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27 18:06

30年前,當中國最早開設的EMBA課堂上坐滿外資企業的高管時,中國還是這些跨國企業的新戰場。管理乃至于企業戰略對于當時的中國本土企業來說是過于陌生的詞匯。
今天再看向這個課堂時,中歐國際工商學院(下稱“中歐”)副院長兼中方教務長、經濟學教授朱天卻告訴我們:課堂中80%的學員來自中國民營企業。朱天此前保持多年的另一個身份是中歐EMBA的課程主任。
從跨國集團到本土企業,學員企業構成的轉變,并非中歐EMBA課程被動篩選或全球號召力不足的結果。恰恰相反,10月13日,中歐GlobalEMBA課程剛剛獲得英國《金融時報》2025年全球EMBA課程百強榜單第二的排名,并連續4年成為獨立辦學EMBA課程的全球第一。
與中國經濟發展同頻共振,才是朱天眼中EMBA課程學員構成變化的底層動因,“20年前,我加入中歐,這期間學員的構成清晰對應著中國經濟的階段性特征”。從早期傳統制造業到后來的金融、房地產、互聯網大廠,再到今天的智能制造、信息技術、電子電氣、生物醫藥,當這門中國最早設立的高級管理人員課程,其校友規模超過18000人時,也成為中國產業升級的鏡鑒。
10月19日,中歐EMBA課程迎來30周年。朱天也看到過去2年出現的一些新變化:接班二代企業家開始批量出現;曾經鮮見的科學家創業群體也出現在EMBA課堂上?!耙酝?,科學家創業群體更多會出現在創業營,EMBA課程主要還是培養企業的高級管理人員?!敝焯煊?個“一點”概括出送高管上中歐EMBA的企業畫像:企業規模相對更大一點,管理難度更復雜一點,制造業規模大的企業數量相對更多一點。這種變化背后無疑表明,中國的科創企業也在上量、上規模,組織管理也在上強度。
破局與轉變
如何在經濟下行、企業經營承壓的當前,每年仍能從市場基本盤中吸引到足夠優秀的高管人員,并為之賦能,幫助他們更好地適應市場新常態,成為課程管理者眼中的重中之重。
過去2年,朱天說他“更忙了”。坐在辦公室等學員主動投遞簡歷的時代過去了,今天的商學院正在放下身段、主動走到企業中去。
但“更忙了”也成為企業家無暇送高管上課的理由,所有人都在為管理和市場“忙得停不下來”,以至于企業間曾彌漫著“活下去是第一要務”“干就完了”等心態。
這讓朱天一度很焦心。在他看來,過去30年依靠時代紅利做成企業的成功率遠高于今天;下行的經濟環境,無疑更加考驗企業掌舵者管理的精細程度和管理水平。時代對企業管理者的能力要求不是更低,而是更高了。企業只求“活下去”的莽撞硬“干”,可能就真“完了”。
朱天覺得,相比20年前,商學院在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的賦能,或許對今天的企業家來說更加重要,“盡管要忙著趕路,企業家們更需要抬頭看路”。
但某種意義上看,獨立運營的商學院也像企業,同樣需要洞察用戶需求:當企業面臨經營壓力、對每一筆投入都更加審慎時,商學院必須更加清晰地彰顯其價值。
特別是商業世界迭代速度加劇、內外環境政策充滿不確定性、市場競爭加速“內卷”,學員企業的最大訴求是什么?商學院教育這座象牙塔是否有能力、又如何去支撐他們的市場表現和期待?這是當前商學院得以存續的根本之問。
朱天說,目前中歐EMBA課程學員的訴求主要有三大特征:實踐性、前沿性、國際化。
實踐性被朱天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他(學員)要面臨很多挑戰,希望這些課程能夠真正地幫助到企業解決問題”。為了回答這些“真問題”,中歐加強了垂直行業的實境課程,將課堂搬到了企業現場。新課迭代率超過40%,確保教學內容與產業發展同頻共振。
前沿性需求則源于技術的爆炸性發展,特別是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前沿技術。2024年,中歐新開設了5門與AI相關的課程,到2025年拓展到了8門,并預期未來2—3年將增設到15門,占整個核心課程體系的20%。
