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華職業技術大學錨定區域產業需求,以“新雙高”建設為新起點,通過金專業鑄魂、金課程賦能、金教材提質、金教師筑基、金基地礪行的系統性建設,構建“五金”職業教育體系新基建,走出了一條服務國家戰略、適配產業變革的職業教育辦學之路。
布局“金專業”:從產業需求到專業建設的精準應答
與產業深度融合,在專業結構上主動契合產業需求。學校立足服務國家關鍵、緊缺領域和區域產業布局,從學院設置、專業布局上著手,不斷優化專業結構體系,形成“工農強校、醫教優校、多門類協調發展”的專業發展新格局,持續提升學校服務國家戰略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能力。
與人才培養適配,在育人模式上精準對接崗位能力。學校緊扣“人才鏈匹配產業鏈”的核心邏輯,建立“產業需求—專業設置—質量評價—動態調整”機制,實現與區域主導產業的全方位對接。以“縣域產業學院”為支點,將“金專業”建設下沉基層一線,在金華武義、永康等地,聯合地方政府和龍頭企業共建“五金智造”“文旅創意”等產教融合基地,通過本地招生、本地培養、本地就業,為區域輸送“用得上、留得住”的技術技能人才。
與企業深度合作,在資源整合上共建共享平臺。學校通過校企協同育人機制,推動專業群與區域龍頭企業共建技術研發中心、實訓基地等共享平臺,使人才培養深度融入地方產業鏈核心環節。
解碼“金課程”:從產線標準到課堂教學的內容重塑
從“校企合作”到“產教共生”的生態重構?!敖鹫n程”與產業需求深度耦合。學校推動教育鏈與產業鏈、人才鏈與創新鏈深度融合,以產教融合體制機制為突破口,以新技術課程改革為核心,通過校企共建課程、共育人才、共享資源,構建起“即產即學、即研即練”的教學形態,推動課程內容從“理論導向”向“實踐導向”轉型。
從“知識傳授”到“能力重構”的范式革新。學校以“大教學觀”為引領,構建“基礎+核心+拓展”的模塊化課程體系,通過“校企共研、動態更新、思政融入”三大路徑,實現課程內容與技術標準、生產過程、職業需求的無縫銜接。學校積極探索“崗課賽證”綜合育人機制,及時將新技術、新工藝、新規范、新標準、典型生產案例納入課程教學內容。
從“封閉課堂”到“職場教學”的生態重塑。學校以“學生中心、能力本位”為核心理念,通過混合式教學、項目制學習、跨學科融合等路徑,構建“教—學—評”一體化的育人生態。在200多門“雙高”“五個一批”新技術課程群的基礎上,聚焦產科教一體化建設,推出一系列專業群優質平臺、產科教融合高階、中高本一體化、技術發展前瞻課程、專業特色方向課程“五個一批”金課。目前學校已累計培育覆蓋全校專業的金課127門,獲省級及以上在線精品課程51門,省級及以上課程思政示范課24門,主持和聯合主持國家級教學資源庫6項,獲國家級教學成果獎11項。
淬煉“金教材”:從傳統教材到實踐應用的價值升華
項目引領,以真實場景重構教材邏輯鏈。學校以“項目引領”為核心路徑,通過深入企業調研將技術難題轉化為階梯式學習任務,實現教學內容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對接。在項目設計上,創新“基礎—進階—綜合”任務鏈,從標準化操作到復雜工況應對,層層遞進培養學生工程思維與實踐能力。立足產業前沿與技術發展,基于企業真實項目,創新開發活頁式、工作手冊式、融媒體教材,打造產科教一體內容體系。
數字賦能,構建“虛實共生”的教材新生態。學校通過深度融合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開發兼具多樣性、互動性、動態性的數字教材,構建知識圖譜與能力圖譜支撐體系。學?,F已建有校級活頁式、工作手冊式、融媒體教材72項,獲首屆全國教材建設獎全國優秀教材一等獎2項、省級及以上教材250部。
校企協同,讓教材成為“產業的預演場”。學校聯合行業龍頭企業、優質幼兒園及醫療機構,以崗位能力需求為起點,將真實生產任務、競賽項目、行業標準融入教材開發,動態優化教材內容,推動職業教育教材建設從“知識傳授”向“能力培養”轉型。
引育“金教師”:從車間能手到課堂名師的技能傳承
從“引才”到“育才”,構建教師成長全鏈條。學校將教師隊伍建設視為學校高質量發展的“第一工程”。聚焦“雙師型”教師核心能力建設,從政策制定、平臺建設以及評價機制上構建起“引育留用”全鏈條教師發展體系。出臺《“青藍工程”項目實施辦法》和《“青苗工程”項目實施辦法》,發揮優秀教師的傳、幫、帶作用,引導新入職教師適應崗位需求。
從“單兵作戰”到“團隊協同”,重構教師進階新范式。學校聚焦“雙師型”教師核心能力建設,創新推行“雙聘雙棲”“項目導師制”等機制,設置“尖峰”特聘崗、“攀峰”特聘崗等“雙聘”崗位,推動教師從“單一型”向“復合型”轉變。構建“高校教授+行業大師+企業導師”三位一體金字塔師資結構,通過開展產業實踐,驅動“金教師”從單一教學者蛻變為精通教學、研發、技術應用的復合型“金”才。
從“經驗驅動”到“制度賦能”,打造教師發展新生態。學校明確“雙師型”教師認定標準、教學創新團隊建設指標、校企協同育人考核辦法等制度。學校依托國家級“雙師型”教師培訓基地、省級產教融合示范基地等載體,為教師開辟教學研修、技能比武、企業實踐的多維提升通道,打造能力躍升的實戰平臺。實施“教學能力+科研貢獻+社會服務”三維考核體系,將教師的產業服務實效、教學改革深度、學生培養質量量化為晉升發展的核心權重,引導教師追求復合價值。
熔鑄“金基地”:從生產場景到育人場域的有機融合
政校行企協同,從“單點突破”到“生態閉環”。通過與政府聯合、與行業協作、與企業合作,學校探索建立產教綜合體、職教集團、產業學院等不同形態、不同類型的產科教平臺組織?,F已建成覆蓋4.68萬個實訓工位的實驗實訓基地18個,下設實驗實訓中心75個,涵蓋14個二級學院共750多間校內實驗實訓場所(含準備室等)。牽頭成立金義都市區產教聯合體、全國智能電器工具和托幼行業產教融合共同體等產教融合平臺。
虛擬仿真運用,從“技能訓練”到“場景重構”。學校通過構建虛擬仿真基地,實現“技能訓練”向“場景重構”的跨越,推動教學方式變革。智能化精密制造產教園入選職業教育示范性虛擬仿真實訓基地培育項目,藥品生產虛擬仿真綜合實訓中心榮獲浙江省“十三五”高等職業教育示范性實訓基地等。
數字資源集成,從“數據孤島”到“智能驅動”。從掃碼即學的移動課堂,到智能推送的個性學案,再到虛擬與現實交織的精密產線,數字資源深度集成不僅破解了實訓難題,更打通了從校園到產業的“最后一公里”。學校開發“暢學金職”智慧教育平臺,實現教學數據的互聯互通與智能分析。同時學校與百度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開發職教特色教育大模型,為個性化學習提供更智能的支持。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卜曉斌 王璐 何中麗)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