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 閆碩
今年的9月29日是第26個世界心臟日。當前,我國心血管疾病患病人數約3.3億,且發病率隨年齡增長持續攀升。其中,心臟瓣膜疾病已成為繼冠心病、高血壓之后的第三大心血管疾病,是影響國民健康的重要公共衛生問題。
數據顯示,我國約有2500萬人受到瓣膜病影響,平均每10位65歲以上老人中,大約就有1位存在心臟瓣膜問題,是老年人心力衰竭和猝死的重要原因之一。
多位臨床專家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瓣膜病在老年人群中高發,其癥狀隱匿且不典型、常與多種慢性病共存,這為早期識別和規范診療帶來特殊挑戰,嚴重影響老年人的生活質量。未來,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不斷加快,包括主動脈瓣狹窄在內的心臟瓣膜疾病負擔將會進一步加重,成為我國突出的健康挑戰。
近年來,隨著醫學的高速發展和對疾病發病機制認識的不斷深入,針對瓣膜疾病的創新治療方案不斷涌現,人工瓣膜材料也在不斷迭代更新,治療方式日趨微創化和個體化,顯著改善了患者的臨床預后。隨著人均壽命的延長和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全程化、系統化的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臨床應用也越來越重要。
中國老年人口數量多,人口老齡化速度快,面臨著非常嚴峻的瓣膜健康挑戰。
中國醫學科學院阜外醫院結構性心臟病一病區主任張戈軍教授向21世紀經濟報道指出:“據統計,目前我國65歲及以上癥狀性重度主動脈瓣狹窄患者人數已接近200萬,如果這類患者得不到及時正確的救治,2年生存率僅為50%,5年生存率僅為20%?!?/p>
瓣膜病的發展具有階段性。以主動脈瓣狹窄為例,其疾病發展目前分成A、B、C、D 四期。A期是瓣膜存在危險因素,但是還沒有出現結構上的改變;B期是瓣膜結構發生改變,但是心臟的大小和功能是正常的;C期是瓣膜結構發生嚴重的改變,心臟的功能開始逐漸下降;D期是心臟功能嚴重衰敗,即到了瓣膜疾病晚期,心臟高度擴大并出現明顯繼發性改變,即便接受心臟手術,部分患者也難以恢復到較好狀態。
“我們希望患者能夠在相對較早的階段得到治療。根據目前最新的醫學研究,包括外科和介入領域的早期干預研究,都認為無癥狀主動脈瓣狹窄患者也需要積極干預?!睆埜贶娧a充道,這些無癥狀患者存在不同危險分層:風險較高者,建議更積極地治療;風險相對較低者,可暫時觀察,但需密切隨診,確保在需要治療時能及時干預。
預防是應對瓣膜病的首要環節。張戈軍指出,一旦進入治療階段,往往已造成一定健康損害。疾病早期,患者可能出現體力下降,但老年群體很可能會誤認為這是自然衰老的表現。隨著疾病的進展,患者會逐漸出現活動后胸悶氣短,部分人到一定階段還會出現夜間平躺憋氣的癥狀,此時病情已相對嚴重,若未及時干預,后續可能發展為心功能衰竭,甚至引發猝死。
當前,我國心臟瓣膜疾病仍存在“低檢出率、低干預率和低復診率”的問題。相關研究顯示,60歲以上老年人中僅1.7%對心臟瓣膜疾病予以重視?;鶎俞t療機構心臟聽診這一基礎篩查技術的規范實施率小于50%。而在癥狀明顯的重度患者中,干預率僅為37.3%。另外,我國慢病管理存在嚴重的醫療資源錯配現象,患者對基層醫療機構的隨訪信任度較低,導致患者過度集中于三甲醫院,心臟瓣膜疾病干預后復診困難。
