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風波未平,西貝莜面村的“高價”爭議與預制菜的普及形成鮮明對比,讓消費者困惑的“一碗莜面為何賣數十元”,西貝究竟貴在哪?要回答這一問題,既要看到餐飲業共有的房租、水電、人工等成本難題,更需直面核心:堂食餐廳的定價邏輯究竟是什么?
通過網友曬出的賬單可以看出,西貝“高價”的底層邏輯是壓低成本+品牌溢價?。
西貝的定價始終高于同類西北菜餐館,一碗面三四十元、一道黃饃饃動輒二十元以上,確實高出市場平均水平。西貝方面則回應稱,其定價基于“優質食材、工藝復雜、門店體驗與食品安全成本”,并強調“從未主動追求高端定位,而是致力于提供家庭友好型餐飲服務”。
不可否認的是,西貝的定價本質上是成本結構與品牌溢價共同作用的結果,之所以能在菜價中體現品牌溢價,正是消費者對西貝品牌的長期信任,消費者走進堂食餐館的核心訴求,是希望獲得區別于工業化生產的現制現售體驗?,F炒菜品特有的鍋氣、食材新鮮的口感層次、廚師現場把控的火候藝術,這些不可復制的品質要素構成了堂食的獨特價值。
西貝通過明廚亮灶等舉措,進一步強化了品牌信任度,再到長期堅持“健康食材+家庭友好”的品牌定位,正是這種深入人心的品牌信任,不僅支撐了其菜單上較高的單品定價,更通過品牌效應讓消費者在潛移默化中形成了“在西貝消費需對應更高價格”的心理默認,最終實現了高單價與高翻臺率。
這次羅永浩與西貝的“硬剛”也說明,作為消費者,在關心吃的“好不好”的同時,也越發關注“貴不貴”。西貝的預制菜風波之所以快速演變為全民對預制菜的討論,正是因為消費者敏銳察覺到菜價高企與無明火炒制的標準化菜品之間存在明顯價差。當消費者為一份售價數十元的菜品買單時,期待的是現炒現做的煙火氣與新鮮感,而非工業化生產的預制菜。
從財務角度看,西貝餐飲創始人、CEO賈國龍公開表示西貝的利潤大約為5%,這一數據雖看似不高,卻建立在遠超普通餐館的定價基礎之上,消費者自然會追問:在扣除原材料、人工、租金等顯性成本后,品牌溢價與供應鏈效率是否真正支撐了這一價格體系?這場爭議恰恰揭示了餐飲行業高價≠高質的信任痛點,當消費者為品牌支付溢價時,他們期待的不僅是可口的飯菜,更是透明合理的價值交換。
堂食餐館控成本無可厚非,但前提是要守住品質底線,這次預制菜爭議的根本也正是,省掉了廚師成本和提高了翻臺效率依靠的卻是菜品或者說部分菜品的提前預制,即便這些菜是由中央廚房統一制作的,但卻違背了品牌價值來自于消費者信任這一基本市場規則。當部分經營者試圖通過降低食材標準、簡化烹飪流程來壓縮開支時,實則是在透支消費者信任,最終將付出更大的市場代價。
這次西貝的“論戰”風波,賈國龍一直強調符合國家標準,這一回應雖守住合規底線,卻暴露了對餐飲行業本質的認知局限,??餐飲業的核心競爭力從來不是達標,而是信任經濟的長期價值??。在餐飲業競爭加劇的當下,控制成本是經營必修課,但真正的經營智慧,在于找到品質堅守與成本優化的平衡點。
?控制成本無可厚非,但絕不能以犧牲品質為代價;品牌溢價必須與透明度同行,讓消費者看清每一分錢的價值去向。餐飲定價的本質是成本、信任與品牌價值的平衡,隨著消費者對餐飲品質與健康的重視,非預制菜模式可能成為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方向,但前提是企業能建立清晰的成本控制體系與定價邏輯。只有讓消費者覺得物有所值,定價策略才能真正支撐企業的長期盈利。
未來,隨著消費者對餐飲品質與健康的重視,非預制菜模式可能成為差異化競爭的重要方向,但前提是企業能建立清晰的成本控制體系與定價邏輯。畢竟,在餐飲業沒有無緣無故的 “貴”,也沒有不考慮成本的“情懷”,只有讓消費者覺得物有所值,定價策略才能真正支撐企業的長期盈利。?
當“貴”成為信任的試金石,西貝們該交出怎樣的答卷???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