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10 16:54

9月24日,經濟觀察報專訪了十四屆全國政協經濟委員會副主任、中央財經委員會辦公室原副主任尹艷林。在兩個小時的交流中,尹艷林從“反內卷”政策談起,談到了穩房價、穩股市、社保制度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十五五”規劃等一系列議題。
2024年9月24日,政策層祭出提振經濟和資本市場的一攬子增量政策,這些政策扭轉了消費和投資增速持續放緩的趨勢,有效穩定了股市和樓市。
一年后,中國經濟出現了新的變化:一方面,隨著“反內卷”政策持續推進,部分工業企業利潤得到修復,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降幅收窄,科技企業競爭力增強,股市活躍度提升;另一方面,消費增速持續走低,部分城市的房價波動加大。
長期從事經濟政策研究的尹艷林認為,“反內卷”有較為清晰的行業和行為指向,不是每個行業都需要“反內卷”。要防止“反內卷”泛化,更要避免“反內卷”被曲解為“反平臺經濟”或針對民營企業。
尹艷林說,當前中國經濟的主要問題仍是需求不足的問題,既有政策效應逐漸減弱,需要新的增量政策。
尹艷林認為,房地產應成為增量政策的突破口,與資本市場相比,房地產帶動效應更強,要盡快穩住房地產市場。為此,一方面要推進戶籍制度改革,加大300萬人口以上城市的政策調整力度,并推動降準降息;另一方面,房地產依然是中國家庭最重要的資產配置和投資方向,要扭轉房地產市場的預期,避免形成“房價只能跌或穩、不能漲”的單邊預期。
除增量政策外,尹艷林強調了改革的重要性。他在新著《深層次改革:中國經濟的難題與突破》中提出“深層次改革”概念,認為當前改革的復雜性和艱巨性前所未有,順利蹚過改革深水區,無疑需要更多勇氣、智慧和韌性。

立足當下中國經濟的狀況,尹艷林認為至少有三方面改革應盡快推動:一是收入分配改革,包括調整個稅稅率、增加專項抵扣項目及降低社保繳費費率;二是財稅體制改革,理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事權財權關系;三是投資體制改革,推動民營企業“敢投資、有回報”。
在他看來,改革未必要強調“陣痛”,宏觀政策可以為改革提供一個更適宜的環境。比如,貨幣政策要更加注重總量功能,引導實際利率下行,甚至可以采取某種形式的中國版“量化寬松”。
尹艷林反復強調改革“窗口期”,他認為經濟增長承壓時,部分領域推動改革的難度較大,但也有部分領域更容易形成改革共識。
尹艷林認為,近年來中國經濟增長受需求不足影響,持續未達潛在增長率。通過宏觀政策和結構性改革發力,“十五五”時期國內生產總值(GDP)年均增速有望達到5%以上。
防止“反內卷”泛化
經濟觀察報:從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部分行業“產能過?!?,到“綜合整治‘內卷’式惡性競爭”,這種政策表述變化意味著什么?
尹艷林:我理解,2023年底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所說的“產能過?!?,重點指向部分傳統行業。因為當時房地產調整下行,很多與房地產相關的產業出現產能過剩?!胺磧染怼敝饕傅氖枪夥?、新能源汽車等新興產業,聚焦2024年后這些新興產業出現的不合理的價格戰,其成因與傳統行業過剩明顯不同,且更為復雜。從“部分行業產能過?!钡健胺磧染怼?,反映出政策關注的行業、問題和工作重點都發生了一些調整。
經濟觀察報:今年觀察到的一個現象是:幾乎所有行業都在談“反內卷”,甚至部分金融行業也提及“反內卷”,是否所有行業都需要“反內卷”?
