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滄海桑田”的河姆渡文化:訪河姆渡遺址

    2025-09-30 07:46

    作者 文博時空

    文博時空 作者 翟德芳 余姚河姆渡遺址是我這次南行預備重點關注的地點。在高蒙河兄提供給我的重要遺址名單上,屬于余姚地區的遺址還有田螺山和井頭山兩處。我在地圖上搜索,發現這三處遺址距離很近,因此就打算把它們放在一天里訪問。不過又要用到那句“不如意事常八九”,我先到達田螺山,卻發現處于不開放狀態,想要打聽一下什么情況也找不到人,只好怏怏離開。再行車十來公里到井頭山,倒是發現了“井頭山遺址” 的路標,卻無論如何也找不到遺址在哪兒,觸目所及,是高高的圍欄,以為那是建筑工地,也只好離開。其實回家之后看圖片,才知道那圍欄之內就是發掘工地,只不過當時并沒有人在工作,所以我還是進不去,又是遺憾!

    ?

    連續兩處撲空,我心中暗暗祈禱,下一站河姆渡可不要再白跑一趟??!萬幸的是,我到達河姆渡遺址考古公園,那里正常開放,才使我有機會考察河姆渡遺址的諸般發現,進而向大家介紹河姆渡文化的方方面面。

    ?

    河姆渡遺址的發掘與收獲

    顧名思義,河姆渡,應該是河邊的渡口。實際也是如此,河姆渡本是位于余姚江旁邊的一個小村莊,屬浙江省余姚市河姆渡鎮管轄,距寧波市區約20公里。1973年夏,當地農民在村東北建設排澇工程時,發現大量陶器碎片以及鹿角等動物遺骸,河姆渡遺址被發現。同年,浙江省文管會、浙江省博物館對遺址進行首次大規模發掘。1977年又對該遺址進行第二次大規模發掘。

    河姆渡遺址總面積達4萬平方米,兩次發掘總面積3000多平方米,遺址有四個文化層,文化堆積厚4米左右,發掘中發現大量的植物遺存、動物遺骸、木構建筑遺跡和構件,以及數以千計的陶器、骨器、石器、木器等。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捆扎藤條的骨耜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角質梭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角質靴形器


    河姆渡遺址的發掘收獲是多方面的。在遺址中發現深達2米的稻谷堆積層,成堆的炭化稻谷經測定總量超過150噸。這些栽培稻遺存與170余件骨耜農具共同構成了當時世界上最早的水稻栽培證據。這里發現的農具,制作工藝令人驚嘆。它們采用偶蹄類動物肩胛骨精磨而成,通體光滑,上部保留著藤條綁扎痕跡,刃部磨損形態顯示是實際使用過的。


    河姆渡遺址發掘現場 出露的木樁就是干欄式建筑的立木


    遺址中保存完好的干欄式建筑群,展現了先民卓越的營造智慧。建筑基址以直徑15厘米的木樁為基礎,樁距規整地保持在1.3米間隔。一座長屋遺跡長達23米,進深7米,運用了地板抬升、通風防潮等建筑技術。遺址中發現的水井深1.35米,井壁采用200余根木樁加固,底部鋪設石板作為過濾層,井內出土的汲水陶罐,腹部有特意加重的設計,顯然是為方便取水,深具匠心。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釜
    陶釜與陶灶(復制品)的組合


    遺址中出土的陶器,器形有各種類型的釜,以及罐、盆、缽、支架等。陶器紋飾由繩紋、弦紋、波浪紋等幾何圖案與豬紋、稻穗紋等具象紋樣交織??虅澰谔张柰獗诘呢i紋表明動物馴養技術已經成熟。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刻有豬紋的陶缽


    河姆渡遺址中出土有玦、管、珠、璜、餅、丸、墜等20件玉器,這是長三角地區發現的最早的玉器。玉器以純色為主,極少有夾雜天然花紋,質地細膩,表面光滑,造型精致,紋理細膩精致,色彩柔和美麗。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玉璜(上)、玉玦(中)和魚骨飾(下)


    遺址中出土的木質紡輪與陶質紡輪,配合同出的骨針(最細孔徑僅1毫米),揭示了紡織技術的成熟度。葛布殘片經鑒定每平方厘米有經緯線各16根。漆工藝的突破更為驚人,朱漆木碗的發現將中國漆器史提前至7000年前。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漆木碗


    遺址中20余座墓葬出土的隨葬品有差異。隨葬品最多的墓達28件,包括玉玦、骨笄等禮儀性器物,多數墓葬僅有數件日常用具,顯示社會有分層跡象。這種分化與居住區、倉儲區的功能分區共同勾勒出早期復雜社會的雛形。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蠶紋象牙端飾


    河姆渡遺址的年代為距今約7000~5000年,遺址的諸項重要考古發現,顛覆了傳統的認知,以其為典型遺址的河姆渡文化的發現與確立,說明在長江流域同黃河流域一樣,也存在著燦爛和古老的新石器文化,在上個世紀的70年代,這簡直具有劃時代的意義。

    ?

