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投資于人,服務于人 | 經觀社論

    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11 13:57

    剛剛過去的國慶中秋雙節創出了新高:總計8.88億人次出游,總花費超過8000億元。為了迎接海量游客,各地政府也拿出了最大的誠意。江蘇、湖北、遼寧等多省一把手走上街頭,來到古城墻、小吃街、文創店,為當地旅游業站臺。

    地方政府的熱情可以理解。與動輒上百億元投資的傳統大型基建項目和工業項目相比,文旅在規模上似乎并不占優勢,但文旅的優勢在于其具有的普惠性。文旅支出大部分不會流向機器、鋼筋和水泥,而是會源源不斷地流向擁有各類技能和才能的普通人。他們可能是街頭小店的經營者、夜市烤串的師傅,也可能是在古建筑群中穿著漢服表演的演員。

    對當下背負著債務壓力和就業壓力的地方政府而言,文旅所代表的經濟發展動能尤為寶貴。

    過去二十多年,“投資于物”是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模式,這種模式以基建和制造業投資為引擎,支撐了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并形成了中國在產業和基建方面的巨大規模優勢。但是以“投資于物”為主導的發展模式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資本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的發展固然能夠帶來更多高價值的就業崗位,但隨著自動化的推進,其帶來的普通就業崗位數量要遠小于勞動力密集型產業。此外,服務業的發展也相對滯后。

    在一件售價100元的工業品中,人工成本占比可能不到10%。由于資本投入的回報更為突出,勞動力在產出的財富分配中所占份額就相對較少。這會導致居民收入增長面臨壓力,進而限制總需求的增長,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宏觀經濟數據與個人感受之間的“溫差”。

    基于此,我們應該清楚地認識到人在財富增長中的重要性,要讓人在財富的創造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更要讓財富的增值服務于占據大多數的普通人。這將帶來更具包容性的長期增長。

    要讓人在財富的創造中發揮更重要的作用,需要我們更有效地“投資于人”,以一種更長遠而非短期功利的心態“投資于人”。

    拿教育來說,從鞏固普惠性學前教育到推動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再到高等教育改革和終身教育機制建設,我們需要培養更多高素質、高技能的人才,以適應新的就業形勢。這種“高”不僅僅是指學歷上的高,也不是單指持有多高級別的資質證書,而是技能的多元和精深。每個人有著不同的性格稟賦,這些稟賦在鍛煉和培訓后,能夠勝任不同崗位、滿足不同市場需求。這也意味著,我們需要通過各種勞動技能培訓,讓更多人有機會發揮自己的一技之長。

    個人能力的充分發揮也需要一個更加豐富多元的市場。從個體角度來說,這種豐富和多元來自人們千差萬別的興趣愛好。這些不同的興趣愛好既創造了不同的市場需求,也為具有不同性格和才能的人提供了發揮的空間——他們可能正是需求的提供者。

    因此,投資于人必先尊重人。在法律法規和公序良俗的界限內,尊重這些千差萬別的興趣愛好,就是呵護一個個活力迸發的新市場。比如近年各地快速發展的漫展、脫口秀表演等新商業場景,為大量有才能的年輕人帶來了新的舞臺,也滿足了多樣化的市場需求。

    投資于人更是為了每個人。財富的創造與財富的分配,是經濟發展的一體兩面。大力投資于人,正是為了讓更多的普通人擁有通過自身努力實現夢想的機會,并從經濟增長中更多更公平地獲益。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解決中國經濟需求不足的問題,進一步釋放消費帶來的經濟增長動能。

    這對改革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包括持續推進收入分配體制改革,著力提高勞動報酬的比重,健全工資合理增長機制,讓勞動者獲得與增長相匹配的回報。再分配環節也要充分地發揮調節功能,通過個稅抵扣制度的調整、社會保障的加強、轉移支付等手段增加家庭收入和民生投入。

    說到底,人的幸福感和獲得感才是財富增長的目的。當人的潛能被充分激活,眾人匯聚的創造力與消費力,將為中國的經濟增長帶來充沛的動能。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