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研究員 宋馥李
強國必先強農,農強方能國強。向農業現代化闊步邁進,科技創新是關鍵變量。
習近平總書記非常重視農業科技創新,他要求緊盯世界農業科技前沿,大力提升我國農業科技水平,加快實現高水平農業科技自立自強。要以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為引領,以產業急需為導向,構建梯次分明、分工協作、適度競爭的農業科技創新體系。
總書記的重要講話,是全國農業科技工作者的根本遵循和方向指引。當前,我國農業科技創新水平整體邁進了世界第一方陣,但仍然存在科技創新各自為戰、低水平重復、轉化率不高等突出問題。
如何瞄準我國農業科技短板,著力提升創新體系整體效能,根據我們的調研,需要從以下五個方面著力尋求突破。
一、走農業現代化之路,農機和農技現代化是先導
當前,我國無人機的快速發展以及大規模應用為農業現代化打開了更廣闊的路徑,一批新型的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術正快速迭代。但總體來看,我國大型農機設備制造技術陳舊,農機設計開發能力不強,缺乏適應山地丘陵地區的設備。另一方面,我國無人機飛手培訓體系須盡快健全,滴灌和水肥一體化技術也亟待培養跨學科的農技人才。
我國的農業機械自1950年代起步,以拖拉機制造為例,最初是引進和仿制前蘇聯拖拉機,先后建立了一拖、長拖、天拖、鞍山拖等等十余個大中型拖拉機制造企業。幾十年時間里,我國拖拉機制造業潮起潮落,到現在已經是國民經濟不可或缺并具有相當規模的制造體系。目前,我國的農機的相關企業超過了2000多家,但是真正擁有自主研發能力的不到100家,形成了“大而不強”的發展形勢。相比之下,我們在大型農機上比不過歐美發達國家,在中小型領域也存在被印度等國家趕超的可能。
因此,實現農業現代化,必須高度重視農業機械和農業技術的現代化。
二、糧食安全與農業規?;?、特色化、科技化、多樣化的平衡
在風云變幻的國際形勢下,做到手中有糧、心中不慌是確保社會穩定、人心安定的重要保障。因此,稻谷、小麥、玉米等主糧的生產必須做到保面積、保產量,確保谷物基本自給、口糧絕對安全。當前,我國糧食安全戰略是“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同時要“輔之以利、輔之以義”。
在這四個方面中,輔之以利是最根本、最核心的,只要種糧能賺錢,國家糧食就安全。從這個意義上講,主糧生產與特色農業不完全是一對矛盾的關系,因為通過提高種糧效益,讓農民有錢賺,本身就與通過發展特色農業促進農民增收的目標是一致的。換句話說,如果能夠扭轉種糧低效這種局面,讓農民通過種糧也能獲得較高的效益,那我們就找到了緊抓主糧生產與特色農業發展之間的平衡點。
因此,要實現主糧生產與農業規?;?、特色化、科技化、多樣化的平衡,必須牢固樹立“大食物觀”。從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出發,掌握人民群眾食物結構變化趨勢,保障肉類、蔬菜、水果、水產品等各類食物有效供給,這些農產品也是糧食。
三、用AI技術實現農業現代化、特色化、多樣化
農作物的生長情況是影響農業生產的關鍵因素之一,傳統的農業生產方式通常需要農民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進行生長情況的監測和預測。而利用AI技術,可以實現對農作物生長情況的智能監測和預測,通過對數據的分析和處理,可以提前預測可能的病蟲害和氣候變化,幫助農民及時采取措施,降低生產風險。
當前,我國一些地區的AI技術的應用已經獲得進展,促進了農業的智能化和升級。人工智能可以通過傳感器、攝像頭和其他智能設備進行自動化監測和數據收集,有效地降低了成本和勞動力投入。例如通過分析氣象數據、土壤濕度、光照等多種因素,預測農作物的生長狀況和產量,并提供相應的決策支持。
隨著世界范圍內AI技術的快速發展,用AI技術實現農業現代化、特色化和多樣化,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當前,AI技術在農業中的推廣還需要克服一系列挑戰,包括技術標準不統一、數據共享和隱私保護問題,我們應該盡快理順機制,讓這項技術更大程度上服務于農業。
四、破解種業“卡脖子”難題,發展基因編輯在內的現代種業
近年來,全球范圍內生物育種技術不斷取得重大突破,現代種業已進入“常規育種+現代生物技術育種+信息化育種”的“4.0時代”,正迎來以全基因組選擇、基因編輯、合成生物及人工智能等技術融合發展為標志的新一輪科技革命。而基因編輯技術,被譽為21世紀生命科學的革命性突破,已在許多國家得到應用。有人這樣形容,它仿佛一把有魔力的“剪刀”,不僅能“剪切”基因,還能用于“修補”基因。已有的研究表明,基因編輯技術可以精確、快速地生成作物改良所需的基因突變,幫助培育出產量更高、更有營養、更耐受極端天氣、需要更少化肥和農藥的作物。
同時,包括轉基因技術的現代生物育種,同樣也是農業育種技術發展的方向。近年來,我國獲得了耐除草劑、抗病蟲等一批重大育種價值的基因,目前授權專利僅次于世界第一的美國,生物育種技術曾走在國際前列,但生物育種的產業化發展仍然明顯滯后。在我國,良種對增產的貢獻率是45%。但是在發達國家,這一數據達到了60%以上。發展生物育種科技是確保糧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因此,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管理政策,推進基因編輯等生物育種技術的發展,將為推動種業科技自立自強,保障糧食安全發揮積極助力。
五、利用數字技術農產品供應鏈,從產地到加工再到餐桌形成垂直閉環體系
我國傳統農產品流通體系存在信息不對稱、資源分散、供應鏈鏈條冗長、物流成本高等痛點,農產品行業亟需借助數字技術的應用,對農產品供應鏈進行數字化升級改造,重構供應鏈新格局。
當前,我國鄉村寬帶覆蓋率達100%,5G實現“縣縣通”。此外,我國擁有全球規模最大、活躍度高的電商市場,為高質量推進農產品供應鏈現代化建設、更好地打通農產品上行與消費升級之間的“中樞神經”提供了堅實基礎。
因此,將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等數字技術與傳統農產品供應鏈深度融合,推動農產品供應鏈全流程的透明管理、快速響應、無縫鏈接、信息共享與協同,可形成基于數據驅動的農產品供應鏈生態系統,從根本上重塑農產品供應鏈,讓種養端、加工端、流通端以及營銷端各環節向扁平化、網絡化轉變,從產業到加工再到餐桌形成垂直閉環體系,從而提升農產品供應鏈的效率、韌性和抗風險能力。
以上五個方面,是新時代我國科技興農強農的關鍵,瞄準五大突破口,充分激發企業科技創新內生動力,充分發揮企業科技創新主體作用,才能用現代化設施、技術打造富農強農新引擎,實現農業現代化這個根本目標。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8547號