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30 18:37

經濟觀察報記者 鄭晨燁
10月29日晚間,工業富聯(601138.SH)披露了2025年三季度報告,業績表現靚麗。
2025年第三季度,工業富聯實現營業收入2431.72億元,同比增長42.81%;實現歸母凈利潤103.73億元,同比增長62.04%,這亦是其單季度凈利潤首次突破100億元。2025年前三季度,工業富聯實現營業收入6039.31億元,同比增長38.4%;實現歸母凈利潤224.87億元,同比增長48.52%。值得一提的是,工業富聯在2024年全年的歸母凈利潤為232.16億元。
29日當天,工業富聯股價上漲9.20%,報收于80.80元/股,總市值站上1.6萬億元,創下歷史新高。
支撐其業績和市值的,依然是“AI需求持續放量”。2025年第三季度,工業富聯的云服務商GPU(圖形處理器)AI服務器營收同比增長“超過5倍”,800G交換機營收同比增長則“超過27倍”。800G交換機是一種用于AI數據中心的高速網絡設備,用以處理服務器之間龐大的數據傳輸。
這些數字串在一起,構成了工業富聯的高增長敘事。
但在其三季報里,同樣還有另外值得關注的數字:2025年前三季度,工業富聯的“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為-41.40億元。對此,工業富聯在財報中給出的解釋是:“AI服務器市場持續增長,客戶需求強勁,公司備貨增加?!?/p>
“備貨”這個詞,對應著資產負債表上的一個具體科目——存貨。財報顯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工業富聯的“存貨”科目余額為1646.64億元,作為對比,在2024年12月31日,這個數字是852.66億元。
一邊是第三季凈利潤首次突破百億元,另一邊卻是前三季經營現金流為負、存貨規模急劇膨脹。那么,在AI浪潮的助推下,這家市值已達1.6萬億元的公司,身上到底正在發生些什么?
新故事
在2025年半年報中,工業富聯曾表示,公司“在AI服務器領域已建立堅實的研發與智能制造優勢”,“與多家全球領先客戶深度合作,共同開發新一代AI服務器、液冷機柜等關鍵技術,并提供客制化解決方案”。
至于客戶是誰,半年報中的官方表述是,不斷拓寬與“主權、云服務商、企業等各類客戶”的合作,并深化與“北美、亞太頂尖科技企業”的戰略協作。
而綜合財報信息,工業富聯的AI業務,簡而言之,就是把GPU(圖形處理器)、CPU(中央處理器)、內存、硬盤、散熱等部件,組裝成一臺臺服務器,以及一個個裝滿服務器的“整機柜”。
也就是說,這份和全球頂尖科技企業合作的“組裝”生意,正是支撐其1.6萬億市值的“基礎”。根據財報信息,工業富聯的營業收入,主要由“云計算業務”和“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業務”這兩大塊構成,2024年全年,工業富聯“云計算業務”營收為3193.77億元,“通信及移動網絡設備業務”營收為2878.98億元。
三季報顯示,在2025年前三季度,其“云計算業務”板塊增長顯著,這一板塊內的“云服務商”業務營收同比增長超過150%,占到了整個云計算業務的70%;而其中增長最快的則是AI服務器——前三季度,其云服務商GPU AI服務器的營收,同比增長“超過300%”。
再進一步細分來看,工業富聯AI相關業務的高增長,又主要來自英偉達的AI服務器平臺GB200和GB300系列產品。在2025年8月15日舉行的半年度業績說明會上,工業富聯管理層曾詳細介紹過相關情況。當時,管理層表示,GB200系列產品(目前的主力)正在“加速生產出貨”,其“組裝良率”在第二季度較第一季度實現了“大幅優化與提升”,并且“自動化組裝流程順利導入”。
彼時,工業富聯的管理層預計,GB200的出貨量將“延續強勁的增長勢頭”。而對于下一代產品GB300,管理層亦稱,已收到“部分大型云服務商客戶的明確出貨需求”,并“具備量產條件”。管理層判斷,由于前期在GB200積累了經驗,加上自動化導入,GB300的單臺利潤“存在超過GB200的潛力”,有望在明年成為“盈利的重要支撐點”。
10月29日,集邦咨詢研究經理龔明德在接受經濟觀察報記者采訪時表示,英偉達的GB300系統,預計將在2025年第三季度機柜系統等方案“定案量產”后,“逐步擴大出貨規?!?。
另外,AI服務器自己不能“單打獨斗”,它們需要在一個數據中心里高速交換數據,這就需要用到高帶寬的網絡設備。所以,工業富聯的交換機業務也在放量——2025年第三季度交換機業務同比增長100%,其中800G交換機同比增長“超過27倍”。
