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博時空 作者 尹博 古希臘的雅典,是西方民主政治的發源地,也是西方文明的搖籃,“希臘三賢”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都主要活動在雅典,其思想在人類文明的歷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一頁。
?
在中國,同樣有著“雅典”,被譽為“東方雅典”的,是江蘇的徐州。徐州,古稱“彭城”,有約10000年的人類活動史、6000多年的文明史、2700多年的建城史,是江蘇最古老的城市,也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素有“兩漢看徐州,秦唐看西安,明清看北京”的說法。
?
北宋蘇軾就注意到了徐州人杰地靈、鐘靈毓秀的現象,其有言:“漢高祖,沛人也;項羽,宿遷人也;劉裕,彭城人也;朱全忠,碭山人也:皆在今徐州數百里間耳?!薄捌溆鄽v代豪杰出于京東者,不可勝數?!币蜩藏S厚的歷史文化,徐州獲得了極大的聲譽,被譽為“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徐州這片熱土名人代代輩出、英雄風云際會,在這片土地上,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兩漢時期的英雄傳奇、神仙故事。
?

高祖末年
“大風起兮云飛揚,威加海內兮歸故鄉,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
漢高祖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淮南王英布反叛,實力頗強,劉邦不得不親自率兵出征,后來英布被平叛,得勝還都的路途中,漢高祖劉邦途經了自己的故鄉——沛縣(今屬江蘇徐州),在宴飲中創作了這首《大風歌》。沛縣,是漢高祖劉邦的出生地,他在此生活了多年,一生戎馬后,劉邦于晚年返回了他的故鄉,這也是他一生中唯一一次重返故鄉,再過幾個月,他就要告別人世。前不久,曾經助他成就功業的大將韓信因謀反被劉邦殺戮,而他麾下的大將英布又進行謀反,雖說大大小小的叛亂都被劉邦擺平,但外有匈奴環顧,內有敵對勢力此起彼伏,在風燭殘年之際,劉邦于他的故鄉創作的這首《大風歌》,飽含著一個老人對自身命運的感嘆、對漢王朝命運的悲慨。
?

此次返回故鄉時劉邦的身體已經十分不好,又在平叛時中了一箭,健康狀況每況愈下,但面對曾長期生活的家鄉,他有著榮歸故里、衣錦還鄉的殷切愿望,他很重視這次歸鄉。到了沛縣,劉邦召集了昔日的親朋好友進行了十數日的喝酒聚會。在公元前196年的沛縣,只見一群父老鄉親喝酒正酣,其中有一老人身著華貴,正擊筑而歌,歌唱的正是《大風歌》的歌詞,一百多個孩童跟著他歌唱。
?

老人腰別一劍,身著做工十分精致的帶鉤、帶扣以及精美的飾件。在漢時,劍非常貴重,《漢書·龔遂傳》記載:“民有帶刀劍者,遂令賣劍買牛,賣刀買犢?!睗h朝齊國為劉邦長子封地,經濟發達卻社會風氣不好,經常有人持刀劍斗毆,老臣龔遂就建議把劍賣了換牛,把刀賣了換小牛,在農業社會中可見刀劍之貴重。在皇帝的宴會場合,除皇帝特許,一般也不允許攜帶刀劍,否則以謀反論處。而帶鉤和帶扣是古人身上的束帶用具,用于腰間,最早在良渚文化中發現有玉帶鉤,供高等級貴族使用。因此,劉邦的身份十分容易判斷。
?




漢高祖劉邦正唱著歌,很高興的樣子,一些官員模樣的人,正給劉邦作陪??腿藗冋局男⌒囊硪?,坐著的都保持正坐的坐姿,上身挺直,膝著地,臂部坐在小腿及腳后跟上,雙手規矩放于膝上,在說話時為了保持莊重,還可將臀部離開腳跟,叫作“長坐”。漢時凳子還沒有傳入中國,坐在凳子上雙腿垂下來的坐法是南北朝之后才傳入的,也叫“胡坐”。正坐是自周至隋的華夏標準坐姿,既能修身養性,也能展示禮儀規范,也稱“跽坐”“危坐”等。



?

宴會上有盛大的樂舞,樂師們同樣保持莊重的正坐姿勢來彈奏、吹奏樂器。漢代的宴飲時分,音樂是不能少的,西漢成帝時戴圣所揖《禮記·樂記》有:“夫樂者,樂也,人情之所不能免也”,音樂是給人以美感的,中國古典的音樂美學便是音樂是人情所致,能夠給人帶來歡樂。漢代的樂器分為三類:吹奏樂器、打擊樂器、弦樂器,在此次宴會中,各色樂器應有盡有,樂工們極盡所能,展現著自身的音樂造詣。
?

