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中小銀行的首席信息官突然吃香了

    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9-15 09:43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劉穎

    當大型銀行依托資金和技術優勢在金融科技領域擴張時,中小銀行正加速聚焦“人”的突破,尋找數字化轉型戰略的“核心推動者”。

    值得注意的是,“海選”成為不少中小銀行引才的重要方式。例如,鄭州銀行近期在官方渠道發布首席信息官“海選”公告,面向社會廣納賢才。

    同時,內部提拔、跨機構引入也是中小銀行選才的重要途徑。據記者不完全統計,今年以來,遼沈銀行、北京銀行、長安銀行、廣州農商行、北京農商行、浙江農商聯合銀行等多家中小銀行的首席信息官任職資格獲監管核準。其中,2025年9月10日,遼寧金融監管局正式批復溫更的遼沈銀行首席信息官任職資格。溫更由此成為遼沈銀行成立以來的首任首席信息官。

    蘇商銀行特約研究員薛洪言表示,銀行設立首席信息官的核心原因,是應對數字化轉型的戰略緊迫性,尤其在當前技術革命與市場變革深度交織的環境下,信息技術已從“加分項”變為“生存基礎”。首席信息官的設立有助于打破技術與業務“兩張皮”的困局,從全局視角統籌技術研發、業務落地與價值轉化,避免技術投入淪為“無效基建”。與此同時,日趨嚴格的監管環境也對銀行的信息系統合規性、數據安全性提出更高要求,首席信息官需牽頭構建符合監管標準的技術框架,確保業務創新與風險防控同步推進。

     

    “補位”科技核心人才

    在銀行首席信息官選聘中,“海選”模式因能打破內部人才局限、精準對接轉型需求,成為中小銀行的選擇之一。

    以鄭州銀行為例,該行微信公眾號發布首席信息官“海選”公告,面向社會公開納賢,其要求極具針對性——需具備國有大行、股份制銀行或頭部城商行或農商行總行信息科技條線負責人經驗,對大數據、云計算等前沿技術有洞察力且有落地成果,同時需滿足6年以上信息科技工作的資歷條件,其中任信息科技高級管理職務4年以上并從事金融工作2年以上,年齡原則上不超過52周歲。

    不同銀行的“海選”需求更顯差異化。

    上饒銀行則將目光鎖定“80 后”高知人才,強調候選人需深刻理解數字化轉型戰略并推動落地。

    廈門國際銀行則在今年年初啟動選聘,聚焦信息系統研發與技術管理的統籌能力,關注應聘者的跨機構或基層相關經驗。該行表示,具有基層工作經驗(分支機構工作1年及以上),具備兩個及以上職位歷練經驗(跨部門或跨分行、總分行),具備市場營銷、授信審批、風險管理等條線管理經驗者優先。

    薛洪言表示,中小銀行以海選方式招聘首席信息官,往往是因為內部缺乏既懂技術又懂業務的復合型高管人才,通過公開選聘可吸引來自大型銀行、金融科技公司等背景的專業人才,快速導入先進經驗與創新理念。此外,“海選”過程也有助于銀行更清晰地識別自身短板與轉型需求,同時外部人才的引入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打破內部利益格局,為跨部門協作和流程重構注入新的改革動力。

    除了通過“海選”向社會廣泛吸納人才外,內部提拔也是重要途徑。例如,北京銀行首席信息官明立松在北京銀行任職多年,曾擔任該行信息科技管理部總經理,系統運營中心黨委書記、總經理等職。

     

    首席信息官如何更有為

    從數據維度看,近年來,中小銀行對金融科技的投入力度與布局速度正持續提升,數字化轉型的“主動性”顯著增強。即便面臨盈利承壓,中小銀行仍在咬牙加碼科技投入。

    中小銀行互聯網金融(深圳)聯盟發布的《中小銀行數字金融發展研究報告(2024)》顯示,2024年,有28.57%的受訪中小銀行,將金融科技投入占總營業收入的比重提升至5%—10%區間;若以2%作為金融科技投入的基礎門檻,2024年超八成受訪銀行達到標準,增超5個百分點。

    進入2025年,中小銀行的轉型需求更顯迫切,監管導向也更為明確。

    2022年原中國銀保監會發布的《關于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的指導意見》,明確“到2025年,銀行業保險業數字化轉型取得明顯成效”。這為行業劃定了關鍵時間節點,也讓中小銀行意識到加緊“補位”科技核心人才。

    此前部分中小銀行存在首席信息官崗位空缺或由非技術背景高管兼任的情況,導致科技戰略與業務目標脫節,如今“補位”成為必然選擇。

    對中小銀行而言,設立首席信息官的優勢顯而易見:能集中資源推動數字化轉型,快速補齊技術短板,在服務縣域或下沉市場中構建差異化優勢;但劣勢同樣突出——資源有限,難以承擔高昂的科技投入與人才成本,吸引和留住高水平首席信息官的難度大,易出現“培養即流失”,且內部傳統業務思維若固化,還會阻礙首席信息官戰略構想落地。

    實踐中,部分中小銀行首席信息官仍面臨“巧婦難為無米之炊”的困境:在制定科技戰略時,盲目跟風大型銀行追求“大而全”的數字化布局,忽視自身資源與能力限制,導致戰略落地受阻。

    如何讓首席信息官真正發揮作用,成為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的關鍵?招聯首席研究員、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副主任董希淼給出了具體建議:

    一是“內部造血”與“外部引智”結合。一方面,可以鼓勵內部技術骨干到業務一線輪崗,鼓勵業務骨干學習技術思維,培養自己的復合型人才。另一方面,可通過“海選”等方式從外部引進經驗豐富的人才,并積極與金融科技公司合作。

    二是明確權責,高位賦能。首席信息官必須是銀行高管團隊的一員,可由副行長兼任,必要的情況下可以進入董事會,深度參與戰略決策,而非僅僅是技術條線負責人。

    三是聚焦特色,差異化發展。中小銀行發展金融科技,不應盲目追求“大而全”,而應聚焦本地市場和地方特色產業,走“小而美”的差異化路線,提高投入產出比。

    四是小步快跑,務實漸進。中小銀行數字化轉型非一蹴而就,不可“一鍵復制”。應從痛點和焦點入手,選擇投入產出比高的項目快速試點,用小成功證明價值,再逐步推廣。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經濟觀察報金融市場新聞中心記者,關注銀行、消費金融、平臺金融、AMC、融資租賃、擔保等領域。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