事實上,在2025年上半年的業績說明會上,工業富聯管理層就曾表示,2025年上半年,800G交換機“出貨實現了快速放量”,營收“成長迅猛”,同時“低速產品占比進一步降低”。當時,公司管理層還判斷,800G產品會是“2025—2026年的出貨主力”,有望成為交換機業務的“核心增長引擎”。同時,管理層亦介紹,公司與多家客戶協同開發的CPO(共封裝光學)新一代ASIC(專用集成電路)及1.6T交換機也在推進當中。
10月29日,華南一家頭部券商的分析師向記者表示,綜合北美主要云服務商的資本開支規劃,2025年全球AI機柜總需求“很容易超過10萬臺”。
另外,工業富聯的“新故事”里還有一塊ASIC服務器業務,指的是谷歌、亞馬遜、Meta等云服務商,為了特定AI場景自研芯片,再交給工業富聯這樣的廠商來組裝。
在2025年上半年的業績說明會上,工業富聯管理層就曾表示,ASIC是行業趨勢,公司“與主要大型從業者都有合作”,并且“多個環節已深度參與其中”,并且由于是高度客制化,ASIC服務器的盈利能力“顯著優于通用服務器產品”,預計明年會在營收、利潤方面實現“更高的增長貢獻”。
舊標簽
雖然財報業績“超預期”,但在投資者交流平臺上,許多股民對工業富聯依然抱有疑慮——疑慮的重點,還是那個老生常談的關鍵詞:“組裝廠”。
工業富聯“組裝廠”模式的第一個特征,體現在產業鏈利潤分配上,即較低的毛利率。2025年三季報顯示,工業富聯在前三季度的毛利率僅為6.76%,而作為對比,英偉達在2026財年第二季度(截至2025年7月28日)的毛利率為72.4%。
“組裝廠”模式的第二個特征,體現在資金占用上。根據財報,工業富聯前三季度歸母凈利潤為224.87億元,但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量凈額卻是-41.40億元。對此,該公司給出的解釋是“備貨增加”。
而“備貨”,在資產負債表上通常會對應三個科目的變動——存貨、短期借款、應付賬款。
財報顯示,截至2025年9月30日,工業富聯的“存貨”科目余額高達1646.64億元,而在2024年12月31日,這個數字是852.66億元。這意味著,在2025年的前九個月里,工業富聯的存貨規模增加了793.98億元。
也就是說,為了抓住AI服務器的訂單,工業富聯需要提前采購大量GPU、芯片和零部件,這些物資就會沉淀在“存貨”里。那么,支撐這1646.64億元存貨的錢,從哪里來呢?財報顯示,截至9月30日,工業富聯的“短期借款”為858.35億元,而在2024年底,這個數字是359.92億元;同時,截至9月30日,工業富聯的“應付賬款”為1544.63億元,而在2024年底,這個數字是938.35億元。
上述數據在某種程度上展示了工業富聯真正的運轉模式:為了應對AI服務器的“強勁需求”,公司一邊借入短期貸款,一邊延長了對上游供應商的付款周期,以此支撐起激增的“備貨”。
這也解釋了一個疑問,為什么工業富聯的凈利潤很高,經營現金流卻是負的?因為賺來的利潤,和借來的錢、欠著的錢一起,變成了1600多億元的“存貨”躺在倉庫里,等待著被交付給客戶。
這套“高備貨、高周轉、低毛利”的運轉方式,對于工業富聯而言并不陌生,但市場比較擔心的,是這個“組裝廠”模式下的第三個特征——需求風險。畢竟,上千億元的“備貨”,“賭”的是AI服務器的需求能一直“強勁”下去。
但眼下,行業中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比如,龔明德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就提到,受“DeepSeek效應”影響,AI服務器的主要客戶都開始更重視AI投入的成本與效益問題,未來可能會轉向自研ASIC或成本較低的AI服務器方案。
所謂“DeepSeek效應”,是指2025年初中國大模型DeepSeek-R1以極低成本(訓練費用僅約557萬美元)實現接近GPT-4級別的性能,并全面開源,大幅拉低了AI模型訓練與推理的門檻。這一突破讓云服務商意識到,在堆砌算力之外,算法效率與系統優化同樣關鍵,由此,行業重心開始從“堆砌高端GPU”轉向“追求單位算力性價比”,推動客戶加速探索自研芯片、蒸餾小模型、異構計算等降本路徑。
龔明德同時指出,英偉達GB200和GB300的供應鏈能否如期完成整備,即零部件、生產線、良率調試等環節全部就緒并具備大規模量產能力,仍存在不確定性。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