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9-14 21:00

工業和信息化部、中央社會工作部、中央網信辦等六部門近日聯合印發 《關于開展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的通知》,決定在全國范圍內開展為期3個月的汽車行業網絡亂象專項整治行動。此次行動涉及非法牟利、夸大和虛假宣傳、抹黑詆毀企業等多個問題。
此時也正值2025年中國公平競爭政策宣傳周開展期間。這項活動從2022年開始舉辦,今年已經是第四屆。營造公平競爭環境意義重大,可以說,沒有公平競爭,市場會失靈、資源會浪費、創新會停滯。
客觀地說,目前市場中還存在諸多不正當競爭行為。中國汽車行業或許可以成為一個觀察窗口。汽車產品高價值、供應鏈復雜、信息高度不對稱的特性,讓該行業成為不正當競爭行為的高發區。
比如,有的車企安排旗下汽車對撞卡車,制造違背常識的安全神話;有的車企惡意攻擊,或者通過水軍散布謠言,損害競爭對手的聲譽;還有所謂“零公里二手車”,車企用虛假交易將新車登記為二手車,虛增銷售,也侵蝕了消費者權益;從供應鏈角度看,一些車企對供應商拖延付款,核心供應商對上游企業亦然,因為長期不正當拖延付款,一些中小企業甚至瀕臨破產。
這些行為破壞了市場信任,消費者感到被欺騙,供應鏈上下游陷入焦慮,行業畸形的價格戰愈演愈烈。所謂“內卷”,一定意義上正是由這種惡性循環加劇的。
這些問題中的很多已經得到了處理。比如,科技部出臺了《駕駛自動化技術研發倫理指引》以推動該領域的健康發展;對 “零公里二手車”亂象,相關部門也明確表態要進行規范整治,予以嚴厲打擊。有些問題也得到了高度重視。比如此次針對汽車行業網絡亂象的專項整治行動,就體現了監管部門的決心。
公平競爭政策的核心,在于引導企業在正當規則下進行良性競爭。我們認為,不管是汽車行業還是其他行業,不管是網絡亂象還是拖欠賬款等行為,整治行動要收到實效,就必須讓違法違規者得到有效的懲戒,大幅度提升其違法違規成本。只有這樣,制度才能真正具備威懾力。
值得注意的是,企業之間的不公平競爭只是問題的一個部分,地方政府的角色也不容忽視。拿汽車行業來說,地方政府一些不規范的行為也會損害公平競爭環境。比如,部分地方政府對本地汽車企業采取保護甚至補貼措施,無法通過市場淘汰一些缺乏競爭力的企業,不僅延緩了產業出清,也造成資源錯配。地方角色與企業間的不正當競爭相互疊加,加劇了行業內卷與市場失序。
公平競爭與否,將決定未來哪些企業能夠脫穎而出,進而直接影響國家整體的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水平。只有構建透明、公正的競爭環境,才能讓創新資源得到有效配置,讓具備核心競爭力的企業獲得應有的成長空間,從而推動經濟結構升級、提升國家的長期競爭力。
今年的公平競爭政策宣傳周延續了“統一大市場,公平競未來”的主題。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經濟增長的原因之一,正是越來越開放和統一的市場。這也是公平競爭政策持續成形并發揮作用的過程。釋放新的制度紅利,需要各方攜手完善立法、強化監管,進一步完善統一開放、競爭有序的市場體系。只有在制度土壤公平、監管威懾“有牙”的前提下,市場“看不見的手”才能高效運作,各市場主體才能真正公平競未來。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