尹艷林:這種“反內卷”泛化的情況,應該是不符合中央精神的?!皟染怼北臼且粋€網絡用語,但當前政策語境下的“反內卷”,有比較明確的行為和行業指向。
“反內卷”反的是部分行業的惡性價格戰,不是所有行業、所有價格競爭行為都屬于“內卷”。即便有的行業出現不正當價格競爭,也要分析其成因和影響,不能“一刀切”,更不能用錯誤方式“反內卷”。
應該怎么“反內卷”?關鍵在于四個字:依法依規。要嚴格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反不正當競爭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價格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等法律規范行為,避免重走行政化控制的老路。
市場競爭是市場機制發揮作用的基礎,而價格競爭又是市場競爭最主要的表現形式,無論是質量競爭還是效率競爭,最終都體現為價格競爭?!皟炠|”最終也需要通過市場“優價”確立。
目前“內卷”比較集中的領域,主要是民營企業占主體的新興產業和互聯網行業,我擔憂部分地方、行業將“反內卷”曲解為“反平臺經濟”或針對民營企業。要維護基本市場規則,防止“反內卷”擴大化,沖擊正常的市場競爭。
經濟觀察報:目前部分領域出現由相關部門或行業協會牽頭,幾家頭部企業開幾場會就把產能與價格確定了的現象,這種行為是否存在風險?
尹艷林:實踐證明,行政干預產能與價格的效果往往是不好的。除法律法規明確規定的情況外,政府很難真正區分什么是合理的價格競爭,什么是先進的產能。
現在,一些部門正牽頭制定重點行業產能整治方案,這些方案對應對當下情況可能有其必要性,但仍要遵循“依法依規”原則。要特別注意兩點:一是避免損害中小企業的利益,防止少數行業龍頭企業通過非競爭方式淘汰中小企業;二是保護技術進步,對技術迭代形成的價格優勢予以有效保護。
很多存在“內卷”的新興行業,還處于技術進步頻發期。技術進步會提升效率、降低成本,這種技術優勢最終通過價格競爭轉化為市場優勢,成為對技術進步者的“獎勵”。如果“鎖死”價格和產能格局,技術進步的效率就得不到體現,追求技術進步的積極性也會受挫。
在傳統領域,技術進步慢,行政干預的問題可能需要較長時間才會暴露;但新興領域行政干預的后果,可能很快就會顯現。
更何況,傳統產業主要面向國內市場,市場空間相對可預測;而新興產業面向全球市場,市場規模更難預測,也就更難用行政或類行政方式“規劃”產能,所以這一輪“反內卷”比2016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更復雜。
因此,對于普通的價格競爭,不妨多觀察,不要太著急,盡量通過市場機制完成出清。
經濟觀察報:但從一些部門與行業的動作來看,似乎希望能立竿見影地解決“內卷”問題?
尹艷林:我覺得很難。特別是現在一些觀點認為“通過壓縮產能來提高價格”,這種方式或許能在短期內對部分行業起作用,但無法解決宏觀問題。在總需求不足的環境下,想通過壓縮產能實現價格總水平回升是不現實的。
個人認為,宏觀調控有主次區別。從宏觀角度看,需求不足是宏觀經濟的主要矛盾,“內卷”是次要的結構性問題。當下經濟政策的主要任務還是提振需求,不能跑偏了。對“反內卷”政策的片面理解,會帶來一些不利影響,比如過快調整產能會沖擊就業市場。
經濟觀察報:這一輪“內卷”高發領域主要是民營企業聚集的新興行業。過去我們都說國有企業聚集的行業容易出現市場失靈,為何這一輪民營企業也出現類似問題,且未能通過市場完成出清?
尹艷林:癥結還在地方政府。由于對GDP增長和財政收入高度依賴,部分地方政府會想方設法保護重復建設產能,并在過剩時阻礙轄區內產能出清。
很多項目的上馬不完全是企業自主決策,自然也難以通過市場方式退出。以新能源汽車為例,對地方政府來說,上馬新能源汽車項目可能是必要的,但最終導致全國范圍內項目遍地開花,“內卷”就出現了。
這是我們原來沒想到的特殊情況,說明當前微觀基礎還很不健全,市場經濟制度建設仍有很長的路要走。若不解決非市場邏輯,產能問題就會反復出現——以前是在房地產行業,后來是在半導體、新能源行業,現在在人工智能領域也有類似的苗頭。
經濟觀察報:為什么近年部分地方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反而變強了,在經濟發展中的存在感也更突出?
