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1-10 15:24

魏浩征/文
近期,麥肯錫發布了名為《智能型組織:AI時代的下一代組織范式》(TheAgenticOrganization:ContoursoftheNextParadigmfortheAIEra)的重磅報告。
該報告將組織形態的演變分為三大階段:工業時代是層級制與流水線,數字時代是跨職能團隊與敏捷迭代,AI時代組織的核心將由“人類+AI智能體”共同組成。工業化時代管理的是人手,數字時代釋放的是人腦,AI時代則是人類與AI的復合協作。
這份報告用全球化的視角和系統性研究驗證了:AI驅動之下,組織進化的終點將是自驅型組織。對企業來說,這并非僅是多了一個選項,而是必須面對的組織范式革命。
組織范式轉移
麥肯錫在上述報告中指出:AI正在帶來自工業革命和數字革命以來最大的組織范式變遷。
這個新范式被稱為“智能型組織”,其核心是人類與AI智能體(包括虛擬和物理形態)大規模、低成本地并肩創造價值。
這個判斷與業界愈發清晰的一個共識高度吻合:未來,極少數頂尖人才與AI協同創造的產出,將超越傳統的龐大團隊。個體的戰略思維與系統認知能力將被AI極度放大,形成“以一當千”的格局。組織本身將演變為一個由人類智慧與AI能力共同驅動的共創型智能體。
這份報告提出的幾個結論值得注意。
首先是產出極度集中化:極少數高效能個體在AI放大下,將實現“以一當千”的生產力。過去依靠大規模人口堆疊流程效率的競爭模式將逐步失去優勢。
其次是組織形態轉變:金字塔式的職能層級正在走向扁平化、網絡化和高度自治的團隊生態。組織結構不再是靜態的編制表,而是動態的任務協作網絡。
其三是人機協同新關系:從“人使用工具”變為“人與智能體協同共創”。管理對象從單純的人,擴展為智能體、工作流與數據資產。領導者的角色也要從監督者轉向“經營智能體”的構建者。
其四是競爭力重心遷移:企業從規模與流程效率,遷移到認知能力、數據優勢與協同速度。誰能把握認知、組織協同與數據閉環,誰就擁有未來的護城河。
麥肯錫給出的一個具體場景發人深?。?到5人的小團隊能夠帶領并管理50到100個AI智能體,完成端到端的業務目標。這既是未來組織形態的縮影,也是運營效率的量化想象。
智能型組織的支柱
那么,如何系統性構建這樣一個組織?麥肯錫在報告中提出了五大支柱。筆者在實踐中將其進一步解讀為可落地的行動框架重點。
首先是商業模式,企業需要重構競爭優勢。
未來企業的優勢將來自以下三條并行的路徑:通過AI原生渠道實現實時的個性化服務,提升客戶的黏性與轉化;通過AI優先工作流,把邊際成本壓近算力成本,實現規?;牡统杀窘桓?;構建受保護的“專屬數據花園”,形成不可復制的數據護城河,使模型與業務閉環難以被同行復制。
企業將不再被傳統行業邊界束縛,有望成為滿足客戶多元需求的生態體。這也是產品/服務公司向生態經濟體的進化。
筆者的實踐建議是,企業需要重構收入模型,同時將數據產權、隱私合規和模型治理作為進入門檻來經營。
第二是運營模式,企業需要重新定義組織單元。
傳統的職能孤島、部門墻將被徹底打破,組織的基本構建單元變為“以成果為中心的智能團隊”。正如自驅型組織的終極形態,每個團隊由少數人類成員負責定義目標、監督進程與處理例外事務,日常執行由若干AI智能體承擔。組織架構圖將進化為動態的任務協作網絡圖。
筆者的實踐建議是,企業需要用“目標—能力—智能體”重塑組織單元;將崗位描述轉變為“成果陳述+接口規范”,建立任務編排與分權體系,支持按需彈性編隊。
第三是治理機制,企業需要嵌入式、實時的智能治理。
當智能體在運行時,傳統的稽核、月報、會議已不能滿足治理需求。治理需要嵌入每個工作流:批評者智能體、護欄智能體、指標監控體和人類審批節點共同組成“7x24”小時的實時治理體系,同時確保人類主體保留最終問責權。
筆者的實踐建議是,企業可建立“可解釋性+回溯鏈路”的治理基線;將合規要求、風控邊界和倫理紅線寫成可執行的策略模板,植入到工作流中;引入審計日志和模擬沙盤機制,做到可回溯、可復現。
第四是人才與文化,新角色與組織需要達成“底層協議”。
AI不僅改變了工作方式,更改變了對人才的定義。麥肯錫報告指出其中的三類關鍵角色:M型領導者,跨領域的通才,能整合資源并統領復雜系統;T型解題者,在某一領域有深厚積累,負責處理復雜的例外與深度問題;AI賦能者,一線員工通過AI工具放大影響力,專注于情感連接與高價值的人際互動。
與此同時,企業文化的功能也升級為組織的“免疫系統”,不僅承載企業的價值觀,更是保證人機協同在大規模自治中不致失控的道德與行為底線。
筆者的實踐建議是,企業要重塑認知能力、系統思維、AI素養等能力模型;通過訓練營、跨職能輪崗與“實戰沙盤”培養M型與T型人才;把企業文化嵌入操作規范和績效體系,形成可量化的行為指標。
第五是技術與數據,企業要形成從集中管控到全員參與的動態生態。
技術能力不再是IT部門的專利。AI使業務人員能直接創建自動化、管理數據和構建工作流。組織需要構建智能體網格平臺,并采用動態尋源(open-sourcing、best-of-breed組合)策略,避免依賴單一供應商。
筆者的實踐建議是,企業可以建立低代碼/無代碼平臺、數據中臺與大模型運營平臺(MLOps),并配合接口規范(API-first),實現內外技術組件像搭樂高一樣組合使用;并把安全、合規、成本與供應商多樣性納入平臺設計。
爭議與選擇
從理論走向實踐的路上存在著幾個關鍵的爭議點。厘清這些爭議,有助于幫助企業降低變革風險、加速落地。
爭議一:企業的管理中層最終會消失,還是實現了角色的進化?