此外,國際化的內涵也發生了根本性轉變。朱天指出過去的國際化多是“向歐美先進的企業學習管理”,現在是“中國企業怎么走出去,融入到世界中”。在地緣政治變化和國內市場競爭加劇的驅動下,出海早已成為很多企業的戰略必選項。
因此,國際化、海外市場洞察以及全球模塊的課程需求在急劇增加,僅2025年開設的海外模塊就多達24個。目前,中歐EMBA海外模塊已累計覆蓋超過20個國家和地區,合作伙伴超過80家。
“現在能夠保證每個同學去一次海外模塊?!敝焯煺f,課程還增加了關于出海戰略、地緣政治、人工智能、穩定幣、新能源等前沿領域的選修課,以滿足學員對知識深度和廣度的要求。
顛覆與超越之辨
當被問及人工智能是否會顛覆傳統的EMBA教學模式時,朱天認為“影響有限”。
但他認為這個影響前面是有定語的,即AI對知識型、內容型的教育沖擊較大,但對于以案例討論、互動分享、思維碰撞為核心的EMBA教學而言,影響相對有限?!癆I可以幫助理解案例,但大家互相的討論交流、教學的引導是很難被取代的?!敝焯煺J為EMBA教學的核心價值之一,在于教授引導之下,學員們基于各自豐富實戰經驗進行的觀點交鋒和互相啟迪,這種動態、情境化的學習過程是AI難以復制的。更重要的是,EMBA提供的是系統性的思維框架。
“EMBA課程可以打開人的眼界,提供更豐富多元的看世界的角度、方法和理論框架?!敝焯旆Q,教授通過案例教學提煉出的分析框架,是與其研究和實踐經驗深度融合的結晶,并非從教科書或AI那里可以簡單獲取。這種思考分析框架的建立,最終導向培養學員在復雜環境下進行系統性、戰略性思考的能力。
此外,朱天認為EMBA的獨特價值在于其構建的高質量學習共同體:來自不同行業同學相互之間的交流很重要,這種交流不只是顯性知識的內容,還有隱性知識的分享以及情感與精神的互動?!拔覀冊瓉碚f,有了互聯網,大家是不是不用再見面了。事實上,有了互聯網之后,大家可能見面更多了?!敝焯煺J為,商學院的教育魅力在于超越工具性的知識,實現學員的自我成長與超越。
隨著中國企業的日益壯大、管理經驗的不斷累積,是否還意味著來自中國的商學院,其教授的知識也能實現對過往理論體系的超越?
面對這個問題,朱天的回答并不激進。他認為,管理學如同物理學、數學等學科,在全球范圍內都具有知識的普適性,“就像們現在不會叫西方物理學、西方數學一樣,中國學者和企業實踐的貢獻,在于不斷豐富和發展了經典的管理理論”。
但隨著中國企業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地位不斷提升,朱天覺得,其對全球管理實踐和理論的影響必將日益深遠。
對話:
經濟觀察報:過去8年作為中歐EMBA課程教務長和課程主任,你觀察課程的學員面貌、行業成分有哪些變化?
朱天:我是20年前加入中歐的,當時中國已經加入WTO,學校也開始參與全球競爭(如金融時報的國際排名)。那時,我們的學員還以外資企業、國有企業高管和政府官員為主。2005年開辦深圳班后,民營企業開始增加,但尚未成為主流。
2015年前后,由于八項規定等政策的實施,政府和國企的學員比例急劇下降。那時是中歐EMBA課程學員結構性轉變的關鍵時期,民企在這個過程中快速崛起,逐漸成為主流。根據2025級的最新數據,民營企業高管學員占比已經超過80%,外資企業高管在13%左右,國有企業約6%。學員高度集中于智能制造、高端制造、醫療健康、IT科技、專精特新“小巨人”等領域。
從行業上看,制造業一直占比很高,但今天的內涵變了,從傳統制造轉向了新能源、電動汽車等新質生產力領域。相反,房地產和金融業的學員比例大大萎縮。因此,總體看下來,我們EMBA課程學員的構成與中國經濟的產業升級是完全吻合的。
這其中有兩個新現象值得關注。一是二代接班的企業家多了,改革開放40多年,很多初代創業者到了交班年紀。二是科學家創業群體開始出現,雖然在我們EMBA課程里的占比還不高,但這是個新現象。
經濟觀察報:構成變了,是否意味著學員對課程的需求也有變化?