尹艷林:從科技發展、補短板到民生保障等,地方政府近年承擔的任務越來越多。要完成這些任務,就需要抓手,因此不斷加強地方國有企業力量,地方國有企業的作用就變得越來越大。這實際上是“地方政府如何更好發揮職能”的問題,也是“如何更好引導民營企業參與科技、重大項目建設”的問題。
但近兩年情況也在變化,大家逐漸意識到“光靠政府不行”,真正要搞創新、發展新興產業,核心還是要靠民營企業。特別是杭州“六小龍”的出現,對科技部門與政府管理理念都產生了一定沖擊,這說明創新需要市場,也需要民營企業。
房地產市場是宏觀經濟的突破口
經濟觀察報:一年前的9月24日出臺了一系列增量政策,從近兩個月數據看,政策的邊際效應遞減,是否需要新一輪的增量政策?
尹艷林:盡管上半年GDP增長達5.3%,顯示出中國經濟的增長韌性,但受物價持續低迷的影響,名義增長率仍未達預期。名義增長率低于實際增長率,微觀主體的感受就不太好。當前投資、消費增速放緩,失業率回升,房地產市場企穩難度加大,這些都反映出宏觀經濟仍處于比較“緊”的態勢。因此,我建議宏觀政策要加力。
我們有政策儲備箱,且在不斷研究、補充新政策工具,宏觀政策加力的空間是有的,只是看在什么時點下決心??赡軙⒏唷白訌棥绷艚o明年——畢竟明年是“十五五”的開局之年。
經濟觀察報:中國經濟需求不足的問題已持續一段時間,原因是什么?
尹艷林:需求下行,部分源于疫情的“疤痕效應”。去年以來的“兩新”政策(新一輪大規模設備更新、消費品以舊換新)起到了提振需求的作用,但現在“兩新”政策的邊際效應在降低。一些地方政府發放消費券的政策也有所減少,因為消費券需要地方財政支撐,以舊換新也不可能一直持續、擴圍。
短期看,提振消費最直接的辦法是進一步放松消費限制,讓有錢人多消費,這樣才能帶動其他群體收入增長。即便能將近幾年新增的近70萬億元居民存款釋放10%,也能形成7萬億元的需求規模,這可不是個小數目,能抵上發行幾次超長期特別國債的效果。
經濟觀察報:投資也是需求的重要方面。有的經濟學家建議,相比提振消費,加大投資的效果更立竿見影;但也有的研究者認為,現在投資邊際效應較低,還可能帶來大量政府債務,要謹慎投資。你怎么看待這一爭議?
尹艷林:我一直建議要推動“新一輪大規模投資計劃”,目前投資對中國經濟還是很重要的。如果去年把置換地方政府債務的財政資金用于投資,可能對經濟的拉動效果會更好一點。
置換地方政府隱性債務,主要解決的是流動性問題,雖然減輕了部分地方政府的還債壓力、延長了還債期限,但減輕幅度并不大,也就6000億元左右的利息負擔。當然,置換地方債務有利于增強地方政府投資意愿、提升投資能力。
下一步,需要進一步推動投資和消費的“良性循環”。這種良性循環至少有兩個點可以抓:一是推進城鎮化,尤其要加快推動農民工市民化進程,這一過程中能帶動大量投資和消費;二是穩定房地產市場。
在固定資產投資中,房地產是主要拖累項——要提振投資,需要先穩住房地產投資。同時,房地產也是能極大帶動消費的產業,理應成為投資和消費的重要結合點。
但目前房地產政策的力度是不夠的?!?·24”政策帶來的改善是局部性的,不是整體性的,且政策效用已經逐漸釋放。
經濟觀察報:從數據看,房地產投資尚未企穩,部分城市房價近期波動較大,要“穩樓市”,還可以出臺哪些政策?
