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t id="ww04w"><rt id="ww04w"></rt></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tt id="ww04w"></tt>
  • <tt id="ww04w"><table id="ww04w"></table></tt>
  • <li id="ww04w"></li>
  • 用好消費貸貼息應打好“組合拳”

    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08-15 19:30

    張林/文 8月12日,財政部等三部委印發了《個人消費貸款財政貼息政策實施方案》。財政貼息相當于對特定消費主體和消費貸款實施的定向降息,有助于降低消費領域的融資成本。

    提振消費是一項相當復雜的系統性工程。在這一系統性工程中,財政政策的角色非常重要。它是更傾向于公共投資還是更傾向于家庭保障,是兩種非常不同的政策選擇。

    今年以來,財政政策思路發生了明顯的變化,體現出更顯著的“投資于人”以及“民生支持”傾向,更注重直達家庭與個人。比如,推出國家育兒補貼,這是首次以現金補貼方式大范圍直補家庭開支;當前對消費貸款的貼息政策,也是首次中央財政對消費貸款進行定向補貼。

    由財政拿出真金白銀來支持居民消費,釋放了政策信號和暖意,但也不宜過度解讀消費貸貼息的政策效果,比如認為消費貸貼息可以取代以舊換新,或者認為該政策將撬動超萬億元增量消費等。

    從政策落地規則上來看,以舊換新補貼的是消費品本身,而消費貸貼息補貼的是信貸工具,且消費貸貼息在適用期限、使用條件和使用限額方面做了諸多限制,相比消費品以舊換新的政策力度偏小,所以,認為消費貸貼息能夠替代以舊換新政策的解讀可能是偏頗的。

    從消費貸款與新增消費之間的關系來看,也很難說哪個是因哪個是果。如果將住戶消費貸款同比增速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進行因果關系檢驗,就會看到消費增速變化更為基本,也就是說,在消費市場活躍時消費貸款往往會隨之增長,但消費貸款增長卻并不一定能拉動消費規模上行。

    這是因為,消費貸貼息帶來的融資成本下行,可能也不會顯著改善邊際消費傾向。2022年以來,樣本銀行金融機構的消費貸平均利率從6%逐年下行至3%,雖然利率減半,但同期住戶消費貸款的同比增速卻從2022年開始出現顯著下行。特別是對于汽車等大額消費品而言,買與不買,3000元的貼息并不是決定性因素。

    另外,消費貸貼息政策在理論上會提高金融機構加大消費貸款的投放力度,這也是一條提振消費的間接途徑,但由于目前政策對于金融機構的覆蓋范圍相對狹窄,在實際效果上可能也會有所削弱。

    具體而言,消費貸貼息的年息貼息比例是1個百分點,且最高不超過貸款合同利率的50%,目前消費貸的利率約是3%,那么在貼息政策的支持下將降至2%。在貼息流程方面,財政部門按經辦機構預估的貼息需求向省級財政預撥資金,經辦機構在收取貸款利息時,直接扣減財政承擔的貼息部分。簡單而言,經辦機構可以利用2%的利息銷售消費貸款產品,但依然能獲得3%的利息回報,這有利于激勵經辦機構擴大消費類信貸的投放力度。

    因此,消費貸貼息政策對政策覆蓋范圍內的貸款經辦機構形成了顯著的利好,它主要包括國有大行、股份行和頭部消費金融公司。但是,這對政策沒有覆蓋的地方性銀行、其他消費金融公司卻構成了一定的不對等競爭,這些機構的消費信貸投放能力或將受到間接拖累。從這個角度來說,未來政策覆蓋的金融機構應當有所擴圍。

    當然,消費貼息政策只是提振消費多項政策中的一項,今年以來政策還設立了5000億元的服務消費與養老再貸款,3000億元特別國債用于消費品以舊換新,以及約1000億元育兒補貼補助資金預算。在財政收支緊平衡以及財政紀律日益嚴格的當下,未來財政政策大概率還是以審慎擴大支出為總基調,不會大開大合。

    對居民部門而言,目前在本輪債務出清過程中仍處在去杠桿的階段,在此背景下提振消費并非易事,消費貸貼息政策會成為“喂飽駱駝的第一根糧草”嗎?我們認為,要讓政策效果達到預期,重要的是多管齊下,用好包括消費貸貼息在內的“組合拳”。

    (作者系遠東資信首席宏觀研究員)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日本人成18禁止久久影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