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9-24 19:44

秋分時節,中國大地五谷豐登。
2025年9月23日,第八屆中國農民豐收節全國主場活動在山東省招遠市大戶陳家村舉行。時值“十四五”規劃收官之年,本屆豐收節以“慶農業豐收 享美好生活”為主題,展現出特殊的歷史意義。
此時中國農業交出了一份豐收的答卷。農業農村部部長韓俊在9月16日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十四五”時期,14億中國人的飯碗端得更牢。2024年中國的糧食產量首次突破1.4萬億斤,比2020年增產了740億斤。如今,中國人均糧食占有量已經達到了500公斤,做到了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國家糧食安全充分保障。
本屆豐收節吸引了全國各地的新農人、地方特色農產品經營者、農業合作社、農業相關企業和電商平臺等。他們參會目的各有不同:有的想推廣自主研發的農業新品種與深加工產品,有的想借助全國性平臺拓寬銷售渠道、對接上下游資源,有的想展示智慧農業技術與數字化管理成果,還有的想通過交流學習先進的農業模式推動本地產業升級。
但他們普遍形成了這樣的共識:豐收節不僅是慶祝豐收的平臺,更是推動農業全產業鏈融合、促進產銷對接、激發鄉村活力的重要契機,通過資源共享與技術協作,共同助力中國農業邁向高質量、可持續的發展道路。
多位與會人員向記者表示,當下,“豐收”早已超越產量的范疇,意味著以優質種子為根基,通過農產品深加工實現“附加值豐收”,憑借品牌差異化實現“溢價能力豐收”,通過產業鏈資源對接實現“渠道賦能豐收”。其核心是農業從“規模型”增長向“價值型”發展的轉型升級,最終反映為農民收入與產業韌性的同步增強。
如今的豐收節,已然成為展示中國農業轉型升級的重要“窗口”。
種業新根基
種子是農業的起點,是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石,被稱為農業的“芯片”。在豐收節的種業振興成果展區,一場關乎自主可控的“芯片”之戰成果初顯。
記者在展區看到,華蜜、中梨玉翠、中矮紅梨、五九香等不同品種的中國梨整齊擺放。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研究員趙德英對記者介紹,通過傳統雜交與分子標記輔助育種相結合,中國梨育種技術不斷升級,早熟、優質、抗逆新品種不斷涌現。
以中國農業科學院果樹研究所自主育成的華蜜梨為例,其母本為八月紅、父本為紅香酥,不僅樹勢較強、樹姿半直立,成枝力與萌芽率也處于適中水平,且以中長果枝結果為主,同時具備抗梨黑星病、耐寒冷的特性。
趙德英指出,目前,中國梨的種質資源利用從“依賴引進”轉向“本土創新+引進改良”并行,遺傳基礎持續拓寬。然而,中國梨產業雖然規模龐大,但主栽品種結構較為單一,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品種占比較低,市場選擇有限。突破的關鍵在于高效育種理論、關鍵技術創新和種質資源的深度保護與利用。
從培育優質果蔬品種到突破畜禽種源瓶頸,這場“種子革命”正從植物領域向動物領域拓展。展會上,山東廣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劉大偉帶來的“廣明2號”白羽肉雞,實現了中國白羽肉雞自主育種從0到1的突破。
劉大偉介紹,目前,雞肉在中國已成為僅次于豬肉的第二大肉類消費品。但在2021年以前,中國白羽肉雞種源100%依賴進口,種源受制成為白羽肉雞行業持續健康發展的瓶頸。為實現種源自主可控,保障中國肉雞產業的穩定發展,公司與中國農業科學院北京畜牧獸醫研究所聯合培育的“廣明2號”白羽肉雞配套系,打破了長達40年的種源完全依賴進口的局面。
劉大偉表示,“廣明 2 號”商品肉雞表現卓越、42天體重便能達到3公斤,成活率高,料重比低,適應力強。父母代產蛋性能優于進口品種,胸肉木質化程度比進口品種低約42%。2025年,“廣明2號”白羽肉雞已成功實現中國祖代種雞的首次出口。
隨著居民生活水平不斷提升,消費者對高品質牛肉的需求持續增長,但國內市場長期面臨優質肉牛品種稀缺的問題。2003年,山東省淄博市高青縣聯合青島農業大學成功培育出第一代高青黑牛,不僅填補了國內高端肉牛市場的空白,其細膩的肉質、均勻的脂肪分布,更可與日本和牛相媲美。
高青縣農業農村局畜牧漁業服務中心主任張玉橋介紹,一頭當地黑牛經過“庖丁解?!焙?,能被分割成近50個部位,根據肉質優劣劃分為A1—A5等多個等級,由冷鏈智慧物流直送高端直營店或電商消費者手中,一整頭黑牛往往能夠賣出10多萬元,最高賣價能達20萬元。
從整體現狀來看,中國種業已進入“自主創新加速期”。農業農村部副部長張興旺表示,近年來,中國育成了一批生產急需的重大品種,選育出優質高產水稻、節水抗病小麥、機收籽粒玉米、高油高產大豆等急需品種,農作物自主選育品種面積占比超過了95%,做到了“中國糧”主要用“中國種”。自主培育的白羽肉雞、華西牛、南美白對蝦等品種打破國外壟斷,市場占有率持續提升。
產業鏈新價值
在煙臺博士達集團(下稱“博士達”)展位,雨水打濕了該公司下屬合作社技術員張平的眼鏡,卻絲毫未減他的熱情。張平始終對著手機屏幕,向直播間的觀眾激情推介產品:“家人們看過來!這不僅僅是蘋果,這是可以吃的蘋果脆片、可以喝的蘋果醋、可以敷的蘋果面膜!”
