極大提高了農業生產效率。這一時期的生產工具,常見的還有鐮、斧、錛和鑿等。箭頭等狩獵工具少見,狩獵可能已退居次要地位,不過豬等家畜的馴養和采集應該仍是重要的輔助生業。


    崧澤文化的石犁 圖源:張家港博物館官網
    崧澤文化的陶鼎 圖源:張家港博物館官網
    崧澤文化的大口缸 圖源:張家港博物館官網

    ?

    崧澤文化的陶器造型多樣,樸素美觀,制法上采用手制輪修,器壁比較勻稱。由于已能控制燒成火候,陶色除夾砂陶仍為紅色以外,泥質陶大部為灰色,部分器表附黑衣。


    紋飾盛行壓劃編織紋、鏤刻圓形和凹弧邊三角形的鏤孔,也有彩繪的紅褐色寬帶紋、波浪紋等圖案,還有以鋸齒形堆紋為飾的。


    崧澤文化的竹編紋帶蓋罐
    崧澤文化的剔刺紋鏤孔陶壺


    器形極為豐富,除鼎、豆、罐、壺、盆外,還有澄濾器、碗、盞、勺等。鼎以扁鏟形或凹弧形的抱腹式器足為主,豆的高把常作多節形,罐、壺的器壁習見折腹、折肩折腹或瓦棱腹,一些杯、壺的花瓣形圈足極具特征。


    崧澤文化的澄濾器


    近時在浙江嘉興的崧澤文化遺址出土的一批特殊造型的陶塑引起考古界的關注,如大墳遺址出土的人首陶瓶,雀幕橋遺址、南河浜遺址出土的塔形壺、鷹頭壺、鳥型三足盉、六足陶龜、獸面鐘形壺及形制各異的器蓋和器座等。這種現象是屬于地方特征、還是屬于其他地區文化的影響,目前還不清楚。


    崧澤文化的人首陶瓶(正面與側面)圖源:嘉興博物館官網


    在玉器加工方面,崧澤文化的居民已經掌握了治玉的技藝,玉器已有較多發現,常見的器形主要有璧、璜、琀、鐲等。


    崧澤文化的玉璜 圖源:張家港博物館官網


    崧澤文化已經產生貧富分化和王權。張家港東山村的崧澤文化遺址中,發現面積為85—95平方米的大型房址,房址的柱洞分布顯示是一個方形房子加一個圓形房子的配套組合,圓形建筑類似于廚房、倉儲,方形建筑里可能還有空間區域的分割,整個房屋等級明顯比較高。與這樣的大房子配合,附近的墓地則發現了陪葬品質精量大的高等級大墓。


    崧澤文化的組合炊器,上為陶甑,下為陶鼎 圖源:張家港博物館官網


    在嘉興南河浜遺址還首次發現了崧澤文化的“祭臺”,并顯示 “祭臺”有一個較為長期的形成過程。前面說過,良渚文化是由崧澤文化發展而來的。良渚文化的“祭壇”被認為是良渚文化進入文明時代的重要標志,南河浜遺址祭壇的發現,為良渚文明的起源提供了重要的線索。

    ?

    崧澤時代與古國王權

    崧澤文化時期是長三角地區文化圈逐漸形成的關鍵時期。崧澤文化高等級墓地、大型房址、紅燒土祭祀廣場以及大型墓葬與小型墓葬實施分區埋葬等重要遺跡,顯示出崧澤文化存在有高于一般聚落的穩定的政治實體,專家認為其社會已經進入古國階段。


    東山村90號墓的隨葬品放置情況


    江蘇省張家港市東山村遺址首次揭示出一批崧澤文化早中期的高等級大墓,并且高等級大墓與同時期小墓實施分區埋葬,是目前所見長江下游乃至國內史前社會階層明顯分化的最早例證。最近的發掘還首次揭示出了崧澤文化晚期高等級大墓,填補了環太湖流域該時段大墓的空白,進一步彰顯了東山村遺址在崧澤時代從早至晚的長期興盛與發達。


    東山村崧澤文化時期的祭祀場所是面積約100平方米的紅燒土祭祀廣場,廣場周邊分布有若干埋有較完整陶器和玉石器的祭祀坑,廣場的年代為崧澤文化早期。人為構筑一個廣場進行祭祀禮儀活動,是社會發展復雜化的高度體現,是文明化的重要特質,為文明化進程研究增加了新內涵。

    ?

    最形象地說明這一點的,是被嚴文明先生稱為“崧澤王”的東山村90號大墓。這座墓不僅是東山村遺址發掘的9座崧澤時期大型墓葬里隨葬品最為豐富的一座,也是迄今為止發現的崧澤文化中隨葬品最多、等級最高的墓葬。該墓在墓坑四個角落堆放陶缸、陶鬶、陶壺、陶豆等器物,璜、鐲、玦、管等19件玉器組合則按照某種佩戴方式放在墓主人身上,墓主四周有經過精細打磨的5件石鉞。

    ?

    崧澤文化的石鉞 圖源:張家港博物館官網


    這些石鉞磨制光滑,刃部未見使用痕跡,中間均有圓形穿孔,除材質不是良渚文化的軟玉,形制已經與良渚文化的玉鉞極為類似。一件石鉞所在的土面上還有數道朱砂痕跡,推測這件石鉞的圓孔兩側曾繪制有圖案。這一隨葬品規格,顯示墓主人的身份很高貴。

    ?

    崧澤文化時期氏族中最具權勢的成員,不僅使用豐富的玉器隨葬,還擁有象征軍權、王權的石鉞,其身份已經屬于古國時期的“王”了。不僅如此,90號墓墓主人頭部右側發現一件鐵質含量較高、刃部有疤痕的石錐,身邊擱置著一個打磨用的礪石??脊艑W者們推測這是一套琢制玉器的工具,表明其擁有治玉權,是財富和身份的象征。以石鉞為代表的軍權、王權加上治玉權帶來的財富、地位,這樣的人不是王,又能是什么呢?


    崧澤文化的石錐 圖源:張家港博物館官網

    ?

    李伯謙先生認為,東山村在崧澤文化時期已經進入到 “古國”階段,意味著中國社會的文明化進程,從原先考古界認為的距今5500年到4500年,提前至距今6000年左右,意味著中國古代社會在更早的時間里,已經開始發生由較平等社會向不平等社會的重大轉型。

    ?

    崧澤文化的豬首匜


    在長三角地區,除崧澤文化過渡到了良渚文化外,其他同時期的文化都沒有延續到良渚文化時期,北到淮河北岸、西至鄱陽湖、南達閩北、東到舟山群島諸沿海地區的廣大地域都被良渚文化居民所占據,可見馬家浜-崧澤-良渚這一譜系的文化是何等強勁。其實,其強勁的勢頭在崧澤文化時期就已顯露出來了,因此認識崧澤遺址、研究崧澤文化,對于研究長三角地區的早期文明極為重要。

    (部分圖片來自張家港博物館、嘉興博物館官網,特此表示感謝?。?/p>


    作者簡介

    圖片 | 翟德芳

    排版 | 劉慧伶

    設計 | 尹莉莎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