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24 12:54

10月23日下午,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委員會主席、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蔡昉在2025外灘年會圓桌論壇“多層次養老保障中的政府、市場與社會協同”上呼吁,要探索新的養老保險模式。
蔡昉表示,人口與勞動力市場是養老保險兩個重要的參數,這很大程度上決定了我們未來選擇什么樣的模式,或者說做什么樣的參數調整。
蔡昉表示,當前,我國的人口與勞動力市場出現了新特征。
一是目前在領取養老金的人群中,超過50%的人領取的是城鄉居民養老保險。但是很多關于養老保險改革的討論,只局限于職工養老保險、養老第二支柱和養老第三支柱,不應把城鄉居民養老保險排除在外。
二是城鄉居民養老保險針對的是農村老年人、非正規就業人群或者靈活就業人群?,F在,私營勞動者、個體勞動者以及或許在單位工作,但是不被單位作為自己員工的這部分人群超過3億人。此外,靈活就業人群有2億多人,新就業形態人群也接近1億人。這些人群有一個共同特點:他們的養老保險覆蓋率很低,很多人不在職工養老保險范圍內。如果不把這部分人群納入到養老第一支柱,養老保險就談不上公平性。
三是隨著數字經濟、平臺經濟、人工智能的發展,就業形態越來越不“正規”,靈活就業人群持續擴大,這造成傳統的參保擴面思路不再奏效,因此必須要有新的思路。
蔡昉表示,人工智能的發展是顛覆性的,養老保險的模式選擇和進一步完善也應該與時俱進。
一是居民養老保險制度的狀況應該是評價第一支柱的重要依據。
二是討論養老保險三支柱的時候,必須清醒認識到,養老三支柱不是“三足鼎立”,也不是“并列齊驅”,應該是第一支柱“一柱擎天”,沒有第一支柱就沒有第二支柱和第三支柱,是皮之不存、毛將焉附的關系。
三是人工智能應該帶來革命性、顛覆性的沖擊,同時也應該帶來革命性的分享理念,即社會將得到很大的生產率紅利,但是必須設計好分享制度,探索新的養老保險模式。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