朱天:不光是構成,從外部宏觀因素看,經濟下行和地緣政治的變化都導致大家對出海有很大需求。整體來看,同學們的需求可以歸納為三大類。
一是要實踐性,這些高管學員每天都面臨很多挑戰,希望這些課程能夠真正幫助企業解決問題,改變他的認知、提升他的管理能力。我們需要與時俱進的案例研究,需要讀懂年輕一代的關切,回答企業面臨的“真問題”。
二是前沿性。近些年,中國科技進步迅速,前沿技術不斷涌現,我們的課程對此要有所反應,要關注人工智能等前沿技術和產業,關注地緣政治變化對商業的影響,幫助學員錘煉掌控全局的領導力。
三是國際性。今天中國企業的國際化不是過去單純向歐美先進企業學習管理能解決的問題,中國企業今天要解決怎么走出去、怎么融入世界的問題。因此,我們課程也在迭代,增加了很多海外模塊、出海的課程等,此外還增加了很多前沿技術、地緣政治、全球經濟等選修課程。
面對宏觀環境與微觀產業需求的變遷,中歐近期也升級了EMBA課程體系戰略,以新定位迎接管理教育的新命題。我們將新的培養定位概括為:全球視野、中國智慧,培育創新驅動的新商業文明引領者。
整個課程體系的架構可概括為“一體兩翼”?!耙惑w”指在經典管理思維和理念的基礎上,強調前沿性、國際性、實踐性?!皟梢怼敝皇堑诙n堂體系,包括前沿分享系列、實戰課堂系列、人文講堂系列,另一翼是終身學習計劃,以后EMBA課程、校友賦能系列、班級共創系列為主導。
經濟觀察報:EMBA學員的新需求對課程設計帶來哪些挑戰?在AI等技術變革沖擊企業結構和商業模式的背景下,商學院教育能夠跟得上變化?
朱天:教授在備課時,自己必須關心這些前沿內容,對戰略制定、市場營銷、組織設計會有哪些影響;上課時必須能夠回答類似問題,選擇相關的案例。課堂上學員提出問題,結果你的回答跟學員在AI上搜索的答案差不多或者完全相反,那你就要給出令同學信服的解釋。這對教授的知識儲備和學術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AI本身對商學院教育教學模式的改變,可能并不會很大。比如我們的海外模塊,兼具實踐性、前沿性與國際化,這種模式不大可能被AI顛覆。
我們還有國內實境課,直接去企業上課,大家感受比只讀案例要好。我們邀請企業的創始人或高管跟大家分享,與同學互動交流,這種教學模式是一個由實踐到理論再到實踐的過程,也不可能被AI顛覆。
教學方式的變化并不是AI等技術導致的,而是我們為了提高實踐性、國際化而做出的改變。
當前,顯性知識傳播型的課程可能會受到AI更大的挑戰,而商學院案例教學的核心是互動討論與思維碰撞,AI難以替代教授引導的分析框架的構建,學生如果不掌握這些,很可能根本都提不出問題來。同時,AI技術也無法復制學員間的深度經驗分享,面對面交流所蘊含的情感互動和信任建立,仍是技術無法取代的關鍵價值。
因此,從目前AI技術的發展水平看,我們20年前采用的案例教學、課堂討論等核心模式至今依然有效。我們在教學上的調整,更多是源于經濟發展階段的變遷和學員需求的變化,而主要不是被技術驅動的。
在這一過程中,中歐EMBA的課程改進主要基于集體共識,會通過各類形式收集企業家學員的反饋,當某些建議成為普遍呼聲時,便是我們推動改變的明確信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