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這家民營企業憑什么能頻頻發射火箭?

    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13 23:07

    當中國商業航天陷入“星多箭少”的供需困局時,一家成立僅五年半的民營企業,卻以連續成功的火箭發射與不斷下探的成本,成為商業航天領域一股不可忽視的力量。

    2025年10月11日10時20分,在山東海陽萬米金灘的歡呼聲中,引力一號(遙二)·海瀾之家號運載火箭(下稱“遙二”)拖著焰尾刺破蒼穹,將吉林一號寬幅02B07星、數天宇星01、02星共3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

    “作為全球運力最大的固體運載火箭,遙二的成功發射不僅讓東方空間實現了從技術驗證邁向商業運營的關鍵一步,也意味著引力一號系列從商業性質上開始承擔組網任務,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中國中長期商業航天市場‘星多箭少’的供給壓力?!?0月11日,東方空間(山東)科技有限公司(下稱“東方空間”)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彭昊旻在接受經濟觀察報專訪時表示。

    如果說運力決定了火箭能將多少衛星送上太空,那么價格則決定了有多少衛星能負擔得起這張“太空船票”。彭昊旻介紹,遙一已將單位公斤發射成本從行業傳統的10萬元至15萬元降至4萬元以內。而隨著生產模式的優化,遙三及后續型號的成本預計還將進一步降低10%至15%。

    作為商業航天領域的新勢力,東方空間的實踐揭示了民營航天企業如何在巨頭林立的領域中,尋找生存與發展的縫隙。東方空間采取了務實的技術路徑,確立了“固液并存、循序漸進”的研制思路。通過固體火箭快速打開市場,同時布局液體火箭研發以實現長遠發展。

    埃隆·馬斯克旗下的SpaceX(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是全球商業航天領域的領軍企業,當前,其主力運載可回收型火箭獵鷹9號單位公斤發射成本約為3,000美元(約2萬元)?!肮緦⑾乱淮后w火箭瞄準單位公斤發射成本對齊SpaceX?!迸黻粫F表示。

    對于東方空間來說,一場關于商業航天經濟性與可靠性的更深層次考驗,才剛剛開始。




    遙二“鳳翔海天”

    引力一號遙二的成功,并非簡單重復遙一的路徑。

    “與遙一相比,遙二最大的挑戰在于軌道設計?!迸黻粫F解釋稱,遙一的軌道很“順”,采用東南射向小傾角軌道,從近岸發射后沿直線飛行至公海,路徑簡潔且無陸地穿越風險;而遙二為滿足衛星進入太陽同步軌道的需求,需實施“先東南、后南”的變軌,但海陽發射點附近近岸海域呈“凹陷”狀,若直接向南發射,火箭軌跡將途經大陸區域,殘骸墜落可能對地面人員財產造成威脅。

    為解決這一矛盾,東方空間團隊經過兩個月論證提出兩套方案,其一為“遠海發射”方案,將發射船向東平移至遠海區域以調整射向,但該方案需應對遠海風浪、通信延遲等未知風險,僅前期適應性測試就需投入數千萬元,且無法保證一次性成功。

    最終落地的“鳳凰擺尾”方案,雖需消耗燃料導致運載能力下降,但遙二定位為“試驗發射任務”,僅搭載3顆任務星而非滿載,技術代價處于可接受范圍,既驗證了復雜軌跡控制能力,又未影響核心任務目標。為此,東方空間將此次遙二發射任務形容為“鳳翔海天”。

    除軌道設計外,遙二在質量控制與任務適配性上也實現升級。相比遙一,遙二進一步提升了質量控制管理水平,強化產品可靠性與穩定性;同時針對不同任務載荷的特性進行專項分析計算,使火箭對多種軌道、多個發射點的適應性顯著提升。這一調整為后續承接多樣化衛星組網訂單奠定基礎。

    回溯2024年1月11日引力一號遙一的首飛,其已創造多項紀錄:全球運力最大固體火箭、國內運力最大民商火箭、國內首款固固捆綁火箭、首次實現海上發射“三垂”測發模式……擴充了中國中低軌衛星多樣化、規?;l射能力。

    “引力”系列運載火箭是東方空間面向商業航天市場,自主研制的大中型系列化運載火箭品牌,整體定位于滿足快速增長的各類型衛星規?;M網、補網等發射需求。引力一號運載火箭近地軌道運載能力為6.5噸,500公里太陽同步軌道運載能力4.2噸,具備200至400公斤級衛星“一箭十星”至“一軌十八星”以上的發射能力,具備可靠性高、運載能力大、載荷空間大、海陸通用、快速響應、性價比高等特點。

