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 宋燕 這個民族在中國歷史上建立了11個政權(包括鮮卑化漢人政權北齊),實現統治的時期達200多年(如果算上吐谷渾就達到300多年),今天中國北方相當多的人身體里都流著這個民族的血。過去它一直沒有得到人們的重視,近幾年的熱度卻越來越高,它就是鮮卑族。
這個曾經少有人知的民族政權給我們今天留下了大量歷史遺跡和考古發現,其中包括云岡石窟、龍門石窟、響堂山石窟……婁睿墓、司馬金龍墓、磁縣北朝墓群……這些越來越受歡迎的文物古跡,正在把鮮卑人建立的北朝推上今天的頂流。
天津博物館正在舉行的“同鑄山河——北朝歷史文物主題展“,就正好契合了這股風潮。
尤其是,這個展匯聚了收藏北朝文物較多的8個?。ㄗ灾螀^)14家文博單位的文物,涉及了龍興寺造像、北魏壁畫、北魏隨葬俑和鎮墓獸等多個類別,展陳布置不僅梳理了鮮卑人主動融入中原文明的歷史過程,在文物選擇上更注重文物的“顏值”,因此是一場既長知識,又好看的展覽。
現在咱們先來著重推薦一下“好看的”文物。



這兩個出土于山西大同司馬金龍墓的風帽俑是這次展覽當之無愧的明星。它們應該是墓主出行儀仗隊的侍衛或儀衛。
司馬金龍是北魏瑯琊王,是依附于北魏的東晉宗室后裔,他死于太和八年(484年),那時北魏尚未遷都,都城還在平城也就是今天的大同。司馬金龍墓出土的釉陶俑陣是國內迄今為止發現北魏時期陣容最大的俑陣,數量之龐大在同時期極為罕見。還原出了當時軍隊的氣勢,稱得上“微縮版的兵馬俑”。從這兩個俑穿的衣服可見,平城時期的北魏漢化還不明顯,他們穿的衣服是明顯的鮮卑服飾。

展覽上整塊借來了好幾處壁畫,比如這幅山西大同云波路壁畫墓發掘出土的侍從圖。圖中共分上中下三排人物,上排為九位拱手直立的女子,女子后為一座房和三位男子;中排為兩位跪姿男子,身旁有一把長頸壺,身后為十二位直立成一排的男子,后六匹駿馬、兩輛車,車尾為一男子和一座氈房;下排為八位女子呈一排拱手直立狀,其后為較小的七位女子,中間夾雜一只牛,尾部上方為五只牛,還有兩面類似旌旗的物品。這幅圖畫的應該是墓主夫婦郊外出行宴食場面,色彩鮮艷,人物整齊生動,栩栩如生。
云波路墓葬群挖出了29座北魏時期的墓葬,推斷部分為貴族墓,墓葬中除了壁畫外,還出土了很多陶車、陶氈帳、陶俑。帶壁畫的這座墓是2019年發掘的,除了展出的這幅外,還有一幅更大的有墓主夫婦畫面的。

這尊不完整的彩繪陶女傭頭笑靨如花,她的妝容非常值得留意。她面部涂白,施面靨與斜紅兩種妝容。面靨,又稱“妝靨”,是用各種顏料在兩頰處或眉心點搽一定形狀或花紋的面飾,魏晉南北朝時期多見圓形;斜紅則是指在兩鬢或兩側太陽穴附近各畫一彎月形圖案的妝容。北朝時剛剛興起的這種裝扮,在后來成為盛唐的潮流。這個俑頭出土于山西大同金港園墓地。

這件彩繪陶飼鳥童俑是天津博物館的舊藏,來自于北魏。表情和動作非常生動,衣袖仿佛被風吹起,而鳥也似乎馬上振翅欲飛的樣子。女童的衣服已經是漢式的大袖,不過領口還是胡式的翻領。

偃師博物館的這件彩繪陶駱駝,泥質灰陶,駝身、駝架分別模制,組合而成。昂首,前腿跪地,后腿直立,作起臥狀,背負鞍墊、水壺等物,造型生動逼真。在北朝時期,絲綢之路的貿易交流和外來文化的傳入,使駱駝這一帶有典型西域文化特色的動物進入到墓葬壁畫和隨葬動物俑群中。?