    河姆渡文化的歷史圖景

    河姆渡文化是分布于浙江寧波市至舟山群島的新石器時代文化,年代在距今7000~5300年,其主要遺址除河姆渡外,還有鯔山遺址、田螺山遺址、傅家山遺址等。


    田螺山遺址出土的骨笄


    河姆渡文化的陶器按使用功能,可以分為炊煮器、飲食器、儲存器、汲水器,以夾炭黑陶為主,少量夾砂、泥質灰陶,均為手制,燒成溫度800~930℃。多平底器、圜底器、圈足器,不見三足器。器形有釜、罐、杯、盤、缽、盆、缸、盂、灶、器蓋、支座等,器表常有繩紋、刻劃紋。有彩繪陶,繪咖啡色、黑褐色的變體植物紋。較為特殊的是灶和盉。其陶灶形似簸箕,內壁有3個乳釘狀足,為安放釜而設置。陶灶的發明,解決了木構建筑內的炊事防火問題,是后世南方的缸灶的前身。陶盉形似酒壺,前有沖天管狀嘴,后為喇叭口,中間以扁平半耳環連結,器壁內外打磨光滑,制作精細,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專家認為這是一種酒器。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龜形盉


    河姆渡文化時期,以稻作農業為主,兼營畜牧、采集和漁獵。家畜主要為豬和狗。一件陶盆上刻劃著稻穗和豬的圖像,表明家畜飼養依附于農業生產。許多骨耜是用水牛的肩胛骨制作的,說明水牛當時已被馴養。田螺山遺址發現的鵝骨,表明7000年前鵝已被馴化。田螺山遺址還出土了山茶屬茶種植物的樹根,有專家認為這是中國境內考古發現最早的人工種植茶樹,把種植茶樹的歷史上推到約6000年前。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刻有稻穗圖案的陶盆


    河姆渡文化時期人們的居住地已形成大小各異的村落,其房屋的建筑形式和結構與中原地區和長江中游地區發現的史前房屋有著明顯的不同,主要是干欄式建筑。其干欄式房屋是以一排排樁木為支架,上面架設大小梁承托地板,構成高于地面的架空基座,再于其上立柱、架梁、蓋頂。在垂直相交的構件接點上,使用榫卯結構技術,從而把中國出現榫卯木作技術的時間從金屬時代前推了3000多年。


    河姆渡遺址干欄式房屋復原


    水稻的栽培,使大量的余糧屯積成為可能,隨之而來的是貧富差別和原始信仰的出現。河姆渡文化居民以太陽、鳥為崇拜主體,兼有蛇崇拜。河姆渡出土的一件象牙雕刻蝶形器長16厘米,器物表面陰刻著同心圓與火焰紋飾,中心透雕五個大小遞減的圓孔;一件雙鳥朝陽紋象牙佩,構圖是兩只神鳥拱衛太陽。在這里,同心圓應該象征著太陽,代表的是天,而鳥作為飛翔的使者,反映的是河姆渡先民對于太陽的崇拜以及以鳥為圖騰的敬仰。鲞架山遺址(河姆渡文化晚期至商周時期的低丘坡地型遺存)還發現一處人工填埋的紅燒土臺遺址,直徑3.4米,祭壇周圍有零星的陶器,極有可能是河姆渡人的祭壇。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雙鳥朝陽紋象牙佩


    河姆渡文化的源流

    河姆渡文化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研究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它的確立,為中國南方地區新石器時代歷史打開了一扇清晰的窗口。作為中華文明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河姆渡文化在多個方面展現出獨特而卓越的價值。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陶支腳


    河姆渡文化從何而來?有研究認為其來自于浙江內陸的上山文化和跨湖橋文化,因為二者的年代上是可以銜接的。不過因為兩者間的“血緣”關系不明顯,說服力不強。2019年開始發掘的井頭山遺址為河姆渡文化的來源研究帶來突破。井頭山遺址處于原始海岸邊緣位置,出土的陶器、石器、木器、骨器等遺物與河姆渡文化有一定的相似性,又有明顯差異。經碳14測定,其年代為距今8300~7800年,較河姆渡文化早千年左右。從遺址所處環境和文化特征上看,井頭山遺址所代表的文化類型,應是河姆渡文化的主要來源或直系祖源。


    田螺山遺址出土的木鳥形器


    井頭山遺存包含濃厚的海洋文化因素,其發現和發掘為全新世以來中國古代的海侵情況、海岸線發展演變及沿海地區人地關系研究提供了難得案例。可以想象,河姆渡先民因地制宜,先是利用在海平面上升影響下形成的沿海灘涂和沼澤,在井頭山那樣的近海地點開墾稻田、收獲稻米,輔之以捕撈淡水魚類和海魚,以養活更多的人口,并創造性地營建了用于居住的干欄式木構房屋,因而出現了中國江南地區最早的真正意義上的“魚米之鄉”,還制作了大量實用性和藝術性高度統一的陶、石、骨、木類等生活用品。但隨著海平面的抬升,他們逐步向高地遷移,與從山地發展而來的跨湖橋文化分布區交會,發展起像河姆渡、田螺山那樣的比較繁榮的居住地。

    河姆渡遺址出土的獸形陶飾


    在距今5000年前后,河姆渡文化被良渚文化取代。鎮海區魚山—烏龜山遺址揭示了河姆渡文化晚期村落向良渚文化時期村落轉變的證據。這里出土的陶器,早期明顯具有河姆渡文化的特征,之后逐漸出現良渚文化因素,較多地出現陶鼎,陶釜減少。在奉化何家遺址發現了河姆渡文化晚期和良渚文化時期的干欄式建筑木構遺跡??梢哉J為,在距今5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末期,由于自然環境的惡化和杭州灣北邊的崧澤文化、良渚文化的擴張,河姆渡文化的居民普遍接受了外來影響,因而呈現出新的文化面貌;也有跡象顯示,一部分河姆渡先民離開原來的家園,遵循著海岸生活的習俗,沿浙江東南海岸尋找新的家園。


    作者簡介


    圖片 | 翟德芳

    排版 | 劉慧伶

    設計 | 尹莉莎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