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MEF首次進駐廣州,AI醫療成為展會當之無愧熱點。
9月26日起,為期4天的第92屆中國國際醫療器械博覽會(CMEF)在中國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展館(廣州·廣交會展館)啟幕。展覽面積近16萬平方米,來自近20個國家和地區的近3000家企業同臺競技,萬余款新品集中亮相,預計將吸引超12萬名專業觀眾入場。
來自廣州市人民政府及委辦局等政府部門、國藥勵展、勵展博覽集團、中國醫藥商業協會、中國醫學裝備協會、中國醫療器械行業協會、中國非公立醫療機構協會、廣州市醫院協會等協會、泰國、韓國、美國、英國等國駐廣州總領事館代表及眾多行業代表共同出席大會啟動儀式及開幕式。
“來問詢的大多是海外的采購商,和我們代理的耗材匹配度也較高?!痹趶V交會場館耗材經銷商的展臺一位參展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開展以來前來問詢的客戶涵蓋拉美,東南亞、北美多個國家和地區,有很多已經達成采購意向?!?/p>
CMEF被譽為全球醫療“風向標”。本屆展會以“健康·創新·共享——共繪全球醫療新藍圖”為主題,展會同期舉辦首屆健康生活促進大會、公立醫院高質量發展論壇等60余場會議論壇,聚焦科技創新、AI+醫療、數字化轉型等行業熱點議題,為全球健康產業帶來前沿科技與觀點碰撞的醫療盛宴。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是CMEF首次落戶廣交會展館,將依托廣州高水平對外開放格局及雄厚的醫療產業基礎,搭建起一座“輻射亞太,鏈接全球”的醫療科技樞紐平臺。展會現場同時發布了《中國醫療器械創新研究白皮書》,系統梳理過去十年全球醫療器械領域的科研產出、學術影響力與國際競爭格局。
AI+醫療成C位
在CMEF的各個展位,AI+醫療無疑是C位。
從智能慢病管理到康復輔助器械,醫療AI的應用場景得到了足夠的暢想空間。一位來自浙江的參展商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公司的絕大部分產品線的布局和營銷未來都會圍繞醫療AI的技術落地展開。
他直言,如何將腦機接口和智慧醫療鏈接需要時間,大模型的落地也同樣需要時間,從研發端到產品端的落地時間必然需要10-20年,但是營銷端搶占AI帶來的流量也必須先行。
開幕當天,由國藥勵展和機械工業出版社共同策劃并引進出版,南方醫科大學副校長王冬、南方醫科大學教師陳代球、北京九都佳德科技有限公司CEO隋斌共同翻譯的《AI醫生:正在發生的醫療健康革命》(以下簡稱《AI醫生》)新書發布會也在展會期間同期召開。該書全面地探討了人工智能對醫療健康領域的革命性影響;從技術、臨床、商業等多重視角,描繪了一幅AI醫療從當前走向未來的發展藍圖。
不過AI+醫療發展最終和產業端的融合仍在探索期,存在諸多待解的問題。
隋斌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指出,在醫療AI應用領域,技術和臨床存在性能優先與安全優先的博弈。
技術團隊追求模型診斷準確率、算法迭代速度,常傾向于納入復雜特征提升性能;但臨床視角更關注診療安全性、操作適配性與循證依據,遵循 “最小有效干預” 原則。這種沖突本質是技術優化目標與臨床實踐倫理的錯位。
同樣商業和臨床,面臨成本收益與專業規范的平衡難題。商業視角聚焦用戶覆蓋率、成本控制與盈利周期,易推動 AI 產品 “輕量化” 以降低落地門檻;臨床則強調專業背書與診療邊界。某些單位為追求用戶體驗宣稱 “比醫生更詳細”,卻存在僅憑舌苔照推薦中藥、模糊 “健康建議” 與 “診斷結論” 邊界的問題,既可能延誤病情,也違背了臨床診療的嚴謹性要求。
同時隋斌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技術和商業直接存在創新投入與變現效率的矛盾。技術團隊傾向于持續投入研發(如 AI 幻覺檢測器、專用模型訓練)以提升產品可靠性;商業團隊則關注投入產出比,擔憂過度技術研發導致成本高企、盈利周期延長。例如實時數據驗證型幻覺檢測器,雖能解決醫療 AI 的核心信任問題,但需持續維護權威數據庫與知識圖譜,面臨技術投入與商業回報的平衡挑戰。
