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1-10 16:19

20世紀四五十年代,國民黨當局在臺灣實施了高壓、專制、殘酷、獨裁的統治,留下兩道歷史傷痕:一個是20世紀40年代的“二二八事件”;另一個是20世紀50年代對政治異見者的鎮壓,政治犯要么被投入大牢,要么被處以極刑,刑場設在臺北市馬場町。
吳石、朱楓等人就是在馬場町就義。
20世紀60年代,這批政治犯陸續出獄,之后他們的生活陷于困頓,開始互相幫助共渡難關,并于1987年成立“臺灣地區政治受難人互助會”(下稱互助會)。1988年,時任臺北市長的陳水扁,拍板決定將原來的刑場馬場町改建成紀念公園。1991年秋,互助會在馬場町舉辦追思會追思白色恐怖受難者,此后每年一次。
互助會的政治訴求是追求國家統一,被視為統派組織,因此民進黨和“臺獨”勢力不參加追思會;互助會祭奠的是國民黨統治時期的政治受難者,因此國民黨高層也唯恐避之不及。
今年的追思會于11月8日舉行,有兩個現象令海峽兩岸震驚。
其一,追思會上擺放著受難者遺像,吳石、朱楓、聶曦、陳寶倉等烈士的遺像赫然在列(往屆追思會是否有他們的遺像不得而知)。
其二,新任國民黨主席鄭麗文參加了追思會。她向受難者敬獻花圈、三鞠躬,其中第三個是深深地鞠躬,超過90度,而且時間很長。
臺灣輿論一片嘩然。對鄭麗文此舉,有支持者,有反對者,國民黨內部也有不同意見,民進黨當局則是落井下石,給鄭麗文扣上紅帽子。臺灣“陸委會”于11月8日傍晚發布新聞稿,對鄭麗文出席追思會追思“共諜”吳石的行為表達譴責與遺憾。
大陸網友也展開了熱烈的討論,有些自媒體賬號對鄭麗文的行為進行了多種解讀。
鄭麗文在參加追思會后向媒體做了解釋。她說從接到邀請函、到跟主辦單位溝通,雙方從頭到尾都沒有提到吳石這個名字。她表示這個活動舉辦很多年了,主題是追思白色恐怖的受難者,吳石是情報人員、肩負特殊使命,與政治受難者有所不同。
鄭麗文表示,她希望未來不再聽到政治受難者這個詞語,在臺灣,每一個人都不需要為政治信仰付出青春和生命,這是臺灣人民的最基本權利,“這是我們的底線”。
對上述事項,筆者簡要評析如下:
第一,鄭麗文參加追思會與吳石將軍等人的關系。
這一點其實不必過于深究。鄭麗文表面說了什么,外界聽得見;她心里怎么想的,是另外一回事?;ブ鷷且粋€促進兩岸統一的組織,她能參加追思會,本身就是一種態度。
臺灣《中國時報》11月10日發表題為《直面國共歷史悲劇,共促兩岸和解》的社論,認為鄭麗文參加追思會是“(向中共)伸出和解之手,創造和平的架構”,“(希望國共)尊重彼此過去所扮演的角色,走出冤冤相報的無底深淵,和解合作,共同開創中華民族光明的未來” 。
這一解讀是中肯的。
第二,除了表達和解之意,筆者認為,鄭麗文參加追思會的更大意義在于反擊民進黨的輿論霸權。
臺灣《旺報》11月10日發表社評《跳出民進黨誤導的認同陷阱》,提到兩個現象:其一,2000年民進黨首次執政之前,“我是中國人”和“臺灣人是中國人”仍然是臺灣社會的多數共識?,F在,臺灣社會認同“我是臺灣人”的民意比例升至9成,“我是中國人”的比例降至1成,“既是臺灣人、又是中國人”的比例則在約3成徘徊。其二,現在的臺灣社會對中華民族的認同很高。美麗島電子報民調顯示,7成臺灣民眾認同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其中20—29歲的年輕人對中華民族認同比例最高,這是過去20多年來前所未見的新現象。
為什么會出現上述現象?
筆者認為,是民進黨輿論霸權的引導、誤導,導致了臺灣社會對“中國人”認同的大幅度下降;而臺灣的年輕人,一則沒有歷史包袱,二則對民進黨的輿論霸權免疫,加上兩岸交流日漸熱絡,同文同種的感覺在血脈深處蘇醒,所以民族認同感迅速提升。
鄭麗文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大聲喊出“我是中國人”,并勇敢地參加這場追思會。
這是打響了反擊民進黨輿論霸權的第一槍,順應了歷史潮流的前進方向,意義重大。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