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國家太陽能光伏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中心數據顯示,2019-2024年,光伏組件整體合格率已由100%斷崖式跌至62.9%,超三分之一的光伏組件不合格。報告進一步指出,2025年抽查企業36家,共計69個批次組件,不合格主要存在幾個領域:機械載荷不合格(5批次)、光電轉換效率不達標(8批次)、功率虛標(3批次,銘牌偏差)。
過去十年,得益于國家產業政策支持,中國光伏產業呈井噴式發展。然而,自2023年下半年以來,光伏行業面臨價格持續下行、質量持續滑坡、企業效益普遍下滑的嚴峻局面,組件價格一度跌破每瓦0.6元。無序價格戰和同質化競爭嚴重阻礙產業升級。
伴隨價格體系的崩塌,企業盈利空間被極大壓縮,部分制造環節出現“價格踩踏”,行業整體陷入惡性競爭循環。例如,2024年,光伏行業經歷了前所未有的價格雪崩,多晶硅價格下滑超35%,硅片價格下滑超45%,電池片、組件價格下滑超25%,慘烈的價格戰背后,不只是光伏制造企業受損,也是整個行業不得不面對的困境。
更令人擔憂的是,價格失守之后,質量防線也開始全面潰散。光伏組件的玻璃、邊框、膠膜、焊帶、接線盒等都存在不合格現象。光伏組件核心原材料中,光伏玻璃合格率僅為70%,透光率不足、厚度減薄影響轉換效率和抗沖擊性,在面對冰雹、強風等惡劣天氣時,組件破損風險顯著增加。關鍵輔材合格率普遍低于70%,焊帶、接線盒甚至不足50%,導致邊框銹蝕變形、焊帶電阻超標、接線盒密封散熱差等隱患。

數據觸目驚心,但不難窺見其原因。在極致的內卷態勢下,部分企業開始“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功率虛標”,以犧牲組件質量為代價換取短暫的生存空間,加劇組件整體質量下滑。2024年以來,劣質組件層出不窮,導致火災、塌方、熱斑、功率大幅衰減等一系列事故頻發,給業主帶來重大損失。
光伏組件質量問題已經是下游電站開發商的“心頭患”,更成為整個產業鏈路的重大困境。對此,我們不禁要問,中國光伏的路,究竟在何方?目前,在監管層面,工信部、市場監管總局、國家發改委等多部門接連出臺制造門檻、標準體系、價格規范相應政策,逐步構建起覆蓋光伏市場秩序與產品質量的協同治理體系。中國光伏行業協會也發布倡議,杜絕偷工減料、以次充好、功率虛標等行為,呼吁企業回歸質量本質、聚焦長期價值。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