先秦時期的禮樂觀念中,禮樂之“樂”包括詩、樂、舞三部分,到了漢代,這一“樂”的觀念依舊有巨大的影響力。樂主“情”,《樂記》有“情動于中而形于聲”;舞主“容”,《樂記》有“舞動其容”;詩主“志”,用來表達志向,三者統一,才是古人所謂的“樂”。既有漢高祖劉邦對《大風歌》的吟唱,又有樂工們吹拉彈奏的各色樂器,配合歌聲和音樂的舞蹈也必然會在宴會中出現。成語“長袖善舞”用來描述宴會中的舞者再合適不過,雖然這一成語后來用來形容鉆營取巧,但長袖的舞者確實能夠利用延長的袖子展現身姿的柔美、增強肢體的表現力和舞蹈的韻味。
?

客人們欣賞著歌樂舞,仆人們正擺弄著食具,有蒸飯的,叫作甑(zèng),有很多透氣的小孔,可以蒸煮食物;在甑下的有釜,在漢代盛行,裝甑以蒸煮;甑和釜旁有鼎,用以烹飪和盛貯肉類;有盛酒或糧食的,叫作鈁(fāng),鈁就是方形的壺,在漢以前稱方形的壺為壺,到了漢時才稱鈁;在鈁旁還配有銅勺,用以挹取鈁容納的東西。
?






宴會持續到很晚,主客飲酒、吃飯、交談甚歡。劉邦這一叱咤風云的英雄在宴會上好似忘卻了所有煩惱,推杯換盞,喝得酣暢淋漓,在宴會接近尾聲時,父老們紛紛敬獻禮物,勸劉邦不要離開。劉邦盛情難卻,奈何箭傷復發,無法過多停留,遂不再眷戀,回到了長安。漢高祖這一去,沒過多久,便去世了。
?
楚國風云
“大楚興,陳勝王(wàng)!”
?
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掀起了浩浩蕩蕩的秦末農民起義,在秦的強權壓迫下,各地起義勢力揭竿而起,誓要推翻秦的政權。陳勝、吳廣在陳縣(今河南淮陽)建立了張楚政權,所謂“張楚”意為“張大楚國的勢力”。但隨著陳勝、吳廣起義軍內部的自相殘殺,張楚政權很快就崩潰了。接續起秦末農民起義接力棒的,是項羽和劉邦的勢力。劉邦推翻了秦王朝,最終也打敗了與自己爭霸的宿敵項羽,在唱《大風歌》時,劉邦未嘗沒有對這段往事的追思,因為徐州便是項羽自稱西楚霸王時的國都。后來,幫助劉邦擊敗項羽的韓信被封為楚王,在劉邦翦除異姓王的政策下,漢高祖六年(前201年),楚王韓信被降為淮陰侯,其地分為二國,淮東為荊,淮西為楚,劉邦命同父弟劉交為楚王,都徐州。
?


劉邦對漢初時局的擔憂十分有遠見。在漢文帝劉恒即位時,因其放棄國家鑄幣權導致地方諸侯開采銅山鑄幣經濟實力上升,中央集權削弱,國家有分裂之虞。漢景帝三年(前154年),為加強中央集權,景帝采用晁錯的《削藩策》,下詔奪取諸侯封地,諸侯心生不滿以吳王劉濞為首發動以“清君側”為名義的叛亂,史稱“七國之亂”。
?

?
楚王劉交孫劉戊所繼位的楚國,是“七國之亂”僅次于吳國的反動勢力。景帝三年(前154年)春的徐州,一使者騎著馬踢踢踏踏地來到了楚王劉戊的宮殿前,要求接見。馬是漢代重要的交通工具和軍事工具,此時楚王也恰在獵場賽馬后返程,周圍有騎兵跟隨。
?

?
漢朝的騎兵主要用弩,護衛劉戊的騎兵很多拿著弩箭和長柄武器。
?



“來者何人?”
?
一身穿鐵甲看起來比較有地位的護衛上前詢問。
?

使者馬上回復道:“我是吳王劉濞派來的使者,找您來是有要事相商,我家大王為您帶來了一些寶玉作為禮物,請您笑納?!?/p>
?