    作為一家2020年才成立的民營企業,東方空間僅用三年半時間便躋身“全球大運力固體火箭研制者”行列,離不開核心團隊的行業積淀與能力支撐。

    如CEO布向偉曾擔任長征十一號運載火箭總體設計師,深度參與固體火箭海上發射技術攻關;引力一號總設計師兼總指揮徐國光,是從事運載火箭與彈道導彈研制工作二十余年的火箭控制系統專家,也是國內第一型圓滿成功入軌民營運載火箭負責人。而此次接受經濟觀察報專訪的聯合創始人、副總裁彭昊旻則是理工科背景,兼具清華與斯坦福學歷,曾主導多家硬科技企業的早期投資,為公司平衡技術創新與商業化節奏提供了關鍵視角。


    越造越便宜

    商業航天的競爭,離不開成本優勢。引力一號如何將發射價格拉低?答案就藏在其總體設計的優化與噸位帶來的規模效應之中。

    遙一將單位公斤發射成本從行業傳統的10萬元至15萬元,大幅降至4萬元以內;由于遙二與遙一保持一致的技術架構及生產標準,二者成本水平基本持平,延續了前期建立的性價比優勢。

    對于后續降本路徑,彭昊旻表示,生產模式的調整將成為引力一號重要發力點。自遙三火箭起,引力一號將采用多箭同時投產的生產方式,這一優化預計將進一步壓縮成本,以遙一的成本為基準,遙三及后續型號的單位發射成本有望下降10%至15%,從而增強引力一號在商業航天領域的成本競爭力。

    之所以能通過“噸位”實現成本突破,本質上契合商業航天的行業共性規律。彭昊旻從行業共性角度分析稱,無論運載火箭噸位大小,其核心配套的行電系統、飛控系統等關鍵組件,在基礎配置與研發投入上差異較小,呈現“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特征?;谶@一特性,火箭噸位越大,單位運載重量所分攤的系統成本越低,能夠形成顯著的規模效應。

    具體到引力一號的產品設計,噸位優勢對成本控制的影響更為直接。若該型號僅定位為運載能力1噸至2噸的固體火箭,其單位公斤發射成本難以降至6萬元以下;而通過設計優化實現4噸以上運載能力后,依托噸位提升帶來的成本攤薄效應,單位公斤發射成本得以控制在4萬元以內,形成了差異化的成本優勢。

    除技術設計外,東方空間圍繞東方航天港構建了5公里范圍內的產業閉環:火箭子級總裝總測、全箭垂直總裝總測、港口登船等流程可在區域內完成,形成“前店后廠”模式。相較于傳統陸上發射場需將火箭花費上千公里從生產基地轉運至發射場,這種模式大幅縮短了轉運距離,既降低了運輸成本,又減少了轉運過程中的損耗與風險。

    東方空間將自身的服務模式比喻為“貨拉拉”,衛星公司可像“包車”一樣“包箭”,整箭發射將多顆衛星送往軌道。彭昊旻介紹,目前,引力一號在“整箭包機”模式下已實現盈虧平衡;而引力二號憑借更優的成本控制,在該模式下或將實現盈利,具備明確的利潤空間。這標志著東方空間運載服務正從“成本覆蓋”向“盈利創造”階段過渡。


    緩解“星多箭少”矛盾

    當前,中國商業航天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隨著低軌衛星星座計劃密集推進,衛星發射需求呈爆發式增長,但運載火箭供給能力卻未能同步跟進。

    從供給端看,國家隊火箭需優先保障載人航天、深空探測等國家重大任務,商業發射檔期有限;而民營火箭此前多聚焦小運力型號,僅能發射單顆小微衛星,無法承接批量組網訂單。這種供需錯配,使得大量衛星組網計劃面臨“有星無箭”的困境。

    彭昊旻介紹,目前國內民營商業火箭中,引力一號是少數符合中型運載火箭標準的產品,更是唯一經過實際飛行驗證、具備中型運載能力的民營商業火箭。這一特性使其突破了“僅能發射單顆小微衛星”的局限,有能力去承擔起一部分衛星互聯網的組網任務。

    從發射節奏來看,引力一號已具備規?;漳芰?。彭昊旻表示,目前遙三火箭已處于總裝廠房待發射狀態,預計2025年年底以滿載狀態執行發射;同時東方空間已完成2026年計劃發射任務對應的4枚火箭全流程排查,未來將按“每季度一發”的頻率執行任務。