尹艷林:主要是思路上的調整。中央已經明確判斷“房地產市場供求關系發生重大變化”,這意味著市場已從過去的“需求過熱”轉向“需求不足”。
相應地,房地產調控的政策工具箱,就應該從“抑制房價上漲”轉變為“支持房價上漲”的工具箱。但從現實情況看,工具箱中“抑制工具”較多,“支持工具”較少,即使有部分政策工具,也多以“減少限制”為主。
房地產調控思路要盡快完成方向性的調整。如果大家都預期“房價只能跌、不能漲”,預期就會自我強化,進而加大穩房價的難度,“止跌”的目標也難以實現。
我們需要對房地產形成一些新的認識:房地產當然不允許投機,但它應該是家庭重要的資產配置,房地產所具有的金融屬性也不應該被忽視。
2021年,房地產行業處于頂峰時,商品房銷售面積大約是18億平方米,現在已降至8億至9億平方米。但9億平方米并非中國房地產市場的需求常態,之所以這么低,有幾個短期因素影響:一是收入增長放緩,導致支付能力下降,抑制了部分剛需和改善性需求;二是房價預期走弱,部分城市的房地產政策未及時調整,讓一部分投資性需求走弱。實際上,即便考慮到抑制投機性購房、人口結構變化等因素,中國商品房年銷售面積也應在10億平方米以上。
隨著房地產新模式的構建,我們有能力更好地抑制投機行為(例如通過稅收工具),讓其正常的投資屬性得到體現。
經濟觀察報:房地產市場的新模式會是什么樣?會以保障房為主嗎?
尹艷林:從目前市場看,以前的“高周轉、高庫存、高杠桿”的“三高”模式已不復存在,但新模式是什么?還需要探索。
我個人認為,這里面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減少行政力量對房地產市場的干預。這些年,房地產市場是行政干預色彩較濃的領域。新發展模式要厘清房地產市場中政府和市場的角色,這是困擾當前房地產市場一個比較大的問題。
總體上,中國房地產市場也屬于高水平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一部分,不是獨立于這個體制之外的,整體仍需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而非更多地發揮政府作用。我們當然要加強住房保障,但不會主要由政府提供住房。
從市場體制建設角度看,目前房地產市場監管的一些思路反而是和“統一大市場”建設存在矛盾的。比如,各城市分割的屬地監管模式,就和統一大市場的基本要求不符。
從這個角度出發,我們也應該減少房地產市場的行政干預,讓要素更充分地流動。在各項行政干預中,戶籍制度對房地產市場的影響格外值得關注,要進一步讓房地產與戶籍脫鉤,特別是調整少數超大城市的住房政策。
經濟觀察報:有研究者建議成立中央收儲公司,通過政府大規模收儲穩房價,這個建議可行嗎?
尹艷林:難度較大。第一是買不過來,資金需求量太大;第二是不好操作,要談攏價格難度非常大。
經濟觀察報:很多人都關心資本市場,你怎么看待過去一年穩定資本市場的效果?
尹艷林:穩定資本市場,可能有三方面考慮:一是希望通過穩定資本市場,加大對科技創新企業的支持力度(資本市場對創新藥企業發展起到了很大作用);二是希望提振信心,扭轉預期;三是希望發揮資本市場的財富效應。但財富效應要想起作用,需要資本市場有一個穩定且長期的上行趨勢;即便有長期穩定的上漲,這些財富效應也不一定會進入消費或投資。
只能說,股市上漲提供了一種可能性、一個渠道、一個方向。從這個角度看,提振股市、穩定資本市場還是非常重要的。
但從整個宏觀經濟來看,僅穩定資本市場還不夠。個人認為,穩定樓市的必要性可能要更顯著。房地產對投資、消費的帶動效應更強、更直接,對改善地方政府財政狀況、修復居民和企業資產負債表的作用也更有效、更直接。提振需求需要一個突破口,穩定房地產市場可能就是這個突破口。
為此,一方面要進一步推動降準降息,降低購房成本;另一方面,特大城市要加快取消房地產市場的各類政策限制,推動房地產盡快“止跌”,發揮帶動擴散效應。
穩定房地產市場的政策要更緊迫一點,目前“消費—收入”負循環的影響已更顯著,這會進一步影響購房能力,進而抑制消費意愿。
在這一點上,一些經濟學研究者的觀點可能要更實際一點。中國民眾在房地產領域的高資產配置,是長期理性的選擇,不能簡單認為是“配置比例過高”。
經濟觀察報:房地產市場與城鎮化息息相關。當前農村人口對在城市定居的意愿似乎有所下降,不再那么渴望成為“新市民”了,中國城鎮化還有較大空間嗎?
