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GE醫療被傳出售中國業務:中國區業績承壓,國產廠商崛起外資巨頭守擂臺

    2025-09-21 09:53

    在競爭壓力下,跨國醫療巨頭或正在重新探索在中國市場的經營策略。

    近日,有消息稱,GE HealthCare(GEHC.NASDAQ,下稱“GE醫療”)正與顧問合作,探討包括出售其中國業務股份在內的多種選擇,潛在的交易可能使相關資產估值達到數十億美元,但目前這些考慮尚處于初步階段,尚未做出最終決定。

    對此,9月19日,GE醫療方面對時代周報記者表示,“我們不對市場傳聞發表評論。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醫療市場之一,我們始終致力于為中國病患和客戶提供高品質的醫療服務?!?/p>

    “出售中國業務”傳聞的出現,正值GE醫療中國區業績承壓。2024年,GE醫療中國市場收入同比下滑15%;2025年上半年,中國市場收入繼續下滑2%。而2023年,GE醫療中國市場收入還實現了10%的同比增長。

    過去一年多GE醫療在中國市場表現乏力,自2023年下半年開始,國內啟動醫療行業整頓,公立醫院醫療設備招標采購開始放緩,受此影響行業增長放緩。2024年上半年,國內啟動大規模醫療設備更新,一批有采購意愿的醫院暫停招標等待新政落地。

    今年上半年,全球三大醫療影像巨頭中,僅西門子醫療在中國區營收實現小幅增長,GE醫療和飛利浦在中國市場營收下滑,其中飛利浦降幅為11%;同期,國內醫療器械巨頭邁瑞醫療(300760.SZ)國內業務營收同比下滑超過30%。

    即便今年以來醫療設備招標采購逐漸復蘇,國內醫療器械市場的增長邏輯也已發生改變——未來市場增長模式或不再以新增安裝為主,而更多是設備替換??鐕幮稻揞^在中國的高增長時代或正在遠去,他們的新任務是如何在重重挑戰下,繼續守住在中國的市場份額。

    9月18日,GE醫療股價下跌3.43%;9月19日收盤,其股價漲1.23%,收于74.91美元/股,總市值為342.01億美元。

    上半年中國區貢獻約12%營收

    一直以來,中國市場在跨國醫療器械企業的全球布局中占據重要地位。

    2021年,中國已經是飛利浦第二大市場,后來又成為其全球供應鏈和制造中心;中國市場也是GE醫療的第二大市場,公司在財報中稱,在GE醫療約5.3萬名員工中,有1.7萬人位于美國,7000人位于中國,“中國是我們員工數量第二多的國家”。

    2024年,中國區業務為GE醫療貢獻約24億美元營收,約占全球總營收的12%;2025年上半年,GE醫療營收為97.84億美元,同比增長3%;當期中國區營收為11.56億美元,占總營收11.82%。

    但GE醫療在中國這個龐大市場正面臨不小壓力,2024年其在中國市場的訂單和銷售出現延遲。

    GE醫療在2025年半年報中稱,從長期來看,2024年一項新的經濟刺激計劃將為公司在中國的業務帶來發展機遇,但就短期而言,由于各省份仍在制定和公布具體實施方案,客戶也才剛剛開始做出采購決策,這一進程的推進速度低于最初預期,因此該計劃在短期內產生了一定影響。

    “短期內這些延遲因素仍將對我們的訂單量和營收造成影響,不過目前我們尚無法預測影響的具體持續時間和程度?!盙E醫療表示。

    中國醫療設備市場經歷過去十余年的高增長,當下或正在進入相對平穩的發展周期。

    就在不久前的9月9日,GE醫療首席執行官Peter Arduini在摩根士丹利第23屆全球醫療健康大會上表示,目前中國市場10%的增長時代已經不再,未來將保持在中等個位數的增長。

    Peter Arduini預計,今年其在中國市場的業績將持平或略有下滑,“中國市場未來的增長模式將更接近于現在西方市場所呈現的模樣,即不再是過去以新增安裝為主,而是更多在設備替換方面?!?/p>

    雖然中國市場挑戰眾多,但幾乎沒有跨國醫療器械巨頭愿意放棄這個龐大市場。

    改變正在發生。今年7月,GE醫療中國新任掌門人走馬上任。7月1日,時任GE醫療中國總裁兼首席執行官張軼昊退休,在強生公司工作超過20年的宋為群接棒。宋為群在強生先后領銜跨國并購、本土化落地等要務,在市場開拓等方面積累了深厚經驗。GE醫療希望宋為群進一步推進在華戰略布局,特別是在本土化生產和創新方面。

    實際上,另一大巨頭飛利浦去年就進行了中國區的換帥行動,2024年飛利浦在中國市場收入出現兩位數下滑,當年7月,劉令接替退休的何國偉,出任飛利浦大中華區總裁。時隔一年,劉令在今年7月接受采訪時表示,現在飛利浦“卷”起來了,公司已經做好打硬仗的準備。

    本土化進程提速

    中國市場的變化,是跨國醫械企業和國內醫械企業共同要面對的挑戰。不同的是,跨國巨頭還要面臨另一重壓力,即國內醫療器械的快速崛起。

    過去多年,跨國醫療器械巨頭始終占據中國醫療設備行業主要市場份額。近年來,中國本土器械企業正在快速崛起,邁瑞醫療、聯影醫療、東軟醫療等在技術創新上正在擺脫模仿階段,市場競爭上也常以價格戰快速蠶食外資巨頭市場份額。

    在部分成熟度較高的醫療器械產品上,國產化程度已較高。比如低值耗材技術門檻較低,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數據顯示,注射器、輸液器、醫用敷料等國產化率超過90%;高值耗材中,心臟支架、血液灌流器國產替代率分別達到80%、90%。在監護設備與生化診斷領域,國產廠家也在中端市場有所突破,監護儀國產替代率約70%。

    在高端市場,國內企業也在加速追趕。目前外資企業仍占據高端醫學影像設備的主要市場份額,上述行業協會數據顯示,CT、MRI等高端醫學影像設備國產替代率僅10%-20%,GE醫療、西門子醫療等外資品牌仍壟斷三級醫院市場。

    但國產品牌在高端影像設備領域已實現技術突破,以高端醫學影像設備的標志性產品光子計數CT為例,此前受限于高技術壁壘,全球范圍內僅GE醫療和西門子醫療實現了光子計數能譜CT的商業化。

    今年8月,聯影醫療(688271.SH)自主研發的中國首款光子計數能譜CT uCT Ultima以及東軟醫療自主研發的NeuViz P10碲鋅鎘光子計數CT先后獲批上市。這意味著,國產廠商在醫學影像領域打破了外資企業的技術壟斷,在超高端醫療設備領域占有一席之地。這也給GE醫療等外資企業帶來競爭壓力。

    國內醫療器械廠商突圍背后,不僅有企業的技術突破,也有采購政策傾向國產品牌、集中帶量采購等政策持續推進的助力。

    根據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數據,通過集采,目前心臟支架、人工關節等品類價格降幅超過80%,具有成本優勢的國產品牌轉而占據主導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近幾年,跨國巨頭的本土化進程也在加速。2024年,GE醫療在中國動作頻頻——在無錫建立大中華區超聲總部,在上海投資用于新產品引入和新產線建設,在天津建成GE醫療磁共振東半球總部。

    今年7月,GE醫療提供給時代周報記者的資料顯示,GE醫療已在北京、上海、無錫、天津等地設有六大生產基地,其在中國市場銷售的全線產品中,中國研發比例突破50%。(閆曉寒)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