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這座東北邊境小城,藏著2000年前的世界遺產

    2025-10-13 09:18

    作者 文博時空

    文博時空 作者 宋燕 在東北亞的群山之中,隱藏著一處與長城、兵馬俑齊名卻鮮為人知的世界遺產——集安高句麗王城、王陵及貴族墓葬。2004年6月,這片承載著東北亞古代文明的遺址被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中國第30處世界遺產,也是東北地區第一處且目前唯一一處獨立存在的世界文化遺產(其它的如沈陽故宮是故宮的一部分、盛京三陵是明清皇陵的一部分、九門口水長城是長城的一部分)。2010年,它又躋身首批12家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之列,其核心區的丸都山城、將軍墳等遺跡更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然而,具備如此高的地位,它卻仍是大多數人心目中陌生而小眾的景點。

    ?

    ?

    高句麗是誰?曾撼動隋唐的邊疆強國

    高句麗的建國歷程可追溯至西漢元帝時期。當時的東北及朝鮮半島被西漢王朝置樂浪、玄菟、臨屯、真番四郡,公元前37年,夫余人朱蒙在玄菟郡高句麗縣(今遼寧省桓仁滿族自治縣五女山城)建立政權,并在此地建了第一個都城。公元前3年,高句麗第二代王琉璃明王將都城遷至國內城(今吉林集安市區),從此開啟了集安作為高句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歷史。

    ?

    在集安的四百余年間,高句麗逐步完成了從部落聯盟向成熟政權的轉變。第三代王大武神王時期確立了中央集權體制,修建城郭、整頓軍備;第十代王山上王時期擴建了丸都山城,形成“平地城+山城”的雙重都城格局,既便于日常治理,又能抵御外敵入侵;第十四代王好太王時期更是通過一系列軍事行動,征服了周邊部落,疆域大幅擴張。

    ?

    高句麗在發展過程中曾兩次面臨亡國危機。公元12年,王莽篡漢后試圖削弱邊疆政權,派軍攻打高句麗,雖一度攻破都城,但未能徹底滅國;公元342年,前燕慕容皝(huàng)親率大軍進攻高句麗,焚毀丸都山城,高句麗第十三代王故國原王狼狽出逃,不過憑借堅韌的恢復力,政權最終得以延續。高句麗的鼎盛時期出現在第十九代王廣開土王(好太王)至第二十代王長壽王時期,此時疆域東至日本海,西抵遼河,南跨朝鮮半島北部,北達松花江流域,成為東北亞地區舉足輕重的強權。

    ?

    為了避開中原王朝的軍事壓力,公元427年,長壽王出于戰略考量將都城遷至平壤(今朝鮮平壤市),此后高句麗在平壤延續了241年,歷經19代王,直至滅亡。

    ?

    雖然兩次被中原王朝差點滅國,但高句麗可從來不是一個弱國。隋唐時期,高句麗成為威脅中原王朝邊疆穩定的“心腹之患”,還時常聯合突厥等勢力對抗中原,嚴重挑戰了隋唐的宗藩秩序。隋煬帝自大業八年(612年)起三次御駕親征,但第一次在薩水之戰中被高句麗名將乙支文德擊潰;第二次因楊玄感叛亂倉促撤軍;第三次雖逼高句麗求和,但國力已被耗盡,最終引發隋末農民起義。唐太宗李世民在貞觀十九年(645年)親征,攻克遼東多座城池,卻在安市城(今遼寧海城)遭遇高句麗鐵腕軍事統帥淵蓋蘇文的頑強抵抗,加之寒冬來臨、糧草不濟,不得不班師回朝。

    ?

    直到唐高宗時期,唐朝調整戰略,采取“先滅百濟、再圍高句麗”的策略,終于在公元668年攻破平壤,最終滅亡高句麗。之后,唐朝將其納入安東都護府管轄。大量高句麗貴族和百姓被遷入中原各地,總數約數十萬,他們逐漸與漢族及其他民族融合,如盛唐名將高仙芝便是高句麗后裔;另有部分高句麗人逃往新羅或突厥,最終也融入當地族群。

    ?

    遺址分布:跨越三國的文明印記

    高句麗遺址如今廣泛分布在中國、朝鮮和韓國境內。中國境內以集安和桓仁為核心,朝鮮境內集中在平壤周邊,韓國則以慶州地區的新羅遺址群中保留有部分高句麗文化遺存。其中,集安作為高句麗遷都平壤前(公元3年~427年)的都城所在地,保存了最完整的早期王城和王陵遺跡。

    ?

    集安的高句麗遺址沿鴨綠江右岸呈帶狀分布,東西延展30余公里。最具代表性的丸都山城,其利用山勢構建的防御體系堪稱古代軍事工程的典范,城墻隨地形起伏,設有甕城、馬面、瞭望臺等設施,至今仍能看到當年烽火臺的遺跡。

    ?

