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9-19 17:07


《白色巨塔的裂縫:醫學的現代性批判與公眾科學的重構》
潘隆斐 等 | 著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25年8月
橫渠四句里有一句“為生民立命”,很符合本書的意蘊。它超越“救命”,抵達生命意義、醫學價值的洞悉與建構。醫學的現代性困境本質上是一場“除魅”之后的精神危機。當技術主義、消費主義盛行,“白衣天使”褪去圣潔的光環,行醫的動機不再純粹;當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的“神圣技藝”被異化為醫療流水線上的技術操作,人們不得不追問:醫學的終極價值何在?然而,僅有扳腕長嘆無益,更需要理性的針砭與建構。隆斐老師的這部新作以銳利的學術刀鋒剖開現當代醫學演進中的系統病灶,將西方醫學倫理的潰敗、科學主義的傲慢、資本邏輯的侵蝕一一呈現于眾。字里行間既流淌著痛徹心扉的感悟,又不乏振聾發聵的警示。因此,在我看來,這不僅是一部醫學社會學論著,更是一份直指現代文明病灶的診斷書。
從上古與巫醫同源的“通天之術”,到中世紀修道院醫院的慈悲濟世,醫學始終承載著人類對生命的終極關懷。然而,自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醫療產業化的狂飆,將醫學推入工具理性的“滑雪口”。以美國為代表的商業化醫療體系,將醫生從“仁者”異化為“供應商”,將患者從“被眷顧者”降格為“消費者”。如同書中對奧施康定丑聞的剖析,恰如一記正義的重錘,敲碎了裹在藥企巨頭身上的道德偽裝,他們為利潤操縱科研數據的真相被曝光,讓公眾見識了臨床上那些消除軀體大患的止痛藥如何淪為資本收割生命的鐮刀,在這些黑幕之下,醫學的“救贖”使命早已讓位于“生意”邏輯。這種異化并非西方醫藥界的專利,中國的醫改探索中,也曾若隱若現地表現出過度市場化傾向,同樣值得我們警惕。
本書的特色是意氣風發,激揚文字,其學術鋒芒不僅撕破了科學主義的溫情面紗,還透析了現代醫學的諸多悖論。譬如,醫學的除魅并未帶來預期的理性繁榮,反而催生了反智主義與健康自由意志主義的合流。當公眾目睹藤井善隆的學術造假、黃禹錫的干細胞騙局,科學權威的崩塌便成為必然。這種崩塌不僅是對科學精神的否定,還是對科學異化的諂媚。書中對“公眾科學運動”的辯證分析,令我深有感觸:2011年福島核泄漏事件中,日本市民自發檢測輻射值的行動,既展現了公眾參與科學監督的勇氣,也暴露了信息碎片化帶來的認知混亂。這提示我們,醫學民主化不能走向極端,而需在專業性與公共性之間尋找平衡。
醫學的現代性重構在當今時代意義重大:它是對生命無常的敬畏,是對技術局限的坦誠,更是對資本邏輯的抵抗。這種思考與我在臨終關懷領域的田野研究不謀而合。我曾見證一位腫瘤科醫生,用“敘事醫學”方法傾聽晚期患者的生命故事——他不急于開具處方,而是通過共情,理解患者的恐懼與尊嚴需求。這種實踐顛覆了“醫生主導”的傳統模式,卻在醫患之間重建了神圣性的紐帶。它證明,醫學的神圣性不在于全知全能,而在于對生命復雜性的謙卑;不在于征服死亡,而在于陪伴人類與苦難和解。當然,西方流行的“公眾科學對抗專家權威”的二元框架,或許值得進一步商榷。醫學的民主化不應淪為非此即彼的對抗,而應走向基于協商的理性。在基因編輯、AI 診療等前沿領域,我們既需要打破知識壟斷,也需要防止科學議程被干擾。這讓我想起希波克拉底箴言中“藝術”與“技術”的并重——真正的醫學進步,應是技術進步與人文關懷的共生。
掩卷沉思,這部著作的思想價值遠超學術領域。當疫苗猶豫、養生騙局、醫患沖突不斷沖擊社會共識,當各類言論在輿論場角力,本書揭示了這些亂象的根源:醫學失去神圣性的社會,必然陷入價值混亂的荒原。它警醒我們,醫學的救贖從不是單純的技術問題,而是關乎人類如何安頓生命意義的文明命題。在此意義上,每一位醫務工作者都應重思特魯多醫生的墓志銘——“有時治愈,常常幫助,總是安慰”;每一位政策制定者都需謹記,醫療改革不能止于效率至上,而要以人性溫度丈量制度得失;每一位公眾也應意識到,健康自由絕非放任自流,而是對生命共同體的責任擔當。
此書問世之際,正值全球醫學站在十字路口:基因技術挑戰自然邊界,人工智能重構醫患關系,資本洪流沖擊倫理堤壩。此時此刻,我們尤其需要這樣有鋒芒的文章來刺痛麻木,更需要高擎這樣的“思想火把”照亮前路。愿本書能觸發一場跨學科的對話——激發我們“為生民立命”的豪情,讓醫學、哲學、社會學、倫理學攜手同行,在技術價值除魅后的精神原野上,重建一座屬于現代人價值高原的醫學圣殿。那里沒有全知全能的神祇,卻有對生命的深切敬畏;沒有商業邏輯的算計,卻有痛楚中共鳴的體溫。這或許正是醫學神圣性的真諦:它不在云端,而在人間;不是奇跡,而是對脆弱生命的溫柔忠誠。
(作者系北京大學醫學人文學院教授、北京大學敘事醫學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主席)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