說罷,使者拿出了精美的寶玉呈現給楚王劉戊,楚王劉戊對他的態度感到滿意,用眼神示意持武器看門的侍衛打開一條路,侍衛立刻會意,手執門輔首拉開慢慢拉開大門,讓使者進去說話。
?


使者向楚王劉戊傳達了吳王劉濞的意思,楚王劉戊覺得真是瞌睡了有人送枕頭。在漢景帝二年(前155年)冬,薄太后去世,舉國服喪,劉戊飲酒享樂被人告發從而被削去東??し獾?。劉戊對此懷恨在心,覺得吳王的使者來得正是時候。
?
“不可,不可!此等大逆不道之事,萬萬不可!”
?
在劉戊表現出意動的時候,楚相張尚、太傅趙夷吾立即上前勸阻。楚王劉戊神情不悅,看這兩個老臣頗為不耐,并不聽從他們的建議。見楚相張尚、太傅趙夷吾一直喋喋不休,劉戊掏了掏耳朵,覺得好像要起繭子,最終殺念一起,讓士兵誅殺了二人。
?
有了實力較強的楚國的加入,景帝三年(前154年),吳王劉濞、楚王劉戊、趙王劉遂、濟南王劉辟光、淄川王劉賢、膠西王劉卬、膠東王劉雄渠七王反叛,以“請誅晁錯,以清君側”的名義開啟了西漢吳楚七國之亂。正月開始的叛亂三月即告平息,七王皆死,大將周亞夫所率漢軍使七國三個月內潰敗,楚王劉戊兵敗自殺,家人匆忙將其下葬于徐州獅子山楚王陵。
?
漢代人崇玉,漢代的玉器分為四類:禮玉、葬玉、陳設玉、飾玉,玉料來源大多由新疆的和闐輸入,風格寫實、雕刻豐富?!抖Y記·玉藻》有:“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無故,玉不去身,君子于玉比德焉?!庇裨跐h代是君子品德的象征,得到社會上下的推崇。在漢代,玉同時象征著權力、地位和信仰,玉在現世是身份的代表,而在人死后,則可使人進入永生的世界。劉戊墓中即出土了不少精美玉器。
?



一件金縷玉衣,包裹了楚王劉戊的尸身。玉衣主要出土于漢代,也稱“玉匣”“玉柙”,是皇帝和高級貴族死后的殮服,其做工極為精美,相傳能夠保持尸身的不朽,讓人起死回生。伴隨劉戊玉衣的,還有一口玉棺,以及大大小小的玉制隨葬品。后來,西漢末年的起義軍赤眉軍從泰山出發一路占領到徐州,對楚王陵挖門盜洞,金銀銅器洗劫一空、玉器悉數砸爛,刀斧劈砍棺材取出尸骨,楚王劉戊的尸身被赤眉軍四分五裂,金線被扯出,玉片散落,獨留狼藉一片。在考古學家的修復后,今日的玉衣得見于徐州博物館。
?





兩漢仙蹤
玉衣并不能使得身體不朽,反而極大地刺激著盜墓賊們不畏困難,肆意糟踐達官貴人們的尸骨。永生的愿望或許難以達到,但追求永生卻是兩漢不可磨滅的社會風氣。楚王劉戊等一眾漢代達官貴人之所以大量用玉,就和神仙思想密切相關。每一位達官貴人,都渴望升仙,漢代的整個社會彌漫著神秘的氛圍,人們對仙人的世界深信不疑。
?


?
隨著楚王劉戊身死,“七王之亂”的余波逐漸被掃除,從劉邦開始實行的郡國并行制埋下的諸侯王勢大的隱患也被基本拔除,漢王朝的中央集權得到加強。文帝、景帝采用黃老無為而治的思想,與民休息,讓社會經濟得到極大的發展,恢復了秦末多年戰爭帶來的破壞,到了漢武帝時期,大一統的國家已經非常強大了,漢民族到達了歷史的新階段,漢文化的主流基本形成。
?

漢武帝劉徹也是十分信神的一位皇帝。傳說在七月七日,漢武帝讓宮人好好地把宮殿打掃裝飾,在大殿里設置座位,用紫羅鋪地,焚燒百和香,布置用云錦做的帷帳,點燃九光燈,擺上從玉門來的棗子,斟滿葡萄酒,又吩咐宮人準備菜肴,翹首以待西王母,以求不死靈藥。西王母是漢代最重要的一位神仙,其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她掌管生死、讓人長生。西王母地位之高,從漢代官府對西王母祭祀的直接提倡中就可看出,漢代對西王母設有專祀,《太平御覽·禮儀部》引《漢舊儀》說:“祭西王母于石室皆有所,二千石、令、長奉祀?!痹诿耖g,對西王母的祭祀也是十分盛行。
?

