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據澎湃新聞報道,南京消費者陳先生在盒馬鮮生六家線下門店購買了35盒“南京冠生園禮悅中秋”月餅,總計消費7629.82元?;丶液笏l現,每盒月餅的外包裝盒上的生產日期噴碼下都有一層顯示生產日期為2024年的噴碼痕跡。
從報道配圖中可見,在藍光照射下,原本顯示“2025年8月26日”的生產日期下方,隱約可見“2024”字樣的舊碼。月餅出現“雙日期”,一時間引發了當事人及網友對南京冠生園食品廠是否篡改生產日期的質疑。

圖片來源:澎湃新聞
該廠家工作人員稱此舉屬于“環保行為”,并強調“從來沒有哪一條法規說月餅盒子外包裝不可以重復利用”。
那么,“舊盒裝新餅”是否違規?邊界在哪兒?
不禁止,但標注需清楚
根據GB/T 23508-2009《食品包裝容器及材料術語》,包裝物即食品包裝容器,是指用于包裝、盛放食品或食品添加劑用的制品。它們的主要作用是保護食品在儲存、運輸和銷售過程中不受外界因素的影響。
據了解,包裝物根據是否直接接觸食品可分為內包裝和外包裝兩類,前者的監管重點在于安全性,相關標準主要規定的是材料本身以及其衛生指標。
而后者由于不直接接觸食品,避免了食物污染問題,使外包裝更容易也更被鼓勵進行回收。例如紙箱、鐵盒、塑料捆扎帶等材料,均已具備成熟的回收路徑。
推薦性標準GB/T 18455-2022《包裝回收標志》中明確,包裝內容物取出后,宜清潔回收。以此來看,南京冠生園的禮盒如若為外包裝,那廠家工作人員所說的“環保行為”并非全無依據。
但是,回收后的禮盒能否重新裝貨售賣?“舊盒裝新餅”究竟合不合規,邊界何在?
“目前法律并未明確禁止食品外包裝的重復利用,但要求食品標簽內容真實、清晰、易于辨識?!标兾骱氵_律師事務所高級合伙人、律師趙良善指出“舊盒裝新餅”本身并不違法,但如果廠家因包裝重復利用導致生產日期標注不真實、不清晰,容易誤導消費者,則違反《食品安全法》中關于禁止生產經營標注虛假生產日期食品的規定。
然而,最讓廣大消費者擔心的并非僅僅是包裝物回收,而是有無重新噴碼生產日期,并進行過期產品的二次銷售。
天衡律師事務所合伙人、中國食品藥品企業質量促進會食品安全社會監督員鄭秋云表示,商家要證明其所售產品并非“雙日期”則要提供如下憑證:舊包裝盒回收憑證(規則、數量、回收日期、渠道等),舊包裝盒的檢測報告(包括菌落等檢測項目),舊包裝盒使用憑證(如倉庫領用臺賬)等。
“如果舊包裝材料回收利用屬實,就不算是補印、篡改行為。如果是新包裝材料出現兩個生產日期,通常認定是篡改生產日期的違法行為?!?/p>
廣州順德一家月餅生產廠的負責人向藍鯨記者透露,廠里用不完的餅盒會留到明年繼續使用,“用加厚的材質,把原有(噴碼)整個都覆蓋?!痹撠撠熑吮硎?,這種情況屬于少數情況,都會用在團購類較為封閉的銷售渠道,不會流出市面。
據澎湃新聞報道,購買涉事月餅的陳先生表示,南京冠生園食品廠已補齊相關手續,并向相關部門報備月餅包裝盒為二次利用,且出具了盒內月餅未過期的說明。雙方已于9月14日達成和解。
9月17日,藍鯨記者多次向南京冠生園食品廠致電并發出郵件,嘗試了解盒內月餅質量情況及包裝回收利用的具體流程,但均未能接通。記者也聯系了陳先生提及的六家盒馬門店,其中佳源廣場店工作人員表示對此事及處理結果皆不知情。
