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地生活服務領域風云再起,掀起波瀾的主角正是高德地圖。其近日發布“掃街榜”,這個基于真實用戶行為數據和芝麻信用體系的榜單,以“永不商業化”為承諾,輔以“煙火好店扶持計劃”,試圖重塑本地生活服務領域的評價體系,從而打造一個新的生活服務超級入口。

就在市場熱議高德這一創新之舉時,業界不禁想起,自2019年起便持續觀察城市消費活力的《經濟觀察報》“逛吃指數”,這個長期致力于洞察消費趨勢、反映人們生活方式和消費行為的行業見證者和親歷者。

高德“掃街榜”與“逛吃指數”,被看作是消費評價體系的兩種敘事。前者著重于以用戶實際行為作基礎,開辟出一種全新“用腳投票”的評估體系。后者亦并非一張簡單的榜單,而是一套融合多維度數據、深入城市肌理、洞察消費變遷的評價體系。
兩者形式不同,卻共同回應著一個核心命題:如何真實反映消費市場的“脈動”?
“逛吃指數”六年見證消費變遷
一場關于消費評價體系的熱議中,堅持長期主義的《經濟觀察報》“逛街指數”,消費價值正在凸顯。
這一指數至今已走過六個年頭的歷程,見證了消費市場的起伏變遷。
它并非旨在為某一家餐廳排名,而是通過持續追蹤城市商業活力、客流結構、消費偏好等宏觀指標,解讀消費市場的深層趨勢。從2019年首次發布以來,它已成為觀察中國城市消費變遷的一個重要窗口。
回溯起來,指數當中,消費市場的“脈動”充滿了煙火氣和人文氣息。今年5月20日,經濟觀察報政研院與高德云圖合作推出了《2025SAE逛吃指數之“老街”八方客》。以過去不久的“五一”假期的老街為時空坐標,探尋一座座城市最質樸、最濃郁的人間“煙火氣”。指數通過對全國歷史文化街區的游客數量、來源地等進行深入分析,展現了其對消費市場深度挖掘的能力。

四年前,2021年5月20日,《經濟觀察報》發布的是《逛吃指數之五一撒歡兒報告》,當時正處于疫情時期,人們渴望走出家門、到處逛吃。該指數從人口流動態勢、景區游客態勢等方面,詳細解讀當年“五一”假期里的活力看點。

時間指針再往前撥回一年,逛吃指數帶來的是《2020中國人夜食生活報告》,彼時伴隨夜生活而爆發的夜經濟,關乎消費活力的澎湃,亦關乎一個個城市的幸福感。

再早一點,《逛吃指數·2019中國美好街道榜單》則借助城市大數據,通過三級指標分類,綜合考慮商業活力、吸引力和歷史文化價值三大因素后,對中國大陸47個城市的80條街道進行了評價。

由上可知,“逛吃指數”不是一時的熱點追逐者,而是行業發展的長期觀察者和記錄者。它曾多次揭示消費復蘇的軌跡、區域消費差異的縮小、夜間經濟的崛起、文旅融合的深化等趨勢。該指數的核心價值在于長期主義的視角與宏觀洞察的深度。
兩種敘事的“殊途同歸”
盡管高德“掃街榜”與“逛吃指數”,兩者在形式與維度上差異顯著。前者更側重微觀的商家,后者更側重宏觀趨勢。但二者都致力于逼近消費世界的“真實性”,只是路徑不同而已。
高德“掃街榜”重在“微觀真實”。據QuestMobile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7月,高德地圖日活躍用戶已達1.86億,月活(MAU)8.9億人次。龐大的流量基本盤,為其做內容分發、搭建信用體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
高德“掃街榜”之所以引發關注,源于其獨特的生成機制。它不再依賴傳統的主動評論,而是基于海量用戶實際導航、搜索、停留等行為數據,通過算法自動生成店鋪熱度排名。