面對上述的“三低”現狀,廣東省人民醫院贛州醫院黨委副書記、院長,廣東省人民醫院瓣膜與冠心病外科主任、微創瓣膜中心主任黃煥雷教授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我們不僅需要臨床醫師精湛的技術和多學科團隊的高效協作,更應建立覆蓋‘防-篩-診-治-康’全生命周期的管理方案,從而實現早期發現、及時干預和長期管理,真正守護患者的全生命周期健康?!?/p>
當前,瓣膜病的治療主要包括藥物治療、手術治療、微創介入治療等方案。其中,藥物治療更多用于控制癥狀、延緩病情進展,或為后續治療創造條件。當病情進展至中重度,尤其是瓣膜病變已影響心臟功能時,手術治療便成為改善預后的關鍵手段。
對于何時適合開展手術治療,黃煥雷表示,無論是重度主動脈瓣或是二尖瓣的關閉不全和狹窄,一般有兩種情況,一種是重度且有明顯癥狀的,另一種雖然也是重度,但有些患者沒有癥狀,需做好這兩種情況的區分。重度且有癥狀的需要做手術,但是如果沒有癥狀,需要綜合分析。
近些年,國家大力推行醫療器械的審評審批改革,加速創新產品上市,愛德華生命科學大中華區高級副總裁兼總經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表示,這不僅有利于企業的發展,更對提升治療的可及性以及減輕患者的負擔具有重大利好。
目前,獲批上市的產品主要包括生物瓣還有機械瓣,而如何選擇則需要從多方面考量?!爸踩霗C械瓣需要終身服用抗凝藥物;生物瓣可以避免長期服用抗凝藥物,但使用壽命有限。根據相關共識,選擇生物瓣和機械瓣最主要的參考點是年齡,結合患者的體質和預期壽命或者合并癥的存在做綜合判斷?!秉S煥雷指出, 50歲以下一般是考慮機械瓣,50- 60歲的病人,選擇生物瓣或者機械瓣要結合病人本身實際情況判斷。
隨著治療手段的改進和生物瓣使用壽命的延長,生物瓣的使用年齡也有所提前,比例也在提高,“以前國內平均生物瓣膜使用比例大概在30%,現在可能會慢慢接近40%或者50%?!秉S煥雷補充道。
張戈軍指出:“瓣膜病作為一種進展性疾病,其治療并不是一勞永逸的。對患者而言,手術不僅要解決當前的問題,更要為未來十年、二十年的生活質量和治療需求預留空間?!弊钚翬SC/EACTS瓣膜病指南指出,在治療方案制定過程中,多學科團隊必須從患者長遠生存質量出發,將“全生命周期管理“置于決策中心?!霸谶x擇首枚瓣膜時,需要綜合考量患者的病情和需求,兼顧治療的短期效果與長期預后,制定符合全生命周期的治療方案,真正保障患者獲得持續、穩定的治療獲益?!?/p>
術后管理同樣重要,但很多患者認為手術做完就會逐漸恢復,并未重視復診。而且老年患者往往行動不便,去醫院復診還可能需要家庭成員陪同,因此復診面臨較大困難。此外,患者分布較為廣泛,也會導致醫院隨訪難度增大。
黃煥雷分享了他所工作單位的隨訪經驗:建立瓣膜病人數據庫,組建專門的隨訪團隊,定期通過電話或微信交流。同時,規定患者術后三個月一定要到醫院復查隨訪,后續可以在當地隨訪并上傳結果。此外,加強??坡撁私ㄔO,拓展隨訪渠道。
“當前,在國家創新醫療器械加速審評審批和醫保政策的有力支持下,先進的治療手段和管理理念正加速向全國各級醫療機構普及,讓更多患者能夠及時享受到優質、高效的醫療服務,切實改善了患者的預后與生活質量?!秉S煥雷進一步指出,“不過,如何進一步提升公眾和患者認知,提升患者全程獲益,仍需要政府、醫療機構、社會組織和公眾等多方共同努力?!?/p>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