尹艷林:目前主要的就業機會還是集中在城市,城市的生活環境對年輕人仍有吸引力。從微觀角度看,為追求更好的生活,年輕人還是會從農村向城市匯集、從小城市向大城市流動。
從宏觀角度來講,以前我們覺得城鎮化率到70%就差不多了,但現在看國際上的發展趨勢,城鎮化率完全可能突破70%這條線,盡管這個過程可能有波折,但城鎮化的趨勢還在進行中。
只要有城鎮化,經濟發展就有動力:城市建設會帶動各類產業(尤其傳統產業)發展,目前傳統產業占制造業比重依然保持在80%左右;各類服務業的發展,也需要城鎮化的持續推進。
要推動城鎮化發展,需要做好兩方面工作:一是保障農民在農村的各項權益(如土地、宅基地等),最好能建立“農村權益與進城落戶相互促進”的機制,讓農村權益成為農民進城的“原始積累”與資金保障;二是進一步推動城市基本公共服務與戶籍脫鉤、與常住人口掛鉤。這方面300萬以下常住人口的城市都有政策要求了,做得也比較好。但在城鎮化進程中作用最大、吸引力最強的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仍有比較大的改善空間。如果這些改革到位,城鎮化持續推進將為中國經濟注入巨大動力。
經濟觀察報:你認為如果這些工作落實到位,“十五五”時期中國經濟增速可以維持在多少?
尹艷林:我覺得“十五五”時期,中國經濟增速能維持在5%以上。目前中國經濟增速承壓,主要是受到需求不足的影響,這恰恰說明經濟增長潛力還在,只要解決了需求不足的問題,潛力就能釋放出來。
經濟觀察報:“十五五”在經濟發展中會是怎樣的五年?主要的任務是什么?
尹艷林:應該說,“十五五”是一個發展任務更重的時期,這從中央將其定位為“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就能看出來。很多領域的發展要在“十五五”期間邁上一個新的臺階,為“十六五”順利完成“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目標筑牢基礎。
改革不一定要“陣痛”
經濟觀察報:你在剛才的交流中多次提到“改革”,在《深層次改革》一書中也反復強調改革的重要性,該如何理解改革對當下中國經濟的意義?
尹艷林:現狀是經濟本身的循環動力不足了,就像前面我們聊過的“消費—收入—消費”循環處于收縮狀態。這種情況下,僅靠經濟自身很難打破這個循環,需要注入一些外部力量,而改革就是重要的外部“變量”。
以消費為例,提振消費的關鍵是提升收入,實現“消費—收入—消費”的正向循環。但從當下看,沒有消費就難以提升收入,沒有收入又無法擴大消費,消費與收入陷入一個負向循環,必須通過一些外力來破局。
提升收入有兩條路徑:一是通過增量政策激活市場,擴大消費、拉動經濟增長,進而帶動收入提升;二是通過收入分配改革,提升勞動者的收入。
收入分配改革的政策著力點與增量政策不同,其核心是調整政府、企業和居民三者的分配關系,這需要下大決心。
比如,通過降低個人所得稅稅率,直接增加老百姓的實際工資收入。疫情時期,我們給中小企業減稅降費超2萬億元,現在也可以考慮以同等力度,用于降低個人所得稅稅率、加大個稅專項扣除力度。減稅帶來的財政壓力,可通過發債方式緩解。
兩年前我在政協會議中就提過,個人所得稅稅率最高檔45%的稅率有下降空間,這一稅率對高收入和中等收入群體是有壓力的。此外,推進社保制度改革、調整養老保險繳費費率,也是提升實際工資收入的方式。當然,能適當提高最低工資標準固然很好,但目前企業經營普遍面臨壓力,調整難度較大。
經濟觀察報:社保繳費是最近社會關注的一個問題。有觀點認為社保繳費費率過高,該如何平衡社保制度可持續性與當下的繳費負擔?
