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06 14:09

國慶節當天,200余名航海愛好者駕駛76條帆船在秦皇島港口工業旅游區下海,所用風帆皆為五星紅旗,在藍色的海面上星羅棋布地點綴著紅色。
這項活動已經持續6年。
秦皇島地處渤海之濱,沿海地區全年風力較大,但無南方臺風天氣,全年有6—7個月適宜帆船下海。
而在帆船下海之前,這里往來的是全球運煤船。公開資料顯示,秦皇島港有21個煤炭專用泊位,年設計通過能力1.93億噸,是“北煤南運”和“西煤東運”的終點站。
根據秦港股份2024年年報,秦港股份下屬秦皇島港、曹妃甸港和黃驊港共實現貨物總吞吐量4.14億噸,其中煤炭吞吐量2.08億噸,秦皇島港2024年吞吐量為1.8億噸。
秦皇島是著名旅游城市,每年夏天來北戴河避暑的游客絡繹不絕,但秦皇島港才是秦皇島興起的關鍵。
1898年,清光緒皇帝欽準在秦皇島自行開埠建港,秦皇島港大小碼頭及鐵路專用線隨即開建,這里也成為近代以來北方唯一一個自開主權口岸。
一方面,秦皇島港是天然不凍良港,且距離北京不過數百公里,地理位置十分優越;另一方面,這里離中國第一座煤礦——開平煤礦更近,產自該煤礦的煤炭可經由津榆鐵路順利從秦皇島港下海。
港口與鐵路在秦皇島交匯,往來人口逐漸增多,秦皇島也從一個小漁村變成了大城市。
長期以來,秦皇島港都是國內主要的煤炭運輸樞紐。2007年,秦皇島港成為世界上第一個2億噸煤炭輸出港,年輸出煤炭長期占全國沿海港口下水煤炭總量的40%以上。
關于秦皇島港應繼續運輸煤炭還是轉型,長期是本地爭議的焦點。
秦皇島港的貨源主要來自鐵路。除最開始接軌的津榆鐵路外,后續又修建了大量連接秦皇島港的鐵路。作為“西煤東運”的關鍵通道,大秦鐵路更是在30年間累計貨運量突破了90億噸,其中大部分是煤炭。
再加上山海關是華北平原進出東三省的要道,秦皇島的貨運鐵路、客運鐵路線路十分密集,一個普通地級市就有三個特等火車站,分別歸3個鐵路局分管。
因此,秦皇島市內鐵路線縱橫交錯,城市被鐵路分割,形成了“鐵路跑城內,公路走城外”的格局。
1916年,京奉鐵路(津榆鐵路別稱)改線繞行,增設南大寺站和秦皇島站(今秦皇島南站),新鐵路東西向貫穿整個秦皇島市區。當時“道南”劃歸開灤礦務局管理,分布著開灤礦務局經理處、海員俱樂部、耀華玻璃廠等一系列與港口相關的建筑物,“道北”則是平民區。
此前,“道南”市民想要出行,只能走幾個狹窄的鐵路地道橋,或是繞遠路找立交橋、鐵路公路交叉口,而地道橋又經常被水淹,“出道南,難于上青天”的說法也因此在居民中廣泛流傳。
秦皇島市區西側也有條鐵路線,是當地自行修建的“小鐵路”。民國初年,秦皇島北部出現了柳江、長城兩家較大的煤礦,兩家煤礦修建了南北向連接秦皇島港的鐵路。起初,秦皇島市區面積不大,尚未向西延伸至“小鐵路”,這條鐵路對市民生活沒有產生什么影響。
但由于秦皇島向東為山海關,山與海相接,可發展空間有限,市區整體向西發展,新設立的國家級經濟開發區位于西側。原先的“小鐵路”因此成為貫穿市區的鐵路,東西向通勤的本地居民時常要在路口等待“小鐵路”上的火車經過。
后來,隨著新建高速鐵路成為運輸主干道,以及秦皇島站改站運行,鐵路對市民生活的影響才逐步解決。
此外,由于秦皇島港占據海岸線,秦皇島市民下海的沙灘被分為東山浴場和西浴場(金夢海灣),兩個浴場之間互不連通。
市民想要去東山浴場,需要穿過一座立交橋——橋上通客車,橋下通火車;去西浴場則要專門找到鐵路公路交叉口,等待火車經過。
與此同時,煤炭貨運也面臨著業務萎縮的風險。
2023年、2024年秦港股份煤炭吞吐量連續兩年下滑,秦港股份在2024年年報中表示:“煤炭作為公司主力貨類,受進口煤沖擊、主產地減產、新能源發力等因素影響,秦皇島港煤炭吞吐量有所下降?!?/p>
但秦皇島港是市內最大的企業,也承接了大量市民就業,若關閉秦皇島港,勢必對區域經濟產生影響。
2006年,秦皇島市提出“西港東遷”設想:將西港區的煤炭、雜貨等生產功能轉移至東港區,騰退近400公頃土地及4.5公里海岸線,推動港口從單一能源輸出向綜合物流樞紐轉型。
東港區則在西起秦皇島港煤五區、東至沙河口的1.7公里海岸線上,集中建設以雜貨、集裝箱為主的大型綜合性現代化港區,承接生產運輸業務轉移。
且東港區距離大秦鐵路更近,此外所有從西面來的火車都可以東西向穿城而過,線路能盡量并行排布。
2013年,秦皇島港西港區正式停止運營;2018年,港口旅游工業區正式開園。
出于工業遺址再利用的考慮,港口旅游工業區將原先的鐵路、碼頭、航標塔等都改建成了“打卡點”。
比如,港口旅游工業區的一大主干道即是“鐵路花?!薄谠袖仢M礫石的鐵路線旁種滿了不同月份盛開的鮮花。游客可以腳踩枕木或鐵軌,感受真實的鐵路線,也可以在鐵路旁與花海合影。

(鐵路花海與市區公路 潘俊田/攝)
在港區甲碼頭,停放著大型運煤船,運煤船旁就是此前的秦港鐵運公司1號樓調車場。港區乙碼頭的碼頭吊機仍佇立如初,從遠處依稀可見運煤機的身影。

(不再運營的乙碼頭,暫未開放參觀 潘俊田/攝)
港區工作船碼頭被重新改建為擁有58個泊位的南山游艇帆船碼頭,承接教育培訓、賽事活動、展覽展會、海上休閑觀光、海上婚禮等業務,計劃打造成為航海教育培訓基地和帆船賽事基地。

(準備出航的帆船 潘俊田/攝)
原先深入海中的航標塔被重新命名為“海誓塔”,附近的秦皇島港股份有限公司第三港務分公司機械維修車間,被改造為婚慶主題功能組團,名為“海誓花園”。海誓花園有獨屬海岸線和沙灘,婚禮儀式可在海邊舉行。

(私家海灘 秦皇島國際旅游港/攝)
此前,游客來秦皇島,主要是打卡阿那亞、北戴河等知名旅游景點,或是一路向東,探訪山海關古城、老龍頭等古跡。
對游客而言,主要交通樞紐秦皇島站位于市區,需要轉車后才能到達北戴河或山海關;而港口工業旅游區開放之后,秦皇島海岸的旅游景區連成一片,從西向東皆是“打卡點”。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