具體而言,它主要通過四個維度,包括導航人數(多少人真的去過)、復購率(回頭客比例)、專程前往(跨區打卡熱情)以及人群寬度(本地vs外地)等來進行商家排名。這些即時、客觀的行為數據,反映一家店鋪在特定時間段內的受歡迎程度,是一種“此時此刻”的熱度映射。
引入芝麻信用,則試圖從身份認證層面增強數據的真實性,避免“水軍”刷榜。“永不商業化”的承諾,意在擺脫“付費排名”的質疑,而“煙火好店扶持計劃”也顯示出其助力小微商戶的初衷。
這種“用腳投票”的評價模式,因其數據客觀、過程自動化,迅速吸引了那些厭倦了“濾鏡評論”的用戶。
“逛吃指數”則重在“宏觀真實”。《經濟觀察報》作為專業財經媒體機構,在數據收集和處理上有著頗為嚴謹的方法論。它通過嚴謹的數據篩選、長期的趨勢跟蹤、多維的交叉分析,揭示消費市場的結構性變化與內在動力,是一種“歷時性”的洞察。
二者并非對立,而是互補。高德“掃街榜”為消費者提供即時決策參考,《經濟觀察報》“逛吃指數”則為政府、企業、投資者提供戰略決策支持。后者憑借其深厚的數據積淀與專業的研究方法,在商圈活力評估、消費群體畫像、趨勢預測等方面展現出獨特優勢,具備前瞻性和系統性。
作為消費評價體系的兩種敘事,二者最終是殊途同歸的。
消費評價體系的演進
高德“掃街榜”在底層邏輯上,與傳統點評是截然不同的。正因為此,其甚至被看作是對現有點評生態的一次顛覆性重構。
現有點評生態并非完美世界,餐飲商家長期面臨著“好評成本高”和“惡評門檻低”等難題。吃飯打卡的點評里,充斥著刷好評送小禮物而來的虛假成分。有的店因地理位置好或者善于營銷導流用戶點評,菜品一般也有高評分,有的店由于位置偏僻或不會營銷導流,即便菜品量大口感好卻評分寥寥、分數偏低。這些水分無意中淹沒了真正的好店,形成劣幣驅逐良幣的惡性循環。同時也讓消費者對評分體系體驗不佳、信任度降低。
高德“掃街榜”的“用腳投票”評估體系,讓“刷文字堆評分”行徑無處遁形,尤其自創的“腳印”和“輪胎磨損榜”等生動標簽,為行業帶來一股清新之風。
但它也面臨疑問:行為數據能否完全等同于“好評”?熱門是否等于“好店”?算法如何理解“消費品質”背后的復雜人性?盡管存在爭議,高德此舉確實激活了市場討論,推動了行業對評價體系本質的重新思考。
高德“掃街榜”的出現,無疑將推動本地生活服務評價體系的進一步競爭與創新。市場需要更多元、更透明的評價維度,用戶也在呼喚更真實、更可信的消費參考。這種“攪局”對行業健康發展具有積極意義。
在這一背景下,像“逛吃指數”這樣長期深耕的觀察者,其價值將進一步凸顯。它不會被單一平臺的榜單所取代,反而將在紛繁復雜的評價噪音中,提供一份冷靜、可靠的趨勢錨點。
“逛吃指數”的生命力在于持續進化,卻不隨波逐流的定力。未來,它可以適當吸收類似高德“掃街榜”這樣的創新方法,豐富數據來源和分析維度。例如,可以探索將用戶行為數據、信用數據等新型數據源納入分析框架,使指數更加立體和多元。
六年時間,“逛吃指數”默默記錄了中國消費市場的跌宕起伏與韌性成長。它不僅是數據工具,更是一份消費變遷的日記、一篇行業發展的旁白。
數據背后往往是人心,這場關于消費真實性的評價之爭,反映了消費評價體系演進過程中的一個剪影。未來的消費圖景必將更加復雜多變,但人們對真實、深度、前瞻洞察的需求不會改變。
無論是“掃街”還是“逛吃”,最終都要回答:是否真正理解了消費者的選擇?是否真正讀懂了消費社會的走向?
(來源:公眾號“穿透” 作者:了了)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