    “在這個噸位的火箭中,實現這樣的發射頻率,在行業內是一個顯著的突破?!迸黻粫F強調。

    從市場需求端來看,衛星組網對“批量發射”的需求正持續上升。以吉林一號衛星星座為例,其計劃構建由數百顆衛星組成的遙感衛星網絡,對發射效率與成本控制提出嚴格要求;而數天宇星系列衛星的技術驗證任務,也需要穩定的發射資源支撐其輕小型化載荷與衛星平臺的探索。

    引力一號的商業運營,為這類需求提供了新選擇。相較于小運力火箭“多次小批量”的發射模式,引力一號“一次大批量”的模式可縮短組網周期,降低衛星公司的整體項目成本。

    彭昊旻表示,更關鍵的是,引力一號的成功驗證也推動了衛星運營商態度的轉變。此前部分衛星運營商對民營火箭的可靠性存在顧慮,更傾向于選擇國家隊火箭;而隨著引力一號遙一、遙二的連續成功,以及發射節奏的明確,民營火箭的信任度逐步提升。


    固液并舉迎井噴年

    “我們確實賭對了?!迸黻粫F在談及東方空間的商業模式時,如此概括這一基于市場需求的戰略選擇。

    自創立之初,東方空間便聚焦于衛星組網任務的實際需求,以此為核心錨點定義產品研發方向;而不是將“證明自身具備火箭研制能力”作為首要目標,也沒有優先開發運載能力較小、實則無法解決行業當前迫切需求的產品。

    這一戰略選擇的核心邏輯,源于對行業趨勢的精準判斷。2020年,東方空間團隊預判衛星互聯網建設浪潮將在近兩年正式啟動,因此將核心產品“引力一號”系列的研發、落地節點與這一浪潮深度同步。最終,該企業僅用三年半時間便完成引力一號從研制到商業運營的過渡,恰好承接了衛星互聯網起步階段后的規?;l射需求,避免了“產品與需求脫節”的風險。

    彭昊旻坦言,若當初選擇研發1噸至2噸運力的小型號火箭,如今大概率會陷入“產品落后一個代際”的困境,無法適配當前批量組網訂單的需求。正因如此,東方空間將2024年明確為“衛星互聯網建設起步之年”,進一步錨定市場方向。

    從當前行業趨勢來看,這一預判正逐步得到驗證。彭昊旻表示,今年可視為國內商業航天領域的“蓄勢待發之年”,國內各民營航天企業的下一代型號火箭均在緊鑼密鼓研發中,2026年更有望成為商業航天發射的“井噴之年”。

    這一判斷背后是供需兩端的同步變化。供給端層面,各民營航天企業的下一代型號火箭將陸續落地,且多以中型及以上運載火箭為主,整體運載能力將實現躍升;需求端層面,經過兩年的實踐,衛星運營商已逐漸意識到“僅依賴國家隊火箭無法滿足組網需求”,國家隊火箭需優先保障國家重大任務,商業發射檔期有限,因此開始主動向民營航天企業開放任務合作,供需對接的通道正持續拓寬。

    而在產品路徑選擇上,東方空間的布局也與商業航天“先固后液”的趨勢相契合。對市場而言,固體火箭的核心價值在于快速形成有效運力供給,其研發周期短、技術成熟度高的特性,能幫助企業以更短周期切入市場、完成商業閉環;液體火箭則是商業航天的長期主流方向,是開拓大運力商業火箭的必由之路,代表著更高的運載效率與更廣闊的應用邊界。

    基于這一行業規律,東方空間確立了“固液并存、循序漸進、有效迭代、系統創新”的研制思路,并為“引力”系列中大型運載火箭設計了“擴運力、可回收、航班化”的“三步走”戰略:第一步通過固體火箭(引力一號)快速打開市場,搶占衛星互聯網建設的關鍵窗口期,積累技術經驗與資金流;第二步再以成熟的資源反哺液體火箭研發,推動產品向更高運力、更低成本升級。

    彭昊旻介紹,眼下,在液體火箭領域的產品拓展中,東方空間正持續完善火箭產品矩陣,其重點推進的“引力二號”液氧煤油火箭已完成方案設計,預計今年年底完成動力系統試車,由此基本具備首飛條件。該型號火箭在運載能力將有進一步提升,目標將單位公斤運載成本拉低至“獵鷹9號”的水平。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山東新聞中心記者
    重點關注山東地區上市企業、資本市場,擅長企業分析、深度報道等。
    郵箱:wanghui@eeo.com.cn
    微信:whwhwh123-(添加請注明來意)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