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05 07:48

經濟觀察報記者 王雅潔
在國慶黃金周的熱門旅游榜單上,安陽這個名字很少出現在前列。與洛陽、開封等古都相比,這座河南省內的“七朝古都”保持著中原城市特有的低調。
然而,正是這座看似普通的北方小城,守護著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文明密碼——甲骨文。
從安陽東站驅車前往市區,沿途不見其他旅游城市常見的巨幅宣傳畫。出租車司機師傅說:“安陽不像洛陽有牡丹,不像開封有清明上河圖,但我們有最老的文字?!?/p>
龍骨重生
1899年秋,北京城的一劑藥方,無意間叩開了沉睡三千年的文明大門。
時任國子監祭酒的王懿榮因患瘧疾,在從達仁堂藥店抓回的中藥“龍骨”上,發現了一些奇異的刻畫符號。
這位精通金石學的官員敏銳地意識到,這些符號絕非自然紋理,而是古老的文字。
這是一個改變中國古史研究的決定性時刻。
王懿榮當即派人到達仁堂,以每片二兩銀子的高價,將店內所有帶字龍骨全部收購。此后,羅振玉、劉鶚等學者相繼加入研究,最終循著藥材商的線索,將目光投向了河南安陽西北郊的小屯村。
1908年,羅振玉首次考證出這些甲骨出土于安陽小屯,并斷定此處為“武乙之都”。1915年,他親赴安陽考察,進一步確認這里就是《史記·項羽本紀》中記載的“殷墟”。
自此,一個湮沒在歷史長河中的王朝漸漸浮出水面。
1928年10月,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派董作賓赴安陽進行首次試掘,拉開了中國考古學界科學發掘殷墟的序幕。
在隨后九年的十五次發掘中,共出土有字甲骨24,918片。
董作賓在《殷墟文字乙編》中記述:“每當雨季過后,小屯村北的農田里總會被沖出許多甲骨碎片,當地農民稱之為‘龍骨’,多年來一直被當作藥材販賣?!?/p>
在殷墟博物館地下一層的恒溫恒濕展廳里,那片著名的“祭祀狩獵涂朱牛骨”靜靜地躺在展柜中。這塊長32.2厘米、寬19.8厘米的牛肩胛骨,正反兩面共刻有93個工整秀麗的甲骨文字。

講解員表示,這些文字記錄了商王武丁時期的一次重要祭祀和狩獵活動。筆畫間的朱砂,歷經三千年依然隱約可見,說明這曾是商王室的珍貴檔案。
甲骨學的百年研究,逐步揭開了商代社會的神秘面紗。
據《殷墟甲骨文刻辭類纂》統計,目前已發現的甲骨文字約4300個,其中經過學者考釋能夠確識的字約1500個。這些文字構建起中國最早的文字體系,內容涉及祭祀、戰爭、田獵、農業、天文、醫藥等方方面面。
在殷墟博物館講解員看來,這些文字不是冰冷的文物:“比如這片卜辭記載的‘月有食’,與現代天文學推算的結果完全吻合。每個字都在講述商代的社會生活?!?/p>
在展廳的另一角,一片記載車禍的甲骨上面刻著:癸巳卜,殼貞:旬無禍?王占曰:乃茲亦有祟,若稱。甲午,王往逐兕,小臣葉車,馬磔,王車,子央亦墜。
這段文字記載了商王武丁在甲午日狩獵時,小臣葉的車馬發生事故,連帶商王的車也受損,子央從車上摔下。
該博物館講解員介紹,這個‘車’字,是當時馬車的真實寫照。甲骨文中的車字,有車輪、車軸、車轅、車衡,甚至還有系在車衡上的馬軛,完全是對實物的忠實描繪。

如今,這些承載著中華文明源頭的甲骨,正通過數字化技術獲得新生。
從王懿榮偶然發現的藥鋪龍骨,到如今體系完備的甲骨學,這片土地上出土的每片甲骨都在訴說著同一個事實:三千年前的商代人,與我們有著相似的情感與困惑,他們在龜甲獸骨上刻下的,不僅是問卜吉兇的文字,更是一個有生命力的文明記憶。
據統計,迄今殷墟共出土甲骨約15萬片,散布在世界各地博物館和私人收藏家手中。每一片的解讀,都在為我們拼接出更加完整的商代文明圖景。
正如甲骨學家李學勤公開所說:“甲骨文的發現,把中國人民的歷史觀念提早到三千多年以前,這是世界上任何文明古國都難以比擬的?!?/p>
市井與地下的對話
清晨六點,當第一縷炊煙從洹河邊的倉巷街升起,62歲的李興恒已經在他的扁粉菜館里忙碌了兩個小時。
切蔥花、熬骨湯、備油餅,這些動作他重復了三十八年。
而在僅一墻之隔的殷墟遺址保護區,晨霧還籠罩著三千年前的夯土基址,考古隊的工作人員正在為新一天的發掘做著準備。
李興恒一邊麻利地切著油餅,一邊用沾滿面粉的手指比劃:“小時候在洹河邊放羊,經常撿到這種帶字的骨片,那時候哪知道是國寶,還拿來當石子玩?!?/p>
他的扁粉菜館距離殷墟宮殿宗廟遺址挺近,每天清晨,第一批食客中經常能看到剛從考古工作站出來的研究人員。
這種地上與地下的對話,構成了安陽獨特的城市氣質。
在殷墟保護區內的現代民居中,居民們早已習慣了與文物比鄰而居的生活。
64歲的王大爺家就在婦好墓遺址旁,他指著院墻說:“1987年考古隊來發掘時,就在我家后院挖出了那對著名的青銅鸮尊?,F在每天散步都會經過那里,感覺三千年的歷史就是我鄰居?!?/p>
在中國文字博物館的創意展區,這種古今對話以更富創意的方式延續著。
年輕的設計師向參觀的游客展示著她設計的甲骨文系列文創產品,她把日、月、山、水這些基礎文字設計成了系列徽章。
設計師沒想到,最受歡迎的是“夢”字——在甲骨文里,它描繪的是一個人躺在床上閉目休息的樣子。她的工作室去年營收不菲,在她看來,證明古老文字在當代依然具有強大的生命力。
如今,數字化技術正在徹底改變甲骨文的研究方式。
過去,研究人員需要戴著白手套,用放大鏡一片片比對,現在通過人工智能算法,可以在數小時內完成以往需要數月的手工拼合工作。
不過,技術只是工具,人工智能可以幫助我們快速匹配斷裂面的形態特征,但文字內容的釋讀、歷史背景的解讀,仍然需要研究人員的專業判斷。這才是真正意義上跨越三千年的合作。
古今之間
午后14:00,文峰塔的影子正好投在咖啡館的屋檐上。
一群“90后”創業者正在咖啡館內討論甲骨文表情包的研發,三千年前用于占卜的文字,如今成為社交媒體上的時尚符號。
彼時,在殷墟考古工作站,年輕的考古隊員們正在用全站儀對新的發掘區進行測繪。
夜幕降臨,殷墟遺址恢復了寧靜。
在城市的另一個角落,一家以甲骨文為主題的輕食咖啡店亮燈到晚9:00,來打卡的大學生表示,在這些古老的文字里,能找到內心的平靜。
從商人在龜甲上刻下第一個字,到今天學者在屏幕前破譯這些密碼,安陽始終是這場跨越三千年文明對話的見證者。
在這里,過去從未真正過去,它只是換了一種方式,活在每一個尋常的日子里,活在扁粉菜的熱氣里,活在年輕人創作的文創產品里,活在這座城市的每一次日出日落中。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