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季末銀行理財規模如期迎來季節性下行。普益標準最新統計數據顯示,9月末銀行理財存量規模較8月末減少1284.71億元,降至30.82萬億元。
受訪人士表示,9月份銀行理財規模下降,更多是短期季節性因素與市場性因素疊加所致,并未動搖理財市場的增長根基。展望四季度,隨著存款利率持續下行,疊加理財子公司對產品結構的優化調整,理財市場將延續“規模穩步擴張、收益中樞下行”的整體格局。
多因素導致規模收縮
回溯三季度整體走勢,6月末銀行理財規模為30.26萬億元;隨著理財回表工作收尾,7月份在多重因素推動下,銀行理財規模強勢增長,單月增幅達6000億元,規模升至30.86萬億元;8月份規模進一步攀升至30.95萬億元,創下本季度內新高。
針對銀行理財規模的先增后調,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對《證券日報》記者表示,其核心原因在于商業銀行季末考核的影響——為支援母行各類流動性指標考核,銀行理財產品往往會習慣性將產品到期日設置在季末,這一操作直接導致理財資金階段性回流至銀行表內,進而引發理財規模收縮。
“從歷史數據來看,銀行理財規模歷來存在顯著的季節性規律:季末階段因資金回流表內而大幅減少,季初階段則隨資金重新配置而顯著增長?!泵髅髡J為,基于這一規律,此次9月份理財規?;爻穼儆谑袌稣,F象,預計在節后一周內即可恢復,市場無需對此過度擔憂。
除了季末資金回流的因素,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對《證券日報》記者補充稱,三季度A股市場表現強勁,投資者風險偏好提升,權益類基金新發數量同比顯著增長,部分低風險偏好投資者贖回理財轉而投向權益類資產,這也對理財規模產生一定影響。此外,國慶長假前投資者傾向于持有現金或高流動性資產應對假期支出,疊加部分封閉式產品到期,多重因素共同加劇了理財規模的階段性收縮。
盡管9月份出現回調,但三季度末銀行理財存續規模仍穩固在30.82萬億元。薛洪言分析稱,這一規模的穩固,核心支撐源于產品供給擴張與市場結構性需求的共同作用。一方面,即便9月份規?;卣{,理財產品數量仍穩步增長,在機構積極布局下,產品多樣性持續提升;另一方面,在低利率環境下,居民資產配置從“唯存款”向多元理財遷移的趨勢未改,居民投資者數量持續增長,固收類產品作為“壓艙石”,市場占比持續提升。
四季度規模有望回升
對于四季度銀行理財規模走勢,薛洪言表示,隨著季末資金回表因素逐步消退,10月份起資金大概率重新流向理財市場;疊加年末銀行理財子公司的傳統沖量效應,四季度理財規模有望實現穩步擴張,全年整體也將保持增長態勢。
明明表示,預計10月份、11月份銀行理財規模將延續增長趨勢,12月份雖會因季節性因素出現階段性回撤,但規模大概率高于9月末水平;從全年來看,銀行理財規模預計將增長3萬億元以上。
在規模增長的同時,理財市場的結構性機會也備受關注。薛洪言分析稱,當前理財市場的結構性機會主要集中在優質“固收+”策略產品與低波動固收產品上,行業規模增長動力正從前期的“存款回流動能”逐步轉向“產品結構優化”,其中“固收+”理財將成為推動規模增長的核心主力。
值得關注的是,盡管四季度銀行理財規模有望持續提升,收益率表現卻難以延續前期態勢。薛洪言表示,四季度銀行理財收益率或將呈現“固收類承壓、含權類分化”的特征:純固收類產品受債市“資產荒”影響,收益中樞可能出現下行,業績比較基準將持續承壓;而“固收+”產品將持續通過配置權益等資產增厚收益,若后續權益市場延續強勢表現,含權類產品收益率有望提升,部分頭部產品或迎來突出收益表現,但權益市場的波動也可能加劇不同產品間的收益分化。
來源:證券日報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