1983 年?8 月四川廣漢萬福獅象村出土的漢代文物西王母搖錢樹,樹身高?104 厘米,為青銅質,由樹干、樹葉和朱雀組成。樹干分六節,上掛大小葉片?64 片,小葉片分別插在大葉片兩側。樹葉錢幣中間、頭頂華蓋的即為西王母。
?

在漢代,為與西王母對應,人們塑造出東王公的形象作為西王母的配偶神,東王公西王母常成對出現在漢代藝術中,但總的來說東王公地位并不如西王母。
?

1969年河北定州中山穆王劉暢墓出土,現藏定州博物館。為迄今所見最早,且為漢代玉器中唯一一件玉座屏,其上所飾的紋飾為迄今所見物種最多和飾有東王公、西王母像者,在玉器發展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作為兩漢文明發源地的徐州,西王母被大量表現在畫像磚中。在其他地區出土的畫像磚中,西王母的圖像也非常多見,如《陜北漢畫像石》一書中一百二十多個漢墓,西王母圖像甚至可見62幅。
?



與西王母相關的一些圖像,也在徐州地區有所表現,如祭祀西王母的場景、西王母仙境和開明獸。傳說后羿拜訪西王母求取不死藥,為昆侖山看門的便是開明獸,《山海經·海內西經》記載:“面有九門,門有開明獸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巖,赤水之際,非仁羿莫能上岡之巖”,正是說開明獸把守著昆侖山,只有擁有強大力量的后羿才得以到達其所在地。
?



漢代神仙思想之蔓延,從畫像磚中可見一斑。而在徐州,特別地還有彭祖這位長生神仙,徐州的古稱彭城,即來源于神仙彭祖。徐州是彭祖文化的發源地,彭祖是軒轅黃帝的七世孫,在堯時期被舉用為大臣,后被分封于徐州,建立大彭國,在東方拱衛華夏部落。當時的徐州是東夷族的領地,文明程度較低,彭祖的到來為當地的文明發展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彭祖作為中華文明重要的文化符號,其最具有代表性的象征,就是他的長壽,相傳其“歷夏至殷末,八百余歲。常食桂芝,善導引行氣?!?/p>

?
彭祖的長壽被反復提到,莊子《逍遙游》有:“而彭祖乃今以久特聞,眾人匹之,不亦悲乎!”是說彭祖如此長壽,人們和他相比就實在可悲可嘆。王羲之《蘭亭集序》有:“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边@里的“彭”指代長壽,而“殤”指代短壽,“齊彭殤為妄作”意為把長壽和短壽等同起來是虛妄的。神仙是長壽的,因此人們想要成為神仙,而彭祖是長壽的,因此他被認為是神仙,西漢《列仙傳》劉向將彭祖放入仙人之列。
?

至今,發源于徐州的彭祖文化還產生著世界性的影響,彭祖的長壽之道是飲食、健身和房中術,通過對自身的調理以順應自然達到養生長壽。在道家的修真理論中,通過自身的修行,精氣神的返還過程被稱為煉氣化神、煉神還虛、煉虛合道、虛空粉碎,人精氣不足便要修行,通過后天的努力補足先天的缺憾,最后羽化成仙,也因此彭祖被道家十分推崇,彭祖通過修養和長壽即是仙學內丹修煉的表現。所謂仙者,長生遷去也,仙學自《道德經》衍生,旨在追求長生,素有內丹派和外丹派的劃分,通過服食金丹達到長生被稱為外丹派,唐末五代以來逐漸沒落,至今占據主流的就是如彭祖般的內丹派,內丹門派皆遠溯黃帝、彭祖、赤松等。
?

穿越千年,我們對徐州最為厚重的兩漢文化進行了一番體驗。漢高祖于徐州龍興,數位楚王于此建都,彭祖文化在此發源。在漢代,儒生與方士合流,共同編織著統治人民的意識形態,玉石、畫像磚等眾多文物體現著兩漢文化的神秘、兩漢人的信仰觀念。當然,徐州的風物還不止于此,歷代豪杰很多都在徐州留下精彩的故事。
圖片 | 杜廣磊
排版 | 劉慧伶
設計 | 王梓琳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