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為信托業“1+N”監管體系的關鍵一環,日前金融監管總局發布的《資產管理信托管理辦法(征求意見稿)》,從業務定位、運營管理、風險防控等維度全面規范資產管理信托。
業內人士認為,現行規范信托公司資產管理業務的主要規章已實施18年,需適配行業實踐調整。征求意見稿的發布,標志著信托業監管進入“精細化”階段。在監管劃定的清晰邊界下,信托公司既要直面非標收縮、能力補位的破局陣痛,也要抓住標品信托、服務信托的新機遇,回歸信托本源。
劃定業務清晰邊界
從2018年資管新規明確資產管理業務統一標準、2023年信托三分類厘清三類業務邊界,到今年1月《關于加強監管防范風險推動信托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意見》強化信托業務全流程監管,再到近期《信托公司管理辦法》修訂全面強化監管要求,監管框架持續完善。此次的征求意見稿進一步補全信托業監管鏈條。
征求意見稿明確了資產管理信托的私募資管本質:一方面,嚴格限定投資者范圍,要求面向合格投資者非公開發行,人數不超過200人,對于風險較高的信托產品,實施更為嚴格的投資者資質和最低投資金額;另一方面,徹底打破剛性兌付,強調“賣者盡責、買者自負;賣者失責、依法賠償”,禁止信托公司以任何形式承諾保本保收益。
針對重點業務領域,征求意見稿直擊痛點:嚴禁開展通道類業務,要求信托公司承擔主動管理責任,不得為其他機構違法違規活動提供便利;嚴禁資金池業務,強制信托產品單獨核算、凈值如實反映資產狀況,明確非標資產投資需匹配期限。
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認為,征求意見稿有望從根本上解決過往銀信合作、通道業務等問題,以及“名為信托、實為信貸”的監管套利行為。
非標收縮下的能力考驗
盡管長期發展路徑清晰,但征求意見稿或給信托業帶來階段性挑戰。用益信托研究員喻智表示,征求意見稿對非標資產投資進行了嚴格限制,疊加當前未設置過渡期條款,或導致融資類信托占比下降,對依賴非標業務的信托公司而言,短期業務規模料承壓。
長期以來,信托業務以非標債權為主,投研體系側重主體信用盡調而非二級市場分析,這與征求意見稿鼓勵的標品信托、FOF/MOM等業務需求存在明顯差距。曾剛表示,信托公司應盡快提升兩大能力:一是搭建覆蓋宏觀策略、行業研究、資產配置的完整投研體系,引入量化模型、歸因分析等工具;二是重構中后臺運營,實現每日估值、凈值披露等凈值化管理功能,這對于IT基礎設施及運營團隊來說均是前所未有的考驗。
此外,過往信托產品強調預期收益率,投資者對這類產品形成了“類存款”的心理預期,而征求意見稿要求產品凈值隨市場波動?!巴顿Y者需理解‘浮虧’不等于‘違約’?!痹鴦偙硎?,信托公司應通過風險評級、情景模擬、定期報告等方式引導長期投資理念。
本源業務打開增量空間
總體而言,征求意見稿為信托業打開高質量發展的空間。從業務方向看,標品信托有望成為核心戰場。喻智認為,征求意見稿對銀信合作、非標資產投資、TOT類資產均設置資金運用、投資比例、穿透識別等系列要求,模糊地帶被規范,標品業務公平競爭環境料逐漸形成。
信托公司可依托制度靈活性打造差異化優勢。曾剛表示,信托公司可開發“家族信托+資產配置”“保險資金委托”等特色產品,與公募基金、券商資管產品形成差異化競爭。資產證券化領域同樣大有潛力可挖,得益于破產隔離功能,信托在REITs、ABN、供應鏈ABS等業務中具備天然優勢。
服務信托則有望成為另一增長極。家族信托、慈善信托、資產服務信托等業務不依賴資本消耗,且能沉淀高凈值客戶資源,符合“受人之托、代人理財”的本源定位,料成為中小信托公司下一步的突圍方向。
值得注意的是,金融監管總局將資產管理信托業務整改進展納入分類監管依據,督促信托公司穩妥壓降存量業務。曾剛認為,從長期來看,只有真正轉型為專業投資管理機構,行業才能實現可持續發展。(文章來源:中國證券報吳楊)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