尹艷林:社保制度面臨的一個主要挑戰,是在制度建立之初部分國企職工沒有繳納社保,而是以“視同繳費”的方式納入社保體系,這導致社保收支出現缺口,規?;蜻_萬億元級。前些年,社保制度一直是靠不斷擴大繳費面來應對這個缺口,繳費費率也降不下來。目前,靈活就業比例上升、新增就業增長放緩,以企業職工繳費為基礎的養老保險制度,面臨“擴面”瓶頸,“新人彌補老人”的機制也遭遇了可持續性挑戰。
最近有專家建議,將較大規模的國有權益資本劃撥社?;?。社?;鹗菄疑鐣U蟽浠?,用于人口老齡化高峰時期的養老保險等社會保障支出的補充和調劑,資金來源包括中央財政預算撥款、國有資本劃轉、基金投資收益以及國務院批準的其他方式。在9月17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務院國資委介紹,“十四五”以來,中央企業累計向社?;饎澽D國有股權1.2萬億元??梢?,目前國有資本劃轉只是社?;鸬膩碓粗?,且主要是應對不時之需,并沒有把彌補歷史缺口作為目標。
要降低目前社保繳費率、增加職工實際收入,需要采取非常規措施。如果能抓住當下低利率窗口期,通過發行特別國債一次性填補社保缺口,或許是一個更具操作性的方案。如果國有企業能主動減持部分股份把這一塊補上,當然就更好了。
經濟觀察報:有一種說法認為改革是“倒逼”的,就是面臨挑戰時往往更容易達成共識;也有觀點認為改革需在適宜的宏觀環境中進行。你怎么看待這兩種看似矛盾的觀點?
尹艷林:有些改革方向已討論多年,但在經濟增長較好時,很難形成共識?,F在經濟增長面臨一些挑戰,改革緊迫性提升,各方對改革方向的共識也越發明確,改革推進的進程也許會更快。比如近年來地方政府對演出市場等文旅行業的支持力度大了很多,服務意識顯著增強,這就是經濟增長壓力“倒逼”改革的結果。
但另一方面,在經濟承壓階段,觸動利益的改革,特別是觸動較多人利益的改革,推動阻力會非常大。前一段時間所謂“社保強制繳納”引起的討論,就是一個例子。
因此,關鍵是找到平衡:應在可控范圍內,優先推進一些比較急迫和必要的改革。
經濟觀察報:能否舉個例子,什么是比較急迫和必要的改革?
尹艷林:比如民營企業投資難和投資體制的改革。
經濟觀察報:近年來,中國經濟持續存在“民營企業投資走低,國有企業投資挑大梁”的現象,這一現象是否迫切需要改變?