事實上,類似“日期爭議”并非孤例。據工人日報報道,2024年8月,安徽合肥消費者在超市購買月餅時發現同一禮盒上“一明一暗兩個生產日期”(2023/2024),監管部門現場檢查后,涉事商家解釋稱“使用去年的包裝箱所致”,最終當事人與超市簽訂調解協議,獲全額退款及賠償。
月餅滯銷的困與解
南京冠生園的歷史可追溯到上世紀早期,是南京著名的老字號食品品牌,主要經營糕點類食品加工業務,其生產的蘇式月餅是不少消費者的味道中的記憶。
但這家老字號,便曾因“陳餡月餅”遭遇了重大的信譽危機。
2001年9月,中央電視臺曝光南京冠生園大量使用霉變及退回餡料生產月餅的丑聞。報道揭示,該企業從1993年起就開始回收往年月餅,去皮取餡、攪碎后冷凍,來年再重新制成月餅上市。
一個小小的“陳餡月餅”便砸到了這家70多年的老字號。
曝光后,市場迅速反應,南京及外地商場、超市紛紛拒售其產品。2002年3月,曾經輝煌的老字號以“經營不善,管理混亂,資不抵債”為由宣布破產,成為國內“失信破產第一案”。
“陳餡月餅”不僅沉重打擊了南京冠生園,還給月餅市場蒙上了一層陰影。后續報道表示,2001年全國月餅銷量比上一年同期銳減近40%,全國超過400億元的銷售市場一下子減少了近200億元。
2004年,南京冠生園食品有限公司被拍賣,南京康海藥業有限公司出資1436.4萬元對南京食品工業公司進行增資擴股,之后與香港冠生園國際集團合作,成立南京冠生園食品廠有限公司,企業在“老字號”體系內逐步恢復市場形象。
事實上,南京冠生園的“陳餡事件”還牽扯出一個長期存在的行業難題,月餅作為一種“時令性”產品,中秋一過就成了存貨,因此月餅滯銷成為每家企業的“鬼門關”。
根據中國焙烤食品糖制品工業協會數據,2023年月餅產量為32萬噸,銷售額220億元,而2024年中秋月餅產量與銷售額預計約為30萬噸和200億元,同比均有所下降。中國食品產業分析師朱丹蓬向藍鯨記者表示,今年月餅市場的整體體量仍在萎縮。
事實上,月餅變得不好賣了并非完全是一樁壞事。業內人士認為,月餅滯銷是市場對需求端預測出現了偏差,團購、企采與直播促銷的不確定性加大;同時高價禮盒今年被重點監管,“限制過度包裝”、遏制“天價”月餅后,整個市場的供需關系正在趨于良性。
為減少每年月餅滯銷帶來的食品安全隱患,各地政府也在明令禁止一些“二次生產”行為。如安徽、上海早些年間出臺發布相應文件,嚴禁將回收的月餅作為原料用于食品生產加工,以及通過改換包裝、涂改生產日期等其他形式重新進行銷售。
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在《關于加強中秋國慶期間食品安全監管工作的通知》中明確要求:“杜絕生產企業非法添加非食用物質、超范圍超限量使用食品添加劑以及使用回收食品生產月餅等節令性食品的行為?!?/p>
法規明令禁止了“舊餡回收”,而對于合規的未售出月餅,企業的處理方式也在趨于靈活和多元。
“基本剩下的小量庫存就當員工福利、客戶送禮消耗出去?!蹦炒笮瓦B鎖烘焙企業的銷售總監向藍鯨記者透露,月餅整個銷售過程中,每款禮盒都會全程跟進銷售、庫存數據,避免庫存積壓,如果庫存較高的會馬上增加促銷活動處理,根據市場情況調整銷售策略,盡可能多銷售出去。
無論是二十年前的"陳餡月餅"還是如今的"雙日期"爭議,對冠生園這類老字號而言,每一次信任危機的背后都是對企業責任的考驗。同樣,也是月餅行業與監管政策相互影響,協同提升的重要機會。
來源:藍鯨財經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