這些協調策略的核心,在于將 “技術可行性、臨床必要性、商業可持續性” 轉化為可量化的協同指標,而非簡單平衡各方訴求。
而針對資方對醫療AI的熱情,是加速泡沫還是價值投資。
隋斌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看待醫療AI的投資,關鍵在于價值閉環完整性,需同時滿足支付方(醫保 / 商保)、醫療端(醫院 / 醫生)、患者端的核心訴求,避免單一依賴融資輸血。
無獨有偶,27日,由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聯合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國藥勵展、愛思唯爾共同編制并發布《中國醫療器械創新研究白皮書》在CMEF上發布。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主任鄭海榮表示,“當前,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正在重塑醫療器械的底層邏輯,推動行業從機械執行邁向自主認知,從經驗驅動邁向數據驅動,從通用治療走向個性化精準醫療。在這個過程中,中國正逐漸成為全球醫療器械創新的重要策源地和新興增長體?!?/p>
灣區醫療器械如何突圍?
而在醫療器械創新當中,粵港澳大灣區依然展現出強大的活力。
廣東是全國醫療器械產業高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廣東全省醫療器械生產企業4883家,其中生產第二、三類醫療器械生產企業3066家,占全國生產許可證總數量的15.6%,居全國第一。
本屆CMEF集中展現了醫療器械產業最新的技術突破與創新成果,也成為灣區企業彰顯實力的“大舞臺”。展館內,外骨骼康復機器人、AI影像診斷平臺、智能養老設備等上萬款前沿成果集中亮相,勾勒出一幅“未來醫療”的生動圖景。
放眼整個展區,從廣州的全新一代步態外骨骼康復機器人、腦機接口上下肢主被動康復系統,到深圳的AI健康養老平臺,再到佛山的助行外骨骼機器人、中山的小神童全地形出行機器人、珠海的中科智博微創手術器械……各類新品同臺競技,展示出灣區企業在智慧康復、出行輔助、微創手術等領域協同創新的產業新前景。
國家高性能醫療器械創新中心副總經理、創新研究院副院長 赫家燁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華南地區醫療器械很多年前就占據了半壁江山,特點是聚集儀器。該產業的競爭力源于大灣區的電子與加工制造優勢,培育出的一批龍頭企業以及開發出的產品,形成了以有源醫療器械為主的鮮明特征。
赫家燁認為,華南地區的數字化產業基礎深厚,其發展水平與長三角地區相比各具優勢。展望未來,他提到,在人工智能引領的智能化、數字化浪潮中,華南地區有望在軟件、數字化賦能的高端醫療器械等產業領域,持續釋放發展動能。
哈工大深圳校區醫工學院執行院長馬婷也向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深圳醫療器械轉化氛圍很濃,國際交流的全球化程度也較高。我們也會經常接觸到企業的一些需求,譬如說企業本身在本地的一些揭榜掛帥,會聯系到我們高校。此外,因為距離的這種比較近,產業鏈比較完善,所以我們高校是可以參與到企業的技術研發。
此外根據舉辦方提供信息,本屆CMEF還匯聚了來自廣東、江蘇、浙江、上海、山東、四川、湖南等地的產業集群展商,以及德國、美國、日本等20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展團,真正實現了“全國盛會、全球舞臺”,全面展現醫療產業的創新成果與發展趨勢 。(唐唯珂)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