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因為數字技術的影響,在管理中,人們越來越多探討“賦能”、“激活”,這也是我自己在組織的數字化轉型中探討的核心命題。
但是,管理者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組織管控”依然是一個重要的職能,因為管理控制是保障達成績效的核心職能之一。
01 控制是保障達成績效的核心職能
控制的重要性,我們可以用一張圖表示出來。

?
企業的規劃(目標、政策、程序),組織(機構設計、工作職務的規定)以及領導(職權劃分、員工激勵)轉化為組織與個人的績效,在實現的過程中需要由控制來衡量、核對和修正。
也就是說,如果企業沒有控制職能,企業的規劃就無法轉化成企業與個人的績效,企業的組織管理過程以及領導職能的發揮,也無法與績效相關。
控制之所以有意義,是因為控制本身是一個過程,通過這個過程,管理者能夠確保實際的活動符合計劃的活動,決策者能夠收集和反饋有關績效的信息,比較實際的后果和計劃的后果,并采取行動。
管理者在運用控制職能時,需要明確目標與計劃本身,需要使管理活動的整個過程與目標和計劃保持一致。只有做到這一點,才能夠說控制職能發揮得當。
所以,理解控制,就會理解到控制在五個方面發揮作用。
第一,預防危機的出現,因為有計劃地收集信息可以防止重大事故的發生。
第二,使生產標準化,控制是需要把產品及提供的服務標準化,從而盡量減少偏差。
第三,考核員工的績效,使員工的績效得到衡量與指導,并使績效標準化,讓員工有章可循,有依據去提升自己的行動。
第四,修訂/更新計劃,通過控制發現的偏差,可以迫使組織切實推行計劃,不至于到最后來不及調整。
第五,保衛組織財產,控制本身能夠很好地監督變化,具有預警和提示作用,這樣可以迫使管理者負起財務責任并保存資產。
從根本上來說,控制職能就是預防風險,糾正偏差,確保目標與計劃實現的職能。
02 控制是針對目標,而非“人”的管理行為
千萬不要把控制理解為對人的控制,理解為一種針對人的管理行為,否則就大錯特錯了。
實際上,控制是一種針對目標的管理行為,要求每一個管理行動都要不斷與目標、計劃進行核對與衡量,如果發現偏差就要及時糾正。這是控制作為重要職能的核心要義。
控制的過程由四個步驟構成:
第一步,建立工作目標和考核標準(立標);
第二步,測量實際績效(監察);
第三步,將實際績效與目標和標準相比較(核對);
第四步,采取必要的行動(修正)。
這四步是一個不斷進行績效評估的過程,最終確保獲得組織及個人的績效。
控制的過程可以理解為立標、監察、核對和修正的過程。
·立標,要求建立具有挑戰性、合理性的績效(工作)目標;
·監察,要求測量、收集、存儲以及傳達(反饋)有關個人或者組織活動的數據和資料;
·核對,則是將實際活動或者結果與預先計劃的活動或者結果相比較;
·修正,就是按照原來的計劃,修正偏差的活動。
我去企業調研時,看到很多企業在管控制度上花費了大量精力,設立了很多制度體系?!翱刂啤逼鋵嵅⒉皇侵敢⒁惶字贫?,而是要形成一種工作習慣,這種習慣是通過上面所說的四個步驟來實現的。
如果管理者能夠把這四個步驟做到位,并形成如常的工作習慣,控制本身就會發揮作用。
03 控制的三個要件:標準化、量化、全過程化
控制之所以沒有很好地發揮作用,是因為大部分管理者把控制理解為制度、體系和要求,卻沒有認識到控制的核心要件是什么。
在我看來,控制有三個核心要件,我稱之為:標準化、量化、全過程化。
(1)標準化
控制首先需要表現為一系列標準,只有這樣才可以衡量和核對。
很多時候,企業無法發揮控制職能,是因為有制度無標準。如果沒有標準,控制職能的發揮就成了一句空話。
以質量控制為例,有了ISO質量標準,企業才得以真正管控好生產質量、產品質量甚至工作質量。
(2)量化
要想把標準轉化為人們日常的工作行為,需要把標準量化。只有量化的標準才有實施的可能,也才能真正被檢驗和衡量。
那些將控制職能發揮得相對比較好的企業,都有一個共性,就是建立了量化的標準,能讓員工了解公司對工作質量的要求,對照并檢驗自己的行為,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工作上存在的差距,并采取適合的行動,以獲得績效。
在不少企業,因為沒有標準,或者沒有量化的標準,在管理中經驗主義盛行,甚至很多時候需要依賴人們自覺的行動與行為,依賴于人的判斷,導致無法真正實現管理控制。于是,每次出現錯誤都無法及時糾正,而且同樣的錯誤一犯再犯,既浪費了資源,又傷害了員工的積極性,根本無法取得績效。
(3)全過程化
控制需要讓最終的結果與預先設定的結果保持一致,所以控制的第三個要件就是全過程化。
這是很多企業容易出問題的地方。一些管理者在管理過程的初期,對于計劃與目標還比較熟悉,并能使其保持一致,但是當遇到困難或者時間周期拉長時,就會完全忘記預先設定的目標與計劃,甚至會選擇性忘記,這時就需要管理控制來發揮作用。也正因為如此,控制需要全過程化。
強調控制的三個要件,是為了讓管理者理解控制職能需要設立標準,進行檢驗與衡量,并貫穿管理活動的全過程。這三個要件缺少任何一個,控制都難以發揮效果,也就無法確保組織與個人獲得績效。
04 有效控制方法的5個重要特性
控制的目的是促成某些項目的結果,而控制的方法則是為了達成這些目標所運用的方法。有效的控制方法,往往具備如下幾項重要特性。
(1)控制方法符合經濟效益
實施企業控制所需投入的成本,應該和預期的利潤相稱。例如,如果某種控制措施的成本是100元,但平均只能找到5元的問題出來,那就不符合經濟效益原則。
同樣,控制資訊如果過量的話,也會造成混淆。企業主管必須知道如何以最少的資訊來獲得預期的結果。
(2)控制方法應該有意義
沒有必要把控制措施運用在不重要的事情上,控制方法應該用在重要的事情上,例如企業目標的達成等。
控制方法應該根據目的來判斷是否適當。例如,某家公司根據有多少人會對工作提出抱怨的方法,來測量員工的不滿程度。調查結果顯示,每1000人中只有5人提出抱怨,因此公司就認為員工大致上對工作環境感到滿意。但事實上,幾乎5個提出抱怨的人,都屬于某個相當重要的部門,后來該部門進行罷工,竟導致整個公司的停滯。
由此可見,控制系統的設計,必須能把關鍵性的問題找出來,或把特別重要的結果和事實呈現出來,否則就會造成誤導。有個基本原則是,控制的方法必須配合測量對象的特性和本質,控制方法的選擇必須把測量的精確度考慮在內。
(3)控制方法必須重視時效
每隔多久要對必要項目進行測量,是一個必須慎重考慮的問題。
(4)控制方法應該易于了解
組織控制所提出的報告,應該清楚簡明有重點,避免使用很多復雜而又沒有必要的細節資料,否則員工容易被搞糊涂。
(5)控制方法必須清楚顯示需采取的行動
如果只是為了提供資訊而把資訊放到里面,那是沒有用處的。實施控制措施的目的,并不是希望操縱別人,而是希望能讓員工采取適當的行動。(本文完)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