?天津博物館這件鎏金銅駱駝也很可愛,只是沒有太多詳細介紹,不知道背景。

這是山西大同北魏太和元年入葬的賈寶墓出土的鎏金鉛鋪首銜環,由鉛錫鑄制,表面滿貼金箔,部分脫落。鋪首主圖案為獸面,雙角內飾忍冬花紋,流露出西域特征,這是因為墓主賈寶是西涼移民。獸面雙目眼底施白彩,眼瞳外圈施紅彩,內圈填黑彩,正中各有一紅點。制作非常精美。賈寶墓是2021年才發掘的,能在這次展覽上看到,也算相當update了。

(北齊貼金彩繪圓雕佛立像)

(北齊貼金彩繪圓雕佛立像)
沒有龍興寺造像的北朝文物展一定是不完美的。1996年在山東青州龍興寺窖藏發現的500多尊北朝時期的造像,展現了東魏-北齊時期的巔峰水平,其水準之高,被稱為“改寫了東亞藝術史”。這次展覽上展出了三尊龍興寺造像,作為整個展覽的壓軸。
瀏覽完好看的文物,還有一批“重要”文物值得大家留意。為什么說重要呢?它們都出土于有名有姓、史書有載的歷史人物墓葬,它們的出土除了可以讓大家領略北朝生活方式外,更用實物驗證了史料的記載,為歷史研究提供了重要的證據。
比如這個宇文覺墓志,志石正方形,劃細線方格,陰刻正書4行,滿行5字,共計15宇,志文如下:周故略陽宇文覺墓二年十月壬申。宇文覺,即北周開國皇帝孝閔帝,宇文泰嫡長子、西魏恭帝三年(556年)三月成為宇文泰的指定繼承人,當年十二月封周公,周元年(557年)春正月即天王位,當年九月在反對宇文護專權斗爭中失敗被囚禁,降為略陽公,次月被殺,隨即其庶長兄宇文毓(yu)即位,是為北周明帝。政治斗爭失敗被褫奪身份導致宇文覺并非以北周皇帝的身份下葬,其墓葬規模甚至略小于同時期的開國郡公。

下面這件彩繪陶扶劍俑看起來普通,但它出土于元邵墓。墓主元邵,清河王元懌之子,封常山王,北魏建義元年(528年)死于“河陰之役”。此俑頭戴小冠,身著交領右衽寬袖長袍,外罩裲襠,腰束帶,雙手扶劍,屬于墓主的儀衛,反映著北朝時期的禁衛武官制度。此俑所著服飾與北魏平城時代陶俑完全不同,正是孝文帝“改易服飾”這一漢化措施的真實體現。而河陰之役,又稱河陰之變,正是北魏漢化后反漢化的權臣進行的一次反撲,在這次事變中,權臣爾朱榮將北魏中央的漢族官員與漢化鮮卑官吏屠戮殆盡,導致北魏的政治系統全面癱瘓,幾乎對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成果造成了毀滅性打擊。


這件青釉六系盤口壺看起來平平無奇,但它的主人卻非常顯赫。它出土于陜西省咸陽市獨孤藏夫婦合葬墓。獨孤藏是北周名臣獨孤信之子,他有三個姐妹,分別嫁給了北周明帝宇文毓、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的父親唐世祖李昞,也就是說,這個墓主是三個不同朝代皇后的兄弟,或者說,是三朝國舅。
除了上述這些好看的、重要的文物,本次展覽還有北朝時期開始制造的玻璃器皿、北魏流行的金耳飾、北魏時出現的中國書法史上重要的字體——魏碑等等。對于喜歡北朝、對那段奇詭的歷史有好奇心的人來說,是非常值得一看的展覽。


觀展攻略
地址:天津博物館4層
交通:655路、668路、686路、868路、912路、835路(單程)、47路(單程),請在“天津博物館站”下車,步行300米即到。636路、641路、662路、800路、826路、838路、906路,請在“賓館南道站”下車,步行500米即到。地鐵5號線、6號線,在文化中心站下,步行500米即到。
開放時間:每周二至周日9:00—16:30,16:00停止入館(周一閉館)
票價:本展覽為收費站,票價40元。觀眾可在現場掃碼買票,也可在美團上購買
圖片 | 宋燕
排版 | 黃思琦
設計 | 尹莉莎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