    被稱為“東方金字塔”的將軍墳,是高句麗第20代王長壽王的陵墓,長壽王享年98歲,是高句麗歷史上在位時間最長、壽命最長的君主。該墓高13.1米,由1100余塊花崗巖巨石砌筑而成,墓室頂部覆蓋著一塊重達50噸的整塊石板,其建筑工藝令人嘆為觀止。

    ?

    將軍墳


    而好太王(高談德)碑刻有1775個漢字,是世界上最大的刻有碑文的石碑之一,詳細記載了高句麗建國神話、好太王功績及對外戰爭史實,是研究高句麗歷史最珍貴的原始資料,也是其書法在清末名噪一時的碑刻。

    ?

    好太王碑刻(局部)


    除此之外,集安還發現、發掘出了大量高句麗貴族與平民的墓葬,其形制與面貌都與中原地區的墓葬有著很大的不同,反映出高句麗人獨特的信仰體系。

    ?

    高句麗墓葬群


    文物見證高句麗生活

    從高句麗遺址發掘出的文物目前都收藏在集安博物館,它們如同打開歷史的密鑰,為我們揭開這個古老王朝的生活圖景。

    ?

    出土文物中,馬具占相當大的比例,而且很多鎏金制品,可見高句麗人對于馬的喜愛和重視。高句麗地區出產果下馬,身材較矮,便走山路,是高句麗常用的座騎。馬上配備精良的馬具,有鞍橋、馬鐙、銜鑣、馬鈴、當盧、節約、杏葉及各種帶飾。高句麗王和貴族經常使用鎏金馬具,鞍橋、馬鐙等經過鎏金制成,金光燦然,有高貴之象。工藝是由中原與北方民族傳播而來,在其制作和發展過程中,形成了自身獨特的風格。鎏金素面馬具和鎏金鏤空馬具最具代表性,揭示了高句麗高超的生產制作水平,對古代朝鮮半島和日本列島的馬具也產生了重大影響。


    鎏金銜鑣,銜是橫勒在馬口中的器具,由兩節鏈組成,兩端與鑣相接;鑣即馬嚼子,馬口中所銜鐵具露出在外的兩頭部分。
    鎏金銅節約,交叉形制。節約是連接絡頭和轡帶的配件,主要用途是作為頰帶、項帶、咽帶、鼻帶和額帶的連接點,如同一個紐結串聯韁繩,起到固定、調節韁繩松緊的功用。
    鎏金鏤空馬鐙


    高句麗人長期生活在渾江流域和鴨綠江中游地區,在山林中狩獵,在江邊捕魚,出土文物顯示了他們這種生活方式的痕跡。鐵釘履、鎏金釘履適合走崎嶇而滑的山路,大量鐵魚鉤則表明了他們的捕魚生活。


    鎏金釘履
    鐵魚鉤


    高句麗是個善戰的民族,除了史料記載外,出土的大量武器也可以看出他們這種特性。


    鎏金銅鏃
    鐵刀


    完都山城和國內城如今都只剩一點殘留的石墻,但從兩處遺址發現了很多建筑材料,可以看出當年的這兩座城池的建造有多么精心,每一塊磚都有特殊的花紋。


    獸面紋瓦當
    菱紋磚


    高句麗遺址中還發現了幾座壁畫墓,壁畫以朱紅、石綠、赭石等礦物顏料繪制,內容涵蓋宴飲、狩獵、戰爭、神話等場景。這些壁畫不僅是藝術珍品,更是研究高句麗社會生活、宗教信仰和藝術風格的直觀資料。不過,目前這些墓暫時都未向游客開放。

    ?

    尋訪指南:觸摸千年文明的痕跡

    集安屬于通化市下轄的縣級市,如果你也想來探訪這片沉睡的文明遺址,可先乘坐9月底剛剛開通的沈白高鐵抵達通化站,再乘坐長途汽車或包車前往,車程約1個半小時。集安高句麗文物古跡旅游景區包含集安市博物館、好太王碑、將軍墳、丸都山城等景點,建議安排1~2天時間深度游覽。

    ?

    第一天可先參觀集安市博物館,系統了解高句麗歷史文化,再打車前往好太王碑和將軍墳,感受王陵的恢宏氣勢;第二天則適合游覽丸都山城,沿著城墻遺址徒步,俯瞰群山環抱的遺址全貌。與完都山城同在一起的是高句麗墓葬群,面積相當大,里面有一百多座規模巨大的墳墓,僅僅圍著走一圈,也需要近一個小時。



    結束游覽回到城里可再去游覽國內城遺址,這些遺址與城市融合在一起,古老與現代交疊,別有一番滋味。


    作者簡介

    圖片 | 宋燕

    排版 | 劉慧伶

    設計 | 尹莉莎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