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觀察報 關注
2025-10-27 17:39

經濟觀察報 記者 張英
“醫藥界什么時候會出現華為、比亞迪這樣的公司?如果華為的手機價格有管控,還會有今天的華為嗎?如果比亞迪等電動汽車也進行集采,還會有今天的比亞迪嗎?”10月26日,在第十屆醫藥創新與投資大會上,中國醫藥促進會資深會長宋瑞霖說,醫藥產業的騰飛關鍵在于如何完善市場機制。
他引入國際案例來說明市場機制的決定作用。他指出,美國通過設置價格基準和關稅威脅,成功吸引了禮來、輝瑞等巨頭將數百億美元的投資撤回美國。頭部跨國藥企60%的利潤來自美國,這使得它們必須服從美國的市場政策。
相反,歐洲由于搞社會福利主義,持續降低藥價,導致了醫藥產業的“去中心化” 。歐洲制藥巨頭如羅氏、諾華、拜耳、賽諾菲等,其全球新藥也紛紛選擇在美國首發,因為美國市場大且價格更具吸引力。最典型的是英國,在退出歐盟后,因市場吸引力不足,也面臨著大型藥企取消投資的問題。
宋瑞霖表示:“我們要從這些國際案例當中去思考,去研究一下中國該怎么辦?!?/p>
他認為,目前中國創新藥產業的發展與市場潛能是不匹配的。數據顯示,中國的人均創新藥支出嚴重偏低。以日本為例,其人均GDP是中國的3.9倍,但人均創新藥支出卻是中國的24.4倍。
他進一步指出了中外創新藥價格邏輯的區別。在美國,創新藥上市后有長達十幾年的價格穩定平臺期,專利到期后才出現“專利懸崖”。而中國的情況是,創新藥醫保談判一開始就是降價談判,導致產品一旦上市就面臨價格下降。
宋瑞霖說,在產業鏈條中,中國目前在發明和轉化階段表現出色,但由于市場支持度不夠,在商業化階段舉步維艱,只能充當“項目的提供者”。
為此,宋瑞霖提出了兩項核心建議:
第一,改革創新藥醫保準入和評價機制。他認為現行依賴GCP臨床試驗數據進行的藥物經濟學評估“可能還缺少一些科學性”。他建議借鑒國際經驗,實現藥監局審批與醫保局目錄的直接對接。
他提出的具體方案是:創新藥可先進醫保,暫按目錄內同適應證藥物的價格報銷。兩年后再拿真實世界數據來做評估,根據優效、非劣效還是劣效來確定最終醫保支付價格。對優效的提高價格,非劣效的等同價格,劣效的則不予報銷。他認為,這可能更加接近真實的實際需求。
第二,大力發展商業醫療保險。宋瑞霖說,黨中央和國務院已明確提出建立商業醫療保險。他強調,商保必須遵循“大數法則”,不能搞成各地分散的小人口量保險,否則依然無法支撐起中國創新藥的未來。
他測算,中國3.5億中產,如果每人每月花800元買商保,一年可募集的資金應當是3.4萬億元,這一數字已超過現有的醫保募集資金。
針對“商保是否是給富人開后門”的擔憂,宋瑞霖將其比作私家車與公共交通的關系:一部分人用商保報銷,豈不是把更多的基本醫療保障給了更有需要的人嗎?他認為,醫保應轉而對貧困人口等低收入者給予更高比例的支付,這才是代表了社會公平。
宋瑞霖總結,如果中國的創新藥支付能達到日本的水平,醫藥產業將能成為真正的經濟支柱產業。讓創新藥價格回到合理位置,企業才能繳納更多利稅,財政才能更好地支持民生。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