博士達是一家專注蘋果全產業鏈運營的綜合性企業,核心產業聚焦于功能性抗氧化富硒蘋果的培育及深加工領域。
在張平看來,初級農產品“靠天吃飯”,市場價格波動大。對于農民來說,收益是最主要的。而深加工可以解決傳統種植“銷路愁、價格波動大”問題,不僅能進一步穩住收益、提升價值,農民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也會日益高漲。通過深加工,企業每年可消化30%的加工果,減輕果農“賣果難”難題。
身為新農人,張平對農業未來發展有著更長遠的思考。他認為,農產品深加工是農業現代化必然要走的路。當前果園種植者多為六七十歲的老人,農村老齡化問題突出。為了讓農業釋放高回報吸引力,博士達通過農產品深加工與電商、文旅、文創融合,形成農業+新業態。這樣能讓年輕人看到農業蘊含的高回報潛力,吸引他們返鄉創業,在一定程度上解決農村老齡化問題,進而為鄉村振興注入強勁活力。
浙江省玉環市的文旦被譽為“中華第一柚”。浙江省玉環市供銷社黨委書記、理事會主任黃丹紅表示,文旦鮮果可被加工成果汁、果酒,果皮則提煉成精油、制成皮糖,綜合利用率從60%躍升至95%以上。2024年,玉環市文旦全產業鏈年產值突破5.06億元,文旦核心產區農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達7.2萬元,高出省均3萬元,果農種植文旦的積極性顯著提高。
在第八屆中國農民豐收節首屆鄉村振興電商直播大賽展區,花田璣密品牌創始人娜美向記者展示了由平陰玫瑰加工而成的玫瑰花苞液、玫瑰冷萃鮮花液、抗皺玫瑰精華油等系列產品。山東省濟南市平陰縣是世界上種植面積最大的重瓣紅玫瑰主產區,玫瑰種植面積達6萬多畝,年產鮮花(蕾)2萬噸。
娜美表示,公司通過與平陰縣農戶深度合作,實現當地6萬多畝玫瑰“應收盡收”,實現了從種植、采收到生產、發貨的全鏈管控。傳統玫瑰收購價2.5元/斤—5.5元/斤;深加工后,玫瑰收購價提升至5元/斤—8.5元/斤。通過提高收購價,公司帶動農戶每畝地增收15%—20%。
從全國層面看,農產品深加工已從“單點突破”進入“集群發展”階段。各地依托特色資源打造深加工產業園區,山東、河南、四川等農業大省已形成超千億級農產品加工集群,“農業+電商”“農業+文旅”等融合模式不斷涌現。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突破6300億元,同比增長15.8%,顯示出強勁的增長勢頭。
智農新賽道
在豐收節主會場兩側,約40臺顏色鮮艷的現代農機具整齊陳列,直觀展現出農業智能裝備在不同生產場景的廣泛應用前景,成為現場彰顯中國農業現代化的亮眼風景線。
其中,大疆T100農業無人機展臺吸引了不少參會者。深圳市大疆創新科技有限公司工程師王超對經濟觀察報記者介紹,該無人機對多元場景都具備適配能力。
在北方平原大規模種植場景,大疆 T100農業無人機平均單機日噴灑作業面積可達600畝,作業效率是傳統人工的40倍以上;在南方丘陵特色經濟作物場景,該無人機搭載地形跟隨模式與強大的障礙物感知系統,可靈活應對復雜地形,85公斤的吊運載重更解決了丘陵地區物資運輸難題;在西部山區果園場景,該無人機的精準穿透作業能力可讓藥劑直達作物關鍵部位,每畝能節約農藥500克—700克,在減少農資浪費的同時降低面源污染。
“農業是個既艱辛又得跟時間賽跑的行業,公司研發的初衷,就是不想讓技術成為農民的負擔?!?王超坦言,公司希望通過技術創新,為農民提供人人能用得起、買得起、造得起的實用工具。在能源方面,大疆T100農業無人機智能充電站和優化后的動力系統,相比搭配第三方發電機產品,D14000IE充電站采用電噴技術省油15%,每天能省15%的油錢。
針對果樹種植中勞動力緊缺、采收成本高的難題,智能化裝備提供了有效的解決方案。
山東省農業機械科學研究院楊化偉副院長表示,研究院自主研發的蘋果采摘機器人能通過“雙眼”識別蘋果的成熟度,并對蘋果進行精準定位,而后機械手進行采摘。該機器人采用四指欠驅動式機械結構,相較傳統二指、三指執行器,其聚攏式抓取功能可顯著降低打滑風險,還能實現無損采摘。此外,該機器人具備動態路徑調整能力,針對果園中與蘋果存在一定距離的遮擋物(如小樹枝),可自主切換作業角度完成采摘。
在蜂業養殖這一細分領域,智能化升級同樣成效顯著。中國農業科學院研發的智能蜂箱,可實時監測蜂箱環境與蜂群活動,實現遠程管理、精準預警和科學決策。
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信息研究所研究員助理王冬潔表示,傳統模式下,2名蜂農最多可管理100群蜂;搭載智能蜂箱后,同等人力可管理300—500群蜂,勞動力效率提升3—5倍。這一突破有效緩解了養蜂產業用工難、管理效率低的痛點,僅通過手機即可遠程掌握蜂群動態,減少重復勞動與開箱對蜂群的干擾,降低管理成本的同時,提升蜂群生存穩定性。
隨著數字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融合,中國農業正從“靠經驗、拼人力”的傳統模式,向“靠數據、靠智能”的現代化模式轉型。智能裝備的普及與迭代,不僅大幅提升了生產效率和資源利用率,更通過降低操作門檻和勞動強度,重塑著農業生產方式與勞動力結構,為規?;洜I和精細化管理提供了堅實支撐。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