尹艷林:民營企業不是不想投資,而是缺少適宜的投資方向。國有資本講“三個集中”(向關系國家安全、國民經濟命脈的重要行業和關鍵領域集中,向關系國計民生的公共服務、應急能力、公益性等領域集中,向前瞻性戰略性新興產業集中),應將不屬于“三個集中”的領域更多地留給民營企業,推動民營資本進入這些領域。
現在是主動做這項改革的窗口期:目前國有企業經營狀況還可以,沒有面臨20世紀90年代末“三年脫困”的窘況。但如果再不調整,國有企業的經營壓力會越來越大。從7月數據看,民營企業的利潤還能維持增長,國有企業的利潤出現大幅下降,這意味著經濟循環不暢的問題已從終端市場傳導至上游(上游以國有企業為主)。如果再不推進相應改革,就有可能出現國有企業大面積虧損的情況。
現在是一個可以主動改革的窗口期,如果不抓住機遇,主動放棄一些領域,等出現大幅虧損后再改革,會陷入更被動的局面。
房地產行業就是例子。央國企曾被要求剝離房地產業務,但還是有不少以房地產為主業的央國企保留了相關業務。房地產行業出現問題的時候,先是從民營企業開始,但最終行業里的國有企業也一樣陷入了麻煩。
要讓民營企業“敢投資、有回報”,需要加大投資體制改革力度,特別是在服務業領域的改革。目前服務業領域“事業化”特征較突出,除旅游等少數行業相對比較市場化外,其他的醫療、教育、文化基本是由事業單位主導。如何引導民營企業參與這些領域,將是下一步改革考慮的重點。
還有很多收益比較明確、無明確限制甚至明確鼓勵參股的行業,民營企業進入的興趣卻不是很大,為什么?這個問題也需要弄清楚。
經濟觀察報:還有哪些改革緊迫性比較高,且適合當前推進?
尹艷林:至少有三個方面,其中兩個上面都談過,即收入分配體制的改革與投資體制的改革;另一個是財稅制度改革,主要目的是進一步理順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關系,明確地方政府事權與財權,增強地方自主財力。
過去,土地收入一度是地方政府重要的財源,也導致地方政府對房地產市場的依賴;房地產投資下滑后,非稅收入大幅增長,還出現了“遠洋捕撈”等現象。當前需要通過稅收制度改革,如消費稅改革,為地方政府提供更穩定的財源;同時需進一步厘清地方政府事權,明確哪些責任是中央政府的,哪些責任是地方政府的;中央政府的事權,中央財政要兜底,不能留給地方。
上面說的這三個方向應該是未來五年的改革重點,且均為中央改革路線圖中的既定方向。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了300多項改革任務,要求在2029年完成,這意味著接下來會是一個改革政策密集落地的時期,比如創新體制改革、人才培養體制改革等。
經濟觀察報:與改革開放初期相比,目前的改革方向、思路有什么變化嗎?為什么很多人對改革的“體感”沒有那么強烈?
尹艷林:這些年改革推進有顯著進展,一方面改革領域更全面,不再局限于經濟領域;另一方面改革系統性更強,更強調改革整體性,不是以前那種更容易理解的“單項改革”。
比如正在推進的統一大市場建設,就是更具系統性的整體改革,真正觸及市場經濟體制建設的核心。因為統一大市場建設將聚焦點重新回到了政府行為,而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就是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問題?!拔褰y一、一開放”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統一政府行為尺度。從當前看,統一大市場的建設還是有成效的,比如清理招商引資稅收優惠洼地,建立并強化公平競爭審查制度等。
經濟觀察報:現在大家對改革關注高、期待大,但也很擔心“改革陣痛”,該如何平衡短期和中長期政策?
尹艷林:分析宏觀政策時,不要把長期問題和短期問題攪在一起,當下帶來“陣痛”的不是改革,而是需求不足這一突出矛盾,結構性改革的效果是要在中長期才能體現出來的。
現在要解決的是總量不足問題,我們的宏觀政策,特別是貨幣政策要更加有力。貨幣政策要更關注總量,核心要關注價格問題,要加大增量政策力度:該降息要降息,推動實際利息持續下行。目前實際利率還是太高了,要做好向“1%”走的準備。這個當然會對銀行體系帶來挑戰,但如果需求不足持續下去,銀行系統面臨的壓力只會更大。如果降息不成,也可以考慮開啟中國版“量化寬松”,由中國人民銀行在公開市場購買國債,更有效地釋放流動性。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