一種觀點認為,在扁平化、智能體自主協作的組織中,傳統的管理中層將失去價值。另一種觀點則強調,中層在戰略承接與文化傳導上的功能依然至關重要,無法被完全替代。
筆者認為“傳聲筒”和“監督員”式的傳統中層管理崗位將急劇減少,但“教練型”“邊界設定者”和“賦能型”中層角色將大量涌現。換言之,中層不是消失,而是重塑為更高價值的連接器與賦能者。
爭議二:企業組織的進化路徑究竟是構建全新的原生組織,還是采用漸進式混合的方式推進?
一種是從零開始試驗及構建AI原生組織,另一種則是在既有業務中尋找場景,逐步注入AI。兩條路徑并存。
麥肯錫建議采取“燈塔域”策略:選擇具有高可見性和技術可行性的業務領域做破壞式試點,進行顛覆性的AI原生重構,打造樣板;同時,在全公司系統性建設五大支柱能力,形成可復制的實踐模板。
實踐證明,這種“特區制+全域能力建設”,既能快速示范,也能降低整體風險。
爭議三:企業是追求群體智慧的涌現,還是通過AI實現工具化“降本”?
AI超級員工能24小時工作、無情緒波動、可無限復制,還能快速適配多國語言環境,并且,AI邊際成本持續降低;而人力成本相對固定,但簡單地把AI當成裁員與降本工具,是短視且危險的做法。
我堅持認為兩者是完全可以統一的:真正的降本來自于價值升維,把人的時間從重復性任務釋放出來,投入到更高價值的創造性工作與協同中,從而實現“更少的人做更多、更高價值的事”。將AI視為簡單的人力替代工具,是對這一革命性技術的最大誤解。組織應當把群體智慧的涌現作為核心目標,把成本優化作為結果而非唯一目的。
企業可以通過堆積木的方式,實現AI從降本到增效的轉變,精準定位各部門的關鍵績效指標(KPI)。當公司數據與行業數據形成閉環,配合優質AI智能體,這才是企業未來的護城河,與傳統模式有本質區別。
實操框架:哪里先動、怎么動
面對這場變革,企業家和高管應當如何起步?
下面提及的三個步驟可以直接落地。
第一步是確立“一號位工程”,需要企業CEO親自領跑。這絕非技術負責人或人力資源負責人可以獨立完成的項目,而是企業的戰略重塑工程,需要CEO親自推動:明確戰略愿景、設定優先級、調動資源、并承諾在治理與激勵上做出結構性改變。
第二步是選定“燈塔域”,先試點,后復制。企業高管需要回答這些問題:哪個業務場景既能體現AI帶來的邊際改進,又足夠可見以推動組織變革?企業高管需要在這個領域大膽重構權責與工作方式,做出可測量的成果與治理樣本,作為全公司推廣的模板。
第三步是聚焦三大核心轉變。在麥肯錫五大支柱基礎上,筆者認為下面三個“心法”更容易上手。
首先是運營層面,企業管理者要把管理的重心從監督、管控人的行為,轉向設計工作邏輯、定義預期成果與接口,實現從“管人”到“理事”的轉變。
其次是文化層面,企業要構筑“免疫系統”,把企業價值觀和風控底線寫成“可執行的規則”,內嵌到工作流與智能體策略中,形成組織與AI的自動約束機制。
最后是能力層面,管理者要堅持“動態尋源”,以開放生態的思路構建技術能力,追求“為我所用”,而非盲目追求“為我所有”,把供應商的多樣性、可替換性與成本控制納入長期采購與技術戰略。
對希望能盡快付諸實踐的企業高管來說,以下是一份簡潔的落地檢查清單:CEO簽署并公開“一號位”變革聲明,成立跨職能變革指揮部;選定1—2個“燈塔域”,定義目標與KPI(時間窗口為6—12個月);建立智能體網格平臺,支持低代碼、數據接入、模型管理與審計鏈路;設計并上線實時治理模塊,包含護欄策略、異常報警與人類審批回路;重塑人才畫像與激勵機制,增加AI素養、認知能力與跨域協作能力的考核權重;
啟動文化訓練與倫理準則寫入,把可執行的行為準則放入合同、績效與晉升規則中;實施供應商多樣化策略,把“可替換性”作為采購條款的一部分。
我們正在見證歷史性時刻:先進的生產關系,終于迎來了最先進的生產力。智能型組織不是一個華而不實的管理新詞,而是AI時代組織形態的終極答案——它已經從理論走向了現實。
對于那些看清趨勢并果斷行動的企業家與高管,這將是打造巨大競爭優勢的黃金期。對于猶豫不決的觀望者,淘汰他們的可能不是某一個競爭對手,而是時代本身。
時代提出了選擇題,請企業